Workflow
天问二号探测器
icon
搜索文档
张松山:“小行星防御”背后的中国技术自信
环球网资讯· 2025-09-12 07:26
在技术与能力层面之外,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小行星防御与太空治理视为全人类的共 同事业。2018年,中国加入国际小行星预警网,积极参与全球太空安全协作。与某些国家醉心于追求太 空军事化、并将他国的进展视为挑战不同,中国明确提出在地面联合监测、联合研制与载荷搭载、数据 与成果共享等方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例如,2025年发射的天问二号探测器搭载的多项科学载荷中预留 了国际合作接口,在执行小行星2016HO3采样返回任务中也将积累的探测数据向国际科学界开放。而在 小行星动能撞击任务的计划里,中方也特意规划了国际联合观测时段,允许各国科研机构利用地面设备 参与撞击效果评估,形成"数据共享、成果共有"的合作模式。包括动能撞击任务的执行位置特意选择在 距地球1000万公里的安全区域。以上种种都充分体现了中国航天的合作精神与责任意识。 正如吴伟仁院士强调的,"如果全球共享数据,共同掌握科学成果,最后我们可能得出更加精确的结论 和科学的认知,这对我们整个人类都是有好处的。" 来源:环球时报 随着人类的足迹踏入外层空间,对小行星威胁的认知不断深化,作为地球文明的重要一员,中国正以实 际行动推动全球行星防御体系建设, ...
我国正规划撞击一颗小行星 验证防御方案
央视新闻· 2025-09-07 00:32
中国小行星防御任务规划 - 中国正在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 采用"伴飞+撞击+伴飞"任务模式 通过观测器先期抵近获取特性参数 撞击器实施高速撞击 并采用天地联合方式评估效果 [1] - 任务目标是在约1000万公里处对迎面小天体发射动能撞击器 通过交会产生极大动能改变其轨道 确保至少几十年到100年内不再撞击地球 [3] - 中国将向全球伙伴发出合作倡议 在地面联合监测 联合研制与载荷搭载 数据与成果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 并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 [3] 近地小行星威胁与案例 - 近地小行星持续威胁地球安全 历史案例包括6500万年前墨西哥湾撞击事件 1908年通古斯大爆炸 2013年车里雅宾斯克爆炸事件 [4] - 2024年2月 小行星2024 YR4曾因撞击概率引发关注 后美国航空航天局将概率调整为接近为零 2022年5月 直径约1.8公里的小行星7335以每秒21公里速度飞掠地球 未构成威胁 [6] - 2022年2月 中国科学院发现直径约43米的近地小行星2022AA 从255万公里外飞掠 未对地球造成危险 [8] 小行星撞击影响与防御技术 - 近地小行星撞击事件概率极小但影响极大 足球场大小小行星可造成局部灾难 城镇大小小行星将引发全球性灾难和物种灭绝 [8] - 动能撞击是世界公认的防御方式 通过改变小行星速度使其与地球错开 其他方法包括推离偏转 引力拖车等 技术难点在于高速撞击小目标 [10] - 联合国及多个国际组织致力于近地天体研究 由各国航天局组成的空间任务规划咨询组负责制定撞击应对方案和执行标准 [10] 小行星科学价值与探测 - 小行星保留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物质 演化程度低 对其探测有助于研究太阳系起源和行星演化历史 [12] - 小行星具有重要资源价值 可能含有地球上稀缺的资源 是未来开发潜力对象 需发射更多航天器获取详细数据 [14] - 中国于2024年5月启动首次小行星探测任务天问二号 已在轨运行超三个月 首站目标为近地小行星2016HO3 [14] 天问二号任务细节 - 天问二号将围绕2016HO3小行星执行伴飞 取样和返回任务 并将样品带回地球 该小行星在太阳和地球引力共同作用下既绕太阳公转又与地球共舞 [16] - 任务总时长约十年 包含小行星转移段 接近段 交会段等13个任务阶段 旨在解开太阳系未解之谜 [16]
智神星8日冲日,迎观测良机
新华社· 2025-08-06 15:55
智神星将于8月8日冲日,观测这颗小行星迎来良机。天文科普专家表示,8日前后几天,如果天气晴 好,感兴趣的天文爱好者可借助大口径双筒望远镜或小型天文望远镜尝试一睹智神星的身影。 人类为何要关注小行星?"小行星的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和矮行星小,科学家认为小行星保存着太阳系形 成、演化的原始信息,是研究太阳系起源的'活化石'。通过持续监测和探测,还可以及时发现可能威胁 地球安全的小行星,为人类采取防御措施赢得宝贵时间。"赖迪辉说。 智神星在1802年由德国天文学家海因里希·奥伯斯发现,以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命名。这是继谷神星 后人类发现的第二颗小行星,因此也称2号小行星。 2025年5月29日凌晨,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升空。新华社记者才扬 摄 2016年9月7日,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的科研人员在观测前检查近地天体望远镜运行状态。当晚,一 颗潜在威胁小行星2009ES掠过近地点。新华社记者李响 摄 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与亚利桑那大学的科学团队基于现有观测数据制作的智神星模型图(左 图);欧洲南方天文台拍摄的智神星(右图)。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赖迪辉介绍,智神星冲日是指智神 ...
