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屠宰

搜索文档
当人类学硕士去屠宰场卖肉
虎嗅· 2025-07-28 17:08
屠宰场运营现状 - 公司拥有占地100多亩、投资过亿的现代化屠宰场,配备牛羊活禽交易区、检验检疫区及一体化生产车间 [1] - 实际运营中存在管理能力不足问题,缺乏匹配大体量生产的专业团队,物流配送因客户分散面临效率低下问题 [2] - 鲜肉销售采用整批(半头牛起订,均价24元/斤)与部位零售(如牛腩24元/斤、吊龙37元/斤)两种模式 [7][8] 供应链管理挑战 - 部位肉产能刚性约束明显,例如每头牛仅产2条吊龙,当10头牛中8头整批销售时,剩余吊龙仅能满足2个散客需求 [10] - 订单分配机制存在矛盾,理论上按顺序分配,实际执行中常优先满足"优质客户"(日销量大、抗风险能力强的客户) [14][19] - 物流配送时效难以协调,例如Z县客户要求凌晨4-5点不同地点收货,单趟配送需处理近十家客户需求 [24] 行业特性与客户行为 - 终端客户存在"自宰标签"与集中采购的双重需求,部分肉贩为应对监管需持有屠宰场检疫证明,但实际混合使用自宰肉与采购肉 [23] - 部位肉价格分层显著:牛鞭(唯一性部位)>金钱腱>吊龙/里脊>牛腩,高价部位需提前预订 [8] - 政府推动集中屠宰政策,2021年四川省要求牛羊屠宰参照生猪条例执行,禁止非定点场所屠宰销售 [23] 生产与销售协同问题 - 生产排期与客户需求存在时间差,肉贩通常需等待餐饮店晚间下单后才能向屠宰场订货,导致订单集中在深夜处理 [15] - 销售端频繁出现订单冲突,例如统货员临时将吊龙全部分配给某销售的大客户,破坏既定分配规则 [17] - 管理层通过"灵活处理"平衡客户关系,例如紧急销售20条剩余吊龙时,优先联系日常需求量大的客户消化库存 [19] 工业化屠宰行业特征 - 屠宰场通过空间隔离实现感官遮蔽,作业区虽无可见血迹但存在持久腥臊味,工人长期携带气味 [29][33] - 行业存在显著劳动力分层,切牛肚等工种面临严重职业异味困扰,从业者多为非高学历群体 [33][35] - 工业化屠宰效率与伦理形成悖论,从业者既依赖系统化杀戮获取经济利益,又因持续接触产生职业倦怠 [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