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异性社交障碍
icon
搜索文档
清华大学最新Cell论文:揭开大脑中的“恋爱开关”
生物世界· 2025-05-21 13:20
核心观点 - 研究首次揭示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中Cacna1h+神经元群体通过整合激素状态与社交信息,以性别相反方式调控异性社交兴趣与性行为[2][3][13] - 该发现构建了两性差异的前额叶-下丘脑调控模型,为理解性别相关社交障碍提供新靶点[3][13] 研究背景 - 卵巢激素波动是导致精神疾病性别差异的重要因素,其通过调控雌性对雄性的社交偏好与性接受度来优化繁殖成功率[2] - mPFC作为社交大脑核心节点,其整合社交情境信息与生殖状态的机制此前尚不明确[2] 关键发现 Cacna1h+神经元特性 - 周期感应器:动情期雌激素受体直接激活Cacna1h基因,使神经元T型钙通道产量增加[7] - 性别识别仪:雌鼠动情期时该神经元对雄性气味强烈反应,而雄性同类神经元对雌性信号抑制[7] - 行为开关:激活雌鼠神经元引发持续求偶行为,抑制则导致"性冷淡",雄性表现完全相反[7] 分子机制 - 雌激素/孕酮直接结合Cacna1h启动子,驱动动情期表达峰值,促使Cav3.2钙通道大量表达[9] - 催产素通过抑制性信号触发T型钙通道的反弹兴奋活动,放大异性线索响应[9] - 动情期敲除Cacna1h基因会显著平息"恋爱兴趣"[9] 性别差异调控 - 雌性Cacna1h+神经元促进异性兴趣,雄性同种神经元则起抑制作用[11] - 雄性因Cacna1h低表达导致抑制性反应,进化上可能限制过度求偶行为[11] 研究意义 - 首次阐明激素动态调控的"恋爱开关"机制,揭示社交行为灵活适应性的皮层调控基础[13] - 为性功能障碍(女性性冷淡/男性性亢进)与精神疾病共病现象提供解释框架[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