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怀疑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如何毁掉哈姆雷特
经济观察报· 2025-10-03 11:25
核心观点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版《哈姆雷特》的演出被认为是一场灾难,主要问题在于导演过于自以为是、粗暴且肤浅的改编,导致剧情和人物关系错乱,整场演出充满喧嚣与愤怒 [1] 改编问题 - 导演将全剧最著名的台词“生存还是毁灭”作为开场,但此句若无上下文则失去意义,且其阐释在学术界并无定论,破坏了原著以“谁在那”营造的经典紧张开场氛围 [2][3] - 打乱了五幕场景的时间线并重新分配台词,例如将原属第五幕第一场的掘墓人对话提前至第一幕第三场,此改编被指为最蹩脚的注解,且导致剧情逻辑混乱 [2][6] - 舞台蒙太奇手法生硬切割空间,例如在国王演讲时穿插霍拉旭与哈姆雷特的对话,此安排对推动剧情毫无作用且毫无意义 [4] - 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角色被完全删除,虽不影响故事主体,但体现了改编的粗暴 [6] - 国王祈祷一场在中场休息后重复演出,此设计被指莫名其妙,与缩短演出时间的初衷相悖 [7] 人物塑造与核心精神偏离 - 哈姆雷特与霍拉旭初见时手持酒杯,此安排与王子性格不符,剧中喜好饮酒的实为国王克劳狄斯 [5] - 老国王鬼魂与哈姆雷特的首次关键对话被从第一幕第四场挪至第三幕王后寝宫,此改编导致剧情推动机制完全脱节,例如王子为何要安排《捕鼠机》戏剧证实叔父罪证变得无法解释 [8][9][11] - 鬼魂是戏剧核心存在,代表怀疑与重建的文艺复兴精神,但此版本将其贬为无人辨识的配角,废掉了整部戏剧的核心 [8][10][11] 舞台表演与导演表达 - 在哈姆雷特进行“生存还是毁灭”独白时,国王与王后在舞台背景中表现出如胶似漆的浪荡亲密,此露骨安排令人产生生理不适,且偏离了剧本中仅国王与波洛涅斯偷听的原意 [12][13] - 哈姆雷特在王后寝宫场景中强行亲吻母亲,此暴力行为已超出心理学分析的暗示范畴,被指为霸道总裁风气入侵舞台 [13][14] - 导演拥有通过表演暗示文本外内容的权力,但此版本的处理过于直接和暴力,引发争议 [12][13][14] 中文演出与创新空间 - 中文翻译《哈姆雷特》的历史仅有100年,朱生豪的散文译本流传最广,成为国内演出的底本 [15] - 用中文演出莎士比亚戏剧存在很大的创作和创新空间,但所有创新必须基于对剧本的理解,并尊重其原本的纯粹性,可参考如Harvey Granville-Barker或John Dover Wilson等学者的研究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