在系统学习中领悟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基本原理
搜狐财经· 2025-07-09 10:32
构建新发展格局 - 《习近平经济文选》系统阐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和核心要义,强调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3] -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基于我国发展阶段和比较优势变化的重大战略决策,旨在形成以内需为主导的国内大循环[3] - 通过夯实经济发展根基增强安全性稳定性,提升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吸引力、国际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推动力[3][4] 培育新质生产力 - 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主导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生产力质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4] -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4] -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将前沿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以应对国际竞争和产业变革[4] 政府与市场关系 -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需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5] - 在市场失灵领域(如光伏、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政府需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5] - 运用法治手段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并引导行业健康发展[5] 民生福祉与高质量发展 - 增进民生福祉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需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6] - 通过保障民生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6] -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贯穿于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方针政策中[6] 统筹发展与安全 -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需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7] - 通过发展提升国家安全实力,同时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安全环境[7] - 重点防范粮食安全、能源生产和金融风险等领域的挑战[7]
太空摄影“上新”
人民日报· 2025-07-05 05:56
天问二号探测器进展 - 国家航天局发布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拍摄的地月影像图,探测器已在轨运行超33天,与地球距离超1200万公里,工况良好 [2] - 窄视场导航敏感器分别对地球和月球成像,功能性能表现良好 [2] - 地球彩色图于5月30日13时拍摄,器地距离约59万公里,经辐射校正、三波段图像配准和彩色合成处理制作而成 [2][3] - 月球全色图于5月30日15时拍摄,器月距离约59万公里,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 影像图技术细节 - 地球影像图采用红绿蓝(558—631nm、500—573nm、434—477nm)三波段图像配准和彩色合成技术 [2] - 月球影像图为全色图,仅需辐射校正处理 [2] - 影像图回传地面后由科研人员处理制作 [2] 媒体发布 - 《人民日报》2025年07月05日06版报道相关内容 [4]
2025上半年电影票房超292亿元,国产片占比91.2%
搜狐财经· 2025-07-02 08:36
电影行业 - 2025年上半年电影票房为292.31亿元,同比增长22.91% [1] - 观影人次为6.41亿,同比增长16.89% [1] - 国产影片票房占比为91.2% [1] 航空业 - 国航C909机型执飞的CA757航班从呼和浩特飞抵乌兰巴托,开启国产飞机载旗执行国际商业航班新阶段 [1] 能源行业 - 国内汽、柴油每吨分别上调235元和225元 [2] - 用92号汽油加满50升的油箱将多花9元 [2] 铁路运输业 - 旅客乘坐火车不查验充电宝是否有3C认证,只要额定能量不超过100WH即可携带 [2] 教育行业 - 202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报名工作将于7月4日启动 [3] - 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7个学科教学装备配置标准,健全中小学装备配置标准体系 [3] 体育行业 - 2025年温网女单首轮,王欣瑜2比0击败赛会15号种子穆霍娃顺利晋级 [3] - 郑钦文1比2不敌对手止步首轮 [3] 国际金融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如果不是因为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美联储2025年就会开始降息 [4] - 特斯拉股价下跌约7%,因马斯克与特朗普再起口舌之争 [4] 国际经济 - 欧元区6月通胀率按年率计算将达到2.0%,高于5月份的1.9% [4] - 巴西多数非金融企业认为美国贸易政策对其经营造成不利影响,主要体现为不确定性增加 [4] 国际政治 - 加沙地带的各大医院正遭受严重且持续的燃料短缺,因以色列方面对医院实行燃料限量供应政策 [4]
7月1日晚间央视新闻联播要闻集锦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01 22:13
