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治理

搜索文档
练江“蝶变”提供了水污染治理的成功样本
南方都市报· 2025-09-23 13:47
"广东练江曾一度水体黑臭、污染严重。在督察推动下,广东省下决心整治这一突出的老大难问题,昔 日的'黑臭河'已经变成了今天的'生态河'。"在9月19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 于会文举例说道。 于会文提到的练江,是潮汕人心目中的"母亲河",也曾经是一个巨大的痛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沿岸纺织、印染等产业快速集聚,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入 江,加上生活垃圾随意倾倒,环境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污染问题积重难返,导致练江生态系统迅速崩 溃,水体发黑发臭。最严重时练江水质连续多年劣于五类标准,部分河段甚至失去水体功能,鱼虾绝 迹。 母亲河成为黑臭河,委实让人不甘,但河流污染防治是全球性难题。在地方政府和民众持续努力治理的 情况下,练江仍然经历了长达20年的"黑历史",当地群众一度看不到练江重返清绿的希望,一些人甚至 认为"没办法治""没必要治"…… 事实证明,生态环境保护没有捷径,唯有压实责任,久久为功,才能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河湖长制不仅是名分之变,更是责任之变。各级河长成为河流的监护人,对水质改善负总责,压力传导 机制使治水从纸上责任变为肩上重任,从而有效解决了长期存在 ...
笔谈丨用好典型案例活教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9-18 08:56
案例警示教育策略 - 运用身边典型案例作为警示教育活教材 实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效果 [1] - 精选本地区本系统案例 因具有更强冲击力和现实关联性 更容易引起党员干部共鸣反思 [1] - 从基层微腐败作风顽疾责任落实不力案例中挖掘资源 还原事实剖析思想突出纪律解读 [1] 精准分类教育方法 - 根据案件性质涉及领域干部层级等因素精细化分类 做到因材施教 [1] - 对领导干部侧重管党治党责任权力监督廉洁自律警示 [1] - 对关键岗位人员突出风险防控制度执行 对基层干部聚焦群众纪律工作作风小微权力约束 [1] 系统化治理应用 - 将案例转化为教育读本视频课程 纳入纪律教育必修内容融入廉洁文化建设 [2] - 剖析案例暴露的制度漏洞监管短板作风积弊 通过纪检监察建议专项治理完善制度 [2] - 建立案例资源库和数据分析机制 研判区域性领域性廉洁风险 为政治生态分析日常监督提供支撑 [2]
传承三线荣光 探索共富新路 攀枝花西区大宝鼎街道的转型实践
中国经济网· 2025-09-15 17:55
在攀枝花这座因三线建设而兴、因钢铁钒钛而立的城市中,西区曾是其工业脊梁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站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时刻,老工矿区如何披荆斩棘,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一道现实而紧迫 的命题。 作为西区典型的老工矿街道,大宝鼎街道近年来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聚焦基础设施短板、产业发展 瓶颈和治理效能提升,创新实施以"四化工程"为基础、"四大基地"为路径、"四地"共建为保障的"三 四"工程,逐步探索出一条景美业兴、人和共富的发展新路径。这一实践不仅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 基层样本,更折射出攀枝花市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深层逻辑。 街道焕然一新 以"四化"为基,重塑矿区空间价值 老工矿区的转型,首先体现在空间的重塑与人居环境的焕新。大宝鼎街道以"路面黑化、街面亮 化、行道绿化、墙体美化"为抓手,系统推进基础设施更新,推动矿区从"生产空间"向"生活空间"和"生 态空间"转变。 通过整合采煤沉陷区治理、老旧小区改造、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等项目资金,街道累计完成道路黑化 1.1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00余盏、氛围灯带1000余米,新增绿化面积800平方米,打造"彩虹道 路"600米。这些举措不仅显著改善了居民的出行条件 ...
广西两项目荣获联合国生态大奖
广西日报· 2025-09-12 11:13
9月9日,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特色活动之一的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成果对接会在 山东省青岛市举行。会上发布了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大赛优胜项目及"海洋十年"中国行 动国际合作种子基金资助项目名单。防城港市西湾生态保护修复促进价值实现实践案例、钦州市孔雀湾 生态修复项目范例从全球众多参评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海洋生态文明实践范例赛道"海洋十年"中国行 动国际合作种子基金重点项目,标志着广西在海洋生态保护领域取得的成效获得国际认可。 钦州市坚持"陆海统筹、系统治理"的方针,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核心,构建"规划引领—多 元投入—科技赋能—共治共享"的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体系,投入3.09亿元实施金鼓江岸线综合生态整治 修复工程(一期),通过退养还湿、栖息地恢复、水质净化等一系列精准举措,累计恢复红树林90.12 公顷,修复岸线5.3公里,恢复海鸟栖息地1.47公顷,净化海湾水质3.15公顷,让孔雀湾重现"鸟栖红树 林、鱼游清水湾"的生态美景。(苑长军 康安 罗继梅 翁培耀 钟夏波) 2012年以来,防城港市通过海堤生态化改造、红树林种植、退养还滩等立体综合整治与修复,将防 灾减灾、生态防 ...
