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社会
搜索文档
年薪10万和年薪100万,殊途同归了
虎嗅· 2025-08-21 14:35
自由时间的消费化 - 西方社会从上世纪70年代后由工作社会转变为消费社会,社会身份主要通过消费而非工作建构[5][6] - 消费者通过购买商品和追捧偶像来彰显品味、身份和个性,形成"消费自我"[7] - 尽管第三产业吸纳大量劳动人口,大多数人仍通过工作维持生活,雇佣关系仍是主要塑造力量[8] - 资本家通过涨工资、降工时促进消费循环,例如亨利·福特率先采取该做法,随后美国推行8小时工作制[11] - 广告在当代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用于调动和制造消费欲望,宣扬即时满足的乐趣[15] - 生产商采取有计划的报废策略,例如灯泡寿命从2500小时缩短至1000小时,手机电池不可拆卸以引导更换[16][17] - 消费主义文化强调即时满足和欲望放纵,但工作场所仍要求遵守纪律和培养特定社会性格[18][19][20] - 消费自我带来转瞬即逝的快感,过度消费价值观易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31][33] 自由时间的工作化 - 自由时间消费化导致工作化,为提高购买力而主动延长工作时间,形成工作-消费恶性循环[37][38] - 部分人群因害怕失业在自由时间学习充电,培养专业技能以增强职场竞争力[41][42] - 部分人群将工作视为重要寄托,休息时仍思考工作,或将自由时间转为工作时间以攒钱[43][44] - 自由时间被工作殖民是资本主义市场社会的必然现象,经济理性只容得下用于生产和消费的时间[45] - 消费和休闲活动服务于劳动力再生产,间接为资本增殖服务,例如超市自助结账将工作转嫁消费者[46][48] - 线上休闲活动如社交媒体冲浪产生数据,平台资本利用这些数据获取利润,用户间接为平台打工[49] 闲暇与自由时间的重构 - 亚里士多德提出工作、休闲、闲暇三分法,闲暇是真正自由自主的活动,如哲学沉思[58][59][62] - 闲暇活动应自觉自愿且非功利,包括文艺创作、手工活动甚至家务劳动,例如享受做饭过程[65][66][67] - 闲暇时间不容侵犯,某些地区宗教规定禁止节假日商业活动,保障打工人休息权[72][73] - 闲暇需要技能和修养,通过博雅教育培养,但不必局限于高雅文化,可包括手工技艺[77][79] - 马克思主张限制工作日以保障自由时间,认为时间是自我发展的空间[80][81] - 应抛弃"时间就是金钱"理念,防止自由时间货币化,保障人性能力发展[86][87] - 实践层面应坚守8小时工作制,争取更少工作时间或灵活安排,并培养健康消费理念[89][90] - 当社会享有体面生活和自由时间后,勤劳不再是无条件美德,闲暇能力变得更重要[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