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打假

搜索文档
6888元带你“打假赚钱” 一年投诉3000次,职业打假人“吹哨”还是“碰瓷”
36氪· 2025-05-15 19:40
职业打假人现状 - 职业打假人数量大幅增长,30年来随着中国法律完善和惩罚性赔偿金额提高,群体规模扩大[3] - 部分职业打假人从"吹哨人"异化为"职业索赔人",打假范围延伸至标签瑕疵等非实质性问题[3] - 职业打假呈现年轻化趋势,00后加入该行业,目标转向农村小商店[16] 职业打假手法 - 采用批量打假方式,同一投诉抄送全国多地监管部门,日均投诉近10次[3][4] - 针对代购化妆品中文标签和备案问题,四年投诉超12000次[3] - 针对散装食品标签问题,以"三无产品"为由索赔,金额从数百到上万元不等[7][8] - 利用商家对法规不熟悉,以整个店铺商品作为投诉案值,迫使商家和解[18] 行业影响 - 美妆代购行业受冲击,多家店铺因无法解决标签问题被迫关店[4][7] - 散装食品行业成为重点目标,茶叶、蜂蜜等农产品商家频繁遭遇索赔[7][8][14] - 2023年监测到73万件索赔投诉,其中食品类"恶意投诉"达22万件[15] - 职业打假人数量达2.4万人,投诉案例近两年快速上升[16] 产业链发展 - 职业打假呈现链条化、团队化趋势,有人专门售卖打假课程[16] - 课程价格从1.22元到6888元不等,包含找货方式、投诉话术等全套教程[17] - 部分"师父"带徒弟实战打假,索赔成功后五五分成[17] - 形成投诉举报模板化操作,新人易从标签问题入手[17] 监管趋势 - 多地出台规定识别职业索赔行为,建立"黑名单"制度[22][23] - 标签问题趋向免罚,符合条件可不予处罚[23] - 2024年司法解释仍支持"合理生活消费需要范围内"的惩罚性赔偿[24] - 部分地区规定对频繁投诉、格式化文本等行为不予立案[27] 争议与讨论 - 职业打假人存在是否具有正向意义存在分歧,部分认为弥补监管不足,部分认为滥用资源[21] - 区分合法维权与恶意打假的核心在于真实消费需求和行为合法性[22] - 目前缺乏全国统一的恶意打假认定标准,呈现地区差异[24] - 理想职业打假人应协助公权力监督市场,而非滥用程序谋利[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