强化协同联动 完善国家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专题深思)
人民日报· 2025-08-28 06:40
生态安全治理协同机制建设 - 生态安全具有长期性、根本性、复杂性、交叉性、潜在性与不确定性等特征,需要多部门、多层级、多主体共同参与维护[1] - 中国已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协同机制与信息共享平台,包括生态环境部与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协同机制、六省一市秦岭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机制、11省市长江经济带省际协商合作机制等[1] - 需改变"重单一部门、轻协同联动"现状,全面提升治理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1] 跨部门协同机制 - 构建多部门联合工作体制机制,通过高级别协调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建立部门联席会议、信息通报、联合执法等协同机制[2] - 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等生物安全事件,林草部门与海关部门建立联合防控机制,加强监测、检疫和执法协同[2] - 将技术协同平台建设、共享性基础设施完善融入部门协同机制设计,系统构建跨部门、多层次协同体系[2] 跨区域协同机制 - 生态系统整体性要求跨区域协同合作,生态安全事件具有跨区域、迁移性特点(如三江源冰川退缩影响下游流域生态安全)[3] - 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完善协同治理机制,统筹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水污染"三水共治"、土壤地下水协同防治[3] - 全国20多个省份签订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通过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统一执法标准、联合应急演练提升保障能力[3] 多污染物协同治理 - 污染物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毒性,存在协同、相加、拮抗等复合效应,需系统统筹大气、水、土壤多污染物综合防治[4] - 建立健全多污染物协同治理的监测、评估与考核机制,强化风险管理与潜在污染物生态健康研究[4] - 构建精准预警机制,提升生态安全风险研判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应对能力,推动污染防治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4] 多领域政策协同 - 生态安全政策需与产业政策、能源政策、土地政策等相互协同,通过目标趋同效应降低政策冲突风险[5] - 生态保护红线与国土空间规划两项基础性政策需实现源头融合、主体协同、过程协同、动态反馈[5] - 以自然资本界定为基础,通过多元激励机制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6]
宁夏平罗县毛乌素沙地生态修复成效显著
中国新闻网· 2025-08-21 08:23
生态治理策略与成效 - 采用乡土树种优先策略 优选柠条 花棒 梭梭等耐旱植物作为治沙主力 并引进沙拐枣 沙冬青 罗布麻等树种平衡群落结构 [1] - 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7.63万亩 储备各类苗木20余万株 种子8吨 为全域治理流动沙丘奠定基础 [1] - 推广草方格+沙结皮技术实现流动沙地快速稳定 应用灌木水钻植苗法将成活率提高至80%以上 刷状网绳沙障使用寿命延长至5年 [1]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 探索风-光-沙-气-水五维耦合发展模式 在光伏治沙示范区实现年发电量约16亿千瓦时 清洁能源产业产值达2.4亿元 [1] - 矿区修复采用地形重塑-土壤改良-植被重建三步法 修复区形成冷岛效应降低周边气温0.8℃ [2] - 贺兰山东麓绿色廊道累计完成生态修复3万亩 助推黄河水质提升0.5个等级 [2] 生态修复综合效益 - 天河湾湿地通过系统修复实现年涵养水源数百万立方米 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成为候鸟迁飞重要栖息地 [2] - 柠条根系深达5米 通过根际沉积作用持续提升土壤固碳能力 有效控制沙患 [1] - 投资1.88亿元实施6个重点项目 计划完成沙化土地治理5.03万亩 湿地修复4.8万亩 [2]
以“两山”理念为引领建设美丽宜居的人民城市
中国环境报· 2025-08-21 07:20
核心观点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揭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要求城市建设将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贯穿全过程 实现高质量发展与人民幸福生活[1]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创新 宜居 美丽 韧性 文明 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 为经济与生态良性互动提供遵循[1] 时代内涵与发展逻辑 - "两山"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核心理念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内在要求[2] - 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阶段 需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民生优势和新质生产力[2] - 需将城市作为有机生态系统谋划 在人口 产业 城镇 交通规划中践行理念 优化空间结构并推进城中村改造[2] 绿色转型路径 - 推动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 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增效[3] - 通过产业绿色升级发展节能环保 清洁能源 高端装备制造等绿色产业 催生新经济增长点[3] - 推进能源结构调整 交通模式创新 可再生能源应用 生态化改造建筑与空间 构建三级绿化体系 治理内河和修复湿地[3] - 解决空气治理 饮用水源地保护 新污染物治理问题 