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平台化投研
icon
搜索文档
建信基金廿载新程:以体系化提升投研“硬实力” 践行长期主义价值
券商中国· 2025-09-19 09:26
行业转型趋势 - 公募基金行业总规模突破35万亿元 发展重心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与可持续增长[1] - 行业共识转向提升权益投资能力 政策指引明确要求提升权益投资规模与占比[1] - 以固收见长的银行系公募加速布局权益投资领域 建信基金为典型样本[1] 投研体系变革 - 行业从依赖基金经理个人能力转向平台化、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2] - 建信基金搭建"3+3+3+1"一体化投研架构 涵盖三大投资部门、三大战略业务部门及三大研究平台[3] - 2025年进一步优化为"1+3+5"专业决策体系 包括1个公司级投委会、3个专项小组和5个资产策略级投委会[4] - 主动权益投资风格划分为四大类型:极致成长策略、景气成长策略、价值成长策略和价值稳健策略[4][5][6][7] - 配套机制包括跨部门大组讨论、季度多维打分和"1+1"传帮带机制[7] - 平台化建设成效显著 近5年及7年主动股票投资管理收益率排名行业第9/95和第9/75[7] 产品战略布局 - 构建覆盖全谱系的"正金字塔型"产品体系 涵盖多元资产类别和跨市场投资[8] - 权益投资中泛科技领域占比超过64% 2020年以来半数新发权益产品锚定泛科技主线[8] - 产品形态包括主动管理科创主题基金、被动化工具(如科创综指ETF系列)和指数增强策略[8] - 加速布局人工智能、自由现金流、港股红利等新兴主题ETF产品线[10] - 2025年上半年成功发行10只新产品 全部为非货币基金且超7成为含权产品[10] 风控与文化体系 - 建立贯穿前中后台的多层次风控体系 遵循"四早"原则严防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11] - 实施主动权益基金"业绩红绿灯"机制 按月筛选并分级基金业绩 触发预警机制时启动督导和调整[11] - 文化内核强调"稳健基因"与"受托人意识" 价值观体系为"创新、诚信、专业、稳健、共赢"[12] - 权益团队以内部培养为主 注重方法论传承和投资原则一致性 避免规模冲动和短期排名压力[12] 行业发展新标准 - 优秀公募机构需具备可持续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不依赖个人的投研生产链[13] - 投资风格需可识别、可解释、可验证 投资过程必须稳定且可追溯[14] - 需坚守受托责任 将敬畏风险的文化转化为日常行动自觉[14]
知名基金经理,清仓卸任!
券商中国· 2025-04-01 23:06
文章核心观点 知名固收基金经理马龙卸任全部在管公募基金产品引发市场关注,招商基金回应称将发挥团队优势降低影响并安排优秀基金经理接任,同时行业呈现加速转向平台化投研的趋势 [2][10][13] 马龙卸任情况 - 4月1日招商基金公告马龙卸任招商安心收益债券基金,目前已无在管公募基金产品,卸任原因为工作安排,仍履职招商基金首席固定收益投资官 [2][7][8] - 近8个多月马龙陆续卸任9只产品,合计规模超800亿元,他2012年11月加入招商基金,2014年3月起任基金经理,擅长信用债投资 [4] - 招商产业债基金是其代表作,自2015年4月任职以来累计收益率达68.32%,年化回报5.36%,任职期间最大回撤2.02% [5] - 2024年马龙从招商安悦1年持有等4只基金卸任,2025年3月22日卸任管理规模超200亿元的招商产业债券基金 [5][6] 招商基金应对措施 - 公司表示将发挥“大固收”团队机制组织优势,为卸任产品做好投研力量安排,降低基金经理变更影响 [10] - 决定从内部筛选优秀基金经理接任,招商产业债由刘万锋接任,招商安心收益债券基金由王梓林接任 [10] - 刘万锋有近16年投研经验、10年公募管理经验,目前在管规模556.6亿元,管理的招商双债增强基金截至2024年末9个完整自然年度回报均为正 [10] - 王梓林有近7年债券投研经验,2022年开始管理公募基金,目前在管规模499.85亿元 [11] - 招商基金固收投资部有近40名专业投研人员,22名基金经理,平均从业年限超11年,团队成员分工协作护航固收投资业绩 [11] 公募行业趋势 - 今年多位绩优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包括管理规模超百亿元的基金经理 [12] - 更多公募机构从内部架构、投研体系改革,打造团队化模式,弱化个人光环 [13] - 国内公募基金经理人数达4005人,首次超4000人,队伍持续扩充 [14] - 公募通过多经理共管、培养新人构建竞争力,投资者强调长期收益和团队实力倒逼行业摆脱对明星基金经理依赖 [15] - 头部和中小型基金公司都推行投研团队协作机制,淡化个人标签,投研转向集体智慧驱动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