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性司法实践

搜索文档
中华环保世纪行2025年宣传活动在四川举行,采访团实地探寻绿色答案 护一江清水 行有锐度心有温度
四川日报· 2025-06-15 08:41
水环境治理成效 - 成都锦江流域水质优良率从2016年的69%提升至目前的100%,黄龙溪断面连续59个月保持Ⅲ类及以上水质,鱼类种类从23种增至49种 [2] - 兴隆湖湖区水质从2017年Ⅳ类提升至目前全域Ⅲ类、局部Ⅱ类,水生植物覆盖度从5.28%提升至75.3% [2] - 泸州长江石堡湾水源地通过隔离防护设施、高清监控设备等举措保障Ⅱ类水质,清除3个排污口和14艘停靠船舶 [3] - 四川省连续多年稳居全国水环境质量第一方阵 [4] 生态法治建设 - 成都环境资源法庭成立一年多受理319件环资案件,推动出台全国首个常见环境资源犯罪量刑指引,解决非法捕捞工具认定等尺度不一问题 [5] - 首创"野化放归"恢复性司法实践,成功放归32只野生猕猴并适应野外环境,建立修复基地和气候变化司法研究中心 [6] - 四川联合贵州、云南通过"共同决定+条例"模式治理赤水河,同步推进《四川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立法 [6] 生态经济转型 - 宜宾长江保护区鱼类种群从48种增至92种,长江鲟等濒危物种频现,实施"首次劝阻、二次教育、三次处罚"的人性化执法 [8] - 宜宾市建成4个竹加工园区,聚集43家"以竹代塑"企业,带动15万人就业,农户年均增收3200元,竹林面积达334万亩 [9] - 竹文化博物馆融合生态教育与文化传承,接待研学超5万人次,推动竹键盘、竹纤维等创新产品发展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