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并提升生物多样性[3] 系统治理体系 - 需科学有效治理体系 坚持系统观念协同发力构建治理新格局[4] - 制度优化需健全生态环境评价考核制度 生态补偿机制和环境信息公开制度[4] - 科技赋能需推动大数据 人工智能 物联网与城市韧性治理深度融合 推进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和老旧管线改造[4] - 需强化自然灾害防治 统筹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 加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4] 人民群众参与 - 需依靠人民群众力量 通过环保志愿服务和社区议事协商引导群众成为践行者和监督者[5] -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将理念融入学校教育和社区文化 培养全民环保意识[5] - 推动群众践行低碳生活 参与垃圾分类和监督生态环境违法行为[5] 生态惠民目标 - 城市建设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在优美生态环境中过上更美好生活[7] - 需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优化生态环境建设与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实现生态效益向民生效益转化[7] - 需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城市风貌管理制度 保护历史文脉和自然景观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7] - 让人民群众尽享自然之美和文化之韵 在绿水青山中共享发展成果[7]
从生态“痛点”到滨海“明珠”,广西犀丽湾生态修复成果丰硕
中国环境报· 2025-08-15 17:14
生态修复背景 - 犀丽湾曾因气候变化导致海岸侵蚀严重 2021年天文大潮期间滩面最大侵蚀深度超2米 海岸线后退逾10米[2] - 无序开发和监管缺失导致生态恶化 沿岸违规搭建海鲜大排档和养殖棚舍达37处 浅海珊瑚礁覆盖率不足5%[2] - 过度捕捞和污染使生态系统濒临崩溃 近岸海域水质常年不达标 沙滩遍布生活垃圾和污水直排痕迹[2][3] 修复措施与成效 - 2019年启动系统性生态修复工程 采用陆海统筹治理思路 分三阶段推进:拆除违规建筑、沙滩植被重建、划定生态保护区[3] - 2022年构建立体防护网体系 累计清理岸滩垃圾82.72公顷 修复沙滩2.52公里 沙滩侵蚀防护效能提升63.38%[4] - 种植耐盐碱植物1.2万株 投放人工珊瑚礁300个礁体 滩肩宽度达50米 绿化覆盖率超80%[3][4] 环境质量提升 - 海域水质稳定达到二类标准 沙滩沙质优良率提升至95% 海洋生物种类从37种增至89种[6] - 区域鸟类种群增至30余种 其中广西重点保护物种占三成 中华白海豚出现频次提高3倍[4][6] - 建立政府+科研机构+社区协同机制 组建20人民间护海队开展日常巡逻和垃圾清理[4] 经济效益转化 - 2023年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全年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 带动周边产业增收3000多万元[5] - 提供100多个直接就业岗位 间接推动2000余名渔民转型从事生态旅游[6] - 严格控制每日游客量不超5000人 推行无痕旅游模式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和资源化处理[6]
李国英调研西藏水利工作
快讯· 2025-07-23 07:55
水利工程建设与治理 - 水利部强调加快完善城市防洪体系、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 [1] - 调研涉及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流域及多个城市防洪工程 [1] - 重点关注帕孜水利枢纽工程(在建)、满拉水利枢纽工程等重大项目 [1] 防洪体系与防灾减灾 - 提出以流域为单元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防洪体系建设 [2] - 强调发挥上游水库拦洪削峰作用,加快河道整治和堤防达标建设 [2] - 要求构筑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网等"三道防线"监测体系 [2] 水库建设与管理 - 对已建水库要求推进现代化运行管理矩阵建设 [2] - 在建和拟建水库需符合"安全大坝、生态大坝、智能大坝"目标 [2] - 强调结合当地生态资源环境条件优化建设方案 [2] 灌区建设与水文化 - 要求加快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优化灌溉制度 [2] - 强调推进灌区灌排渠系建设,提高水分生产率 [2] - 提出加强水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和利用 [2]
在4000多年的治淮历程中传承弘扬淮河水生态文化|征文选登
中国环境报· 2025-07-15 13:47
淮河治理历史与文化 - 淮河作为中国古代"四渎"之一,是中华文明主要发祥地,4300多年治理史承载着人类与自然抗争的智慧[1] - 大禹治淮采用"疏导入海"策略,开创人水和谐共处理念,通过考察山水分布后疏通河道引导洪水入海[1] - 1194-1855年黄河夺淮期间,潘季驯提出"束水攻沙、蓄清刷黄"理论,仅用一年多实现淮河通畅入黄[2] 新中国治淮工程体系 - 1950年国家启动系统性治淮工程,按"蓄泄兼筹"方针建成临淮岗枢纽等关键设施,形成完整水利基础设施网络[3] - 三次治淮高潮中采用分层治理:上游建库拦洪、中游湖泊滞洪、下游扩通道泄洪,成功抵御多次流域性洪水[3] - 王家坝闸累计开闸蓄洪十余次,淹没18万亩耕地,体现沿淮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3] 水污染治理成效 - 90年代起被列为首要整治流域,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等系统措施,2020年全流域水质从轻度污染转为良好[4] - 实施首部流域性法规及5个五年规划,干流水质自2019年起连续6年保持Ⅲ类标准[4] - 治理措施包括排污总量控制、污水集中处理等,形成可复制的"淮河经验"[4] 文化保护与生态建设 - 需加强水利工程遗产保护,建立非遗传承机制,促进文旅融合[6] - 生态修复需统筹河湖-城市-乡村建设,强化水源涵养区保护与生态流量监管[6] - 通过多媒体宣传增强文化认同,开展公众教育活动传播治水智慧[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