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哀伤共处: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子女》

搜索文档
即便被离世的家人伤害过,还有恨, 也可以继续走下去
第一财经· 2025-05-23 10:45
丧亲研究背景 - 研究样本包含44位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人(33位女性 11位男性) 平均丧亲年龄19岁 丧亲时间5.37年[1] - 研究对象中27位父亲离世 15位母亲离世 含2位双亲离世案例 独生子女占比高[1] - 研究揭示哀伤背后存在复杂情感表达与家庭关系羁绊 受传统文化观念显著影响[1] 哀伤处理方式 - 有效安慰需创造接纳空间 避免"解决哀伤"的压迫感 非语言陪伴同样重要[2][4] - 建议记录特殊日期(忌日/节日)进行关怀 持续关注比单次疏导更有效[4] - 儿童哀伤处理案例显示 开放讨论死亡可使哀伤获得健康出口[6][7] 家庭死亡对话 - 香港调查显示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开放讨论死亡(遗嘱/丧礼等)[5] - 建议采用"借题发挥"方式间接探讨死亡话题 避免直接冲击[5] - 有效沟通需长期渐进 案例显示7岁儿童通过系统引导能较好处理丧父哀伤[6] 复杂哀伤类型 - 原生家庭伤害导致"解放感"与哀伤并存 需处理未完成关系的永恒遗憾[9][10] - 建议接纳复杂情绪 即便无法和解也应理清关系脉络[10] - 仅1/44样本主动提及原生家庭伤害 显示该领域研究空白[9] 社会认知分析 - 婚恋市场存在"父母双亡"功利诉求与"丧亲污名"双重偏见[11] - 偏见反映三大社会心理:控制焦虑/家庭完整性幻想/风险误读[12] - 基因歧视评论显示死亡议题被妖魔化为个人责任[12][13] 性别差异影响 - 母亲去世常导致更强烈家庭震荡 因情感连接断裂[14][15] - 父权文化限制男性哀伤表达 沉默被误解为冷漠[14] - 父亲再婚易引发"双重丧失"感 部分子女因此拒绝婚姻[15]
那些痛失父母的年轻人, “节哀顺变”并不是真正的安慰
第一财经· 2025-05-23 10:45
研究背景与动机 - 90后学者李昀鋆因母亲骤然离世陷入长期哀伤,将个人体验转化为学术研究,聚焦年轻丧亲者群体[1][3] - 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完成106次中国内地丧亲者访谈,其中44位父母离世的年轻人(33女11男)成为博士论文主体,丧亲平均年龄19岁,丧亲时间平均5.37年[1] - 研究填补国内空白:中国内地哀伤研究多聚焦汶川地震幸存者、失独老人,年轻丧亲者领域几乎未被涉及[7] 研究群体特征 - 受访者中独生子女占比高,27位父亲离世,15位母亲离世,2位双亲离世[1] - 西方数据显示年轻丧亲者占同龄人3.4%~11%,推算中国或有上千万潜在群体[7] - 该群体面临多重挑战:经济未独立、婚姻/生育未完成、身份认同关键期,独生子女需独自承受情感冲击[7] 社会文化影响 - 中国传统社会忌讳倾诉苦难,丧亲者常隐藏悲伤,如受访者何小姐隐瞒失眠噩梦、冯小姐虚构家庭圆满形象[8] - "节哀顺变"等传统安慰语增加压力,年轻人更需理解而非催促恢复[8] - 父亲再婚现象普遍(多数男性丧偶后相亲),加剧子女"失去家"的感受,如尤小姐因父亲再婚对婚姻失去信心[10] 研究方法突破 - 研究者突破西方学术范式,主动分享自身丧母经历,使受访者倾诉欲提升(如尤小姐第三次访谈才透露家庭冲突)[9][10] - 191位报名者中多人首次对外坦露哀伤,显示该群体长期沉默[7] - 研究转化为著作《与哀伤共处》,将私人哀伤转化为公共议题,2025年3月出版[11][13] 情感表达模式 - 哀伤呈现持续性特征:李昀鋆丧母后每日流泪,受访者何小姐连续3年梦到母亲[3][8] - 情感表达具隐蔽性:受访者多在独处时哭泣(洗衣、爬楼梯、骑车等场景),公众场合维持平静[5][6] - 哀伤与身份认同冲突:丧亲者产生自我怀疑("现在的我还是以前的我吗"),需重新建立心理联结[6][10]
哲学新书联合书单|远离苏格拉底
新浪财经· 2025-05-13 17:52
哲学著作出版趋势 - 商务印书馆2025年3月推出德国古典哲学代表著作《形而上学》第四版,包含1000条拉丁文术语的德语注解[3][4] - 东方出版中心2025年4月发行法国哲学畅销书《踏着野兽的足迹》,探讨动物哲学与人类智慧的关系[2] - 南京大学出版社2025年1月出版张一兵哲学絮语集《场·境·思》,采用非逻各斯的格言体呈现思想火花[15] 跨学科研究动态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5年4月推出《货币的社会生命》,从8个维度分析货币与社会关系,涵盖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领域[8][9] - 浙江大学出版社2025年3月出版《禅与意识的艺术》,结合神经科学与禅学探讨意识本质问题[19] - 广西师大出版社2025年3月发布《超越猿类》,用进化心理学解析人类道德起源,涉及囚徒困境等经典命题[29] 批判理论研究 -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5年4月再版《辩证的想象》,详述1923-1950年法兰克福学派思想流变[23] - 西北大学出版社2025年4月推出《论批判理论》,收录霍克海默30年代至战后的关键文献[33] - 江苏人民出版社2025年4月出版《辩证与实证之争》,梳理马克思主义与实证主义五次理论交锋[25] 科技伦理前沿 - 上海译文出版社2025年3月发行《夏娃》,探讨人造子宫技术涉及的12项伦理法律问题[37] - 中信出版集团2025年3月推出《兽、机、神》,分析人类对AI/虚拟角色情感投射的伦理边界[11][12]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5年3月出版《何谓好生活》,对比8种伦理学理论对技术时代的价值指引[31] 思想史研究 - 浙江大学出版社2025年4月推出《中国哲学史》,提出中国哲学"源流说"发展框架[17]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5年5月出版谢林《早期唯心主义著作》,收录1794-1797年奠定先验哲学基础的4篇文献[40][41] - 华夏出版社2025年4月修订《论人类的教育》,聚焦莱辛宗教哲学6篇核心文献[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