经济政策与市场建设 - 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需走中国特色向海图强之路 [2] - 新修订《矿产资源法》实施,对战略性矿产资源实行特殊保护,强调市场化配置资源与环境保护并重 [19] 宏观经济数据 - 前5个月规模以上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营业收入达9.27万亿元,延续回升向好态势 [11] - 2025年上半年中国电影票房292.31亿元,同比增长22.91%,国产影片票房266.37亿元(占比91.1%),同比增长38.64% [17] 基础设施建设与交通 - 铁路暑运启动,预计发送旅客9.53亿人次,新线新站投入运营,复兴号列车提速 [13] - 沪渝蓉高铁通泰扬特大桥首座斜拉桥合龙,该桥全长172.9公里为世界在建最长桥梁 [20] 科技与航天 - 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布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推进行星探测工程 [12] 国际贸易与物流 - 海关总署上线进出境邮件"一站式"办理平台,年处理超1亿件邮件,通关时长平均缩短5小时 [20] 能源与环境 -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完成对5省区及3家央企进驻,受理举报17880件,转办14066件,办结9213件 [18] - 水利部宣布进入主汛期,黄河中下游等地降雨预计偏多二到五成,预拨1.4亿元救灾资金支援贵州湖南洪灾 [18] 国际动态 - 贝莱德报告警示美国政府债务上升威胁金融市场地位,贸易政策动摇美元信心 [24] - 欧洲央行维持2%通胀目标,行长拉加德称未来通胀波动可能加剧 [25]
天问二号探测器“朋友圈”更新 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正迈得更大、更远
央视网· 2025-07-01 11:48
天问二号任务概况 - 天问二号探测器已在轨运行33天,与地球距离超过1200万千米 [1] - 国家航天局发布了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包括距离地球和月球各约59万千米拍摄的影像 [3] - 影像由窄视场导航敏感器拍摄,显示探测器功能性能良好,经地面科研人员处理制作完成 [3] 探测任务目标 - 任务计划通过一次发射完成对小行星2016HO3探测取样返回,再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 [5] - 小行星2016HO3是人类发现的首颗地球"准卫星",与地球同步绕太阳公转,可能蕴含太阳系诞生初期的原始信息 [6] - 主带彗星311P同时具备小行星和彗星特性,打破天文学家固有认知,被称为"小行星带的'叛逆者'" [8] 任务技术挑战 - 需在微弱重力环境下实现直径仅41米且高速自旋的小行星稳定附着采样 [9] - 目标天体距离地球遥远,探测器需长期飞行,工作周期长 [10] - 存在测控信号延迟,对探测器自主控制、智能化水平及弹道设计等提出更高要求 [11] 探测器成像系统 - 搭载窄视场(长焦距)和宽视场(短焦距)相机,不同任务阶段使用不同相机 [14] - 配备分离式相机用于采样过程拍摄,另有固定角度相机,结合成熟与新技术 [14] - 科研人员预先设计镜头位置、景别和角度,需调整探测器姿态捕捉稍纵即逝的拍摄时机 [16][18] 任务实施特点 - 采取"边飞边探边决策"的探测思路应对目标信息不足的挑战 [9] - 任务包含小行星转移段、接近段、交会段等13个阶段,全程约十年 [12] - 每个阶段重要时刻将由各类相机记录,形成完整的探测过程影像资料 [12]
天问二号拍摄的地月影像图发布
快讯· 2025-07-01 08:09
天问二号探测器进展 - 国家航天局发布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 [1] - 探测器已在轨运行超33天 与地球距离超1200万千米 工况良好 [1] - 窄视场导航敏感器对地球和月球成像 显示良好功能性能 [1] - 发布影像图包括器地距离约59万千米时获取的地球影像图和器月距离约59万千米时拍摄的月球影像图 [1] - 影像图由科研人员处理制作而成 [1]
奋力书写新时代的创新答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壮阔实践
新华社· 2025-06-23 23:28
科技创新战略部署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系统阐明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 [1] - 党的二十大确立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 [2] - 强调以"十年磨一剑"的决心推进战略目标实现 [2] 重大科技成就 - 天问二号开启我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任务,周期约10年 [2] - 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 [2] - "中国天眼"FAST发现脉冲星数量突破1000颗 [2] - 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入列,建造周期较国际同类型缩短1年多 [4] - 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鲲龙"获颁型号合格证和生产许可证 [6] - "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成功研制 [6] 科研投入与基础建设 - 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达2497亿元,占研发投入比例6.91% [6] - 研发投入强度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3] - 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子午工程二期等大科学装置陆续建成 [6] 产业技术突破 - 时速400公里全球最快高铁列车刷新"中国速度" [7] - 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引领出口增长 [7] - 机器人产业加快智能化升级 [7] - 异体CAR-T细胞疗法治疗自身免疫病取得新突破 [6] - 南繁育种培育出一批小麦新品系 [6] 创新生态与产学研融合 - 上海"模速空间"聚集大模型企业近400家,形成产业链协同 [8] - 无问芯穹实现多种大模型算法在多芯片上的协同运行 [8] -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 [9] - 安徽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9] - 广东出台科创护航地方性法规 [9] 国际合作与人才战略 - 中国科学院牵头"全球深渊探索计划"获联合国批准,联合10余国科研人员 [10] - 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10] - 实行开放人才政策吸引国际优秀人才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