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丧亲者

搜索文档
那些痛失父母的年轻人, “节哀顺变”并不是真正的安慰
第一财经· 2025-05-23 10:45
研究背景与动机 - 90后学者李昀鋆因母亲骤然离世陷入长期哀伤,将个人体验转化为学术研究,聚焦年轻丧亲者群体[1][3] - 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完成106次中国内地丧亲者访谈,其中44位父母离世的年轻人(33女11男)成为博士论文主体,丧亲平均年龄19岁,丧亲时间平均5.37年[1] - 研究填补国内空白:中国内地哀伤研究多聚焦汶川地震幸存者、失独老人,年轻丧亲者领域几乎未被涉及[7] 研究群体特征 - 受访者中独生子女占比高,27位父亲离世,15位母亲离世,2位双亲离世[1] - 西方数据显示年轻丧亲者占同龄人3.4%~11%,推算中国或有上千万潜在群体[7] - 该群体面临多重挑战:经济未独立、婚姻/生育未完成、身份认同关键期,独生子女需独自承受情感冲击[7] 社会文化影响 - 中国传统社会忌讳倾诉苦难,丧亲者常隐藏悲伤,如受访者何小姐隐瞒失眠噩梦、冯小姐虚构家庭圆满形象[8] - "节哀顺变"等传统安慰语增加压力,年轻人更需理解而非催促恢复[8] - 父亲再婚现象普遍(多数男性丧偶后相亲),加剧子女"失去家"的感受,如尤小姐因父亲再婚对婚姻失去信心[10] 研究方法突破 - 研究者突破西方学术范式,主动分享自身丧母经历,使受访者倾诉欲提升(如尤小姐第三次访谈才透露家庭冲突)[9][10] - 191位报名者中多人首次对外坦露哀伤,显示该群体长期沉默[7] - 研究转化为著作《与哀伤共处》,将私人哀伤转化为公共议题,2025年3月出版[11][13] 情感表达模式 - 哀伤呈现持续性特征:李昀鋆丧母后每日流泪,受访者何小姐连续3年梦到母亲[3][8] - 情感表达具隐蔽性:受访者多在独处时哭泣(洗衣、爬楼梯、骑车等场景),公众场合维持平静[5][6] - 哀伤与身份认同冲突:丧亲者产生自我怀疑("现在的我还是以前的我吗"),需重新建立心理联结[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