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边界

搜索文档
心理学|对于那些善于打破心理边界的人都要留个心眼
经济观察报· 2025-06-23 11:08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常常感到,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自己的情绪总是被他人的需求牵着走?比 如,同事总是以 "帮忙改个 PPT 而已" 为由,却占用了你宝贵的下班时间;看起来是朋友的人,不管你 在焦头烂额备考还是在着急自己工作的难题没有解决,非要向你一遍又一遍倾倒情绪垃圾,各种吐槽; 这些情况让我们难受,往往是因为我们的心理边界被他人悄然打破了。 心理边界的本质,是守护自己的 "情绪止损点"。当对方的行为让你产生以下感受时,这就是边界被触 碰的警报: (原标题:心理学|对于那些善于打破心理边界的人都要留个心眼) 你是否常常觉得 "为什么 ta 提要求时,我总觉得自己不答应就是坏人"?这是被迫承担责任的表现; 在《读者》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地理上打破边界叫侵略,心理上打破边界叫操纵。" 对那些善于打破 边界的人,都要留个心眼,用示好打破边界,还是用示弱打破边界,差别都不会太大。 或者拒绝后比拒绝前更难受,好像自己才是做错事的人,这是罪恶感转移; 还有明明是自己的事,却总要等 ta 点头才能做决定,这是决策权让渡。 情感勒索型的则说:"你要是拒绝我,就是不在乎这段感情。" 把需求满足度与关系价值绑定; 自我牺牲型的 ...
从“讨好型人格”看心理咨询与大众传播的差异
经济观察报· 2025-06-20 09:15
(原标题:从"讨好型人格"看心理咨询与大众传播的差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心理问题,比如孩子总是过于讨好他人,或者成年人在面对压力时 不知所措。这些问题在心理咨询室中可能会得到专业的干预,但如果将咨询室内的语言直接搬到公共场 合,可能会引发很多问题。今天,我们就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探讨一下心理咨询中的精准干预和公共 传播中的普适引导之间的差异。 在公共传播中,我们更应该用一种普适性的语言来表达。比如,科普作者可以这样对家长说:"有些孩 子像小太阳一样温暖,总想让所有人开心。但如果总把别人的需求排在自己前面,可能会忘记自己也需 要充电。下次当你家宝贝帮别人做事后有点失落时,可以试试问他:'你觉得这次帮忙让你开心,还是 有点累呀?'这不是教他自私,而是帮他认识自己的感受,慢慢学会平衡'帮助别人'和'照顾自己'。"这 种表达方式去除了病理化的标签,用"小太阳""充电"等比喻降低了孩子的心理防御,同时也赋予了家长 可操作的沟通技巧。 总结来说,心理咨询室内的干预语言和公共传播的普适语言有着很大的不同。咨询室内的干预语言是为 了精准改变特定行为模式,语言风格更倾向于深度反思和挑战信念,而且有专业关系作为兜 ...
心理学|当他人侵犯你的边界时,你该如何进行防御?
经济观察报· 2025-06-08 08:23
心理边界概念 - 心理边界是划分自己与他人情感、思想、责任和行为范畴的隐形防线[1] - 健康心理边界表现为不过度承担他人情绪或干涉他人生活决策[1] - 心理边界模糊者易过度迎合他人或干涉他人事务[1] 心理边界重要性 - 清晰边界可阻挡不合理要求与负面情绪侵袭[2] - 尊重边界能使关系避免过度依赖或控制[2] - 边界有助于明确责任归属防止工作生活混乱[2] 心理边界维护方法 - 直接拒绝不合理要求无需愧疚[3] - 明确表达被越界时的感受与需求[3] - 对反复越界者设立行为限制减少接触[3]
心理学|心理边界,谁的情绪谁负责
经济观察报· 2025-06-07 08:49
心理边界概念 - 心理边界是定义个体与他人关系的隐形线 当边界模糊时 个体会过度吸收他人的焦虑 愤怒与失望 [1] -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 他人情绪越界侵入时会激活大脑杏仁核的应激反应 长期处于此状态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 引发焦虑抑郁 [1] 边界模糊的危害 - 在亲子关系中 父母以"为你好"干涉孩子生活 在伴侣关系中 一方用"牺牲感"绑架另一方 这些行为侵蚀边界 [1] - 健康的亲密关系需要保持适当距离 过度靠近会导致互相伤害 如同刺猬取暖的原理 [1] 边界建立的必要性 - 为他人情绪负责的本质是"假性独立" 通过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换取虚假价值感 [2] - 童年被要求"懂事"的孩子 成年后容易陷入"必须照顾他人"的行为模式 [2] 建立边界的方法 - 觉察情绪越界信号 包括身体反应(胃部紧缩 心跳加速) 语言模式("我必须"类表述) 心理感受(帮助他人后更压抑) [2] - 使用"我"句式表达需求 例如"我需要先照顾自己" 或"你的情绪让我感到压力" 同时设定明确规则如限制非工作时间应答次数 [2] - 通过低风险场景(拒绝推销电话)和高风险场景(对伴侣依赖说"不")逐步练习边界建立 [2] 边界修复策略 - 短期修复可采用暂时离开冲突场景 深呼吸平复情绪 [2] - 长期修复需通过心理咨询探索童年创伤等根源 重建内在安全感 [2] 边界建立的误区 - 刚性边界表现为完全隔绝他人 导致失去被爱可能 [3] - 渗透性边界表现为过度讨好他人 最终耗尽心力 [3] - 理想边界应保持灵活性 允许善意进入同时阻挡伤害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