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职业索赔人
icon
搜索文档
当面包过期两天
虎嗅· 2025-05-19 13:38
食品安全执法案例 - 63岁小店主张骏贤因售卖一袋过期两天的面包被举报 面包净含量80克 进货价7.5元 销售价8元 货值金额不足500元 [4] - 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 出售过期食品货值不足一万元可处5-10万元罚款 但考虑到经营者年龄大、非故意且未造成严重后果 最终适用"首违不罚"政策 [6][20][21] - 类似案例中 50米外另一家小食杂店因售卖过期软糖被举报 软糖进价5元售价6元 同样获得不予处罚决定 [6][21] 农村小商户经营现状 - 县城小商铺年租金超过7万元 经营者多为随子女进城的农村老人 经营能力有限 [6] - 农村副食店经营者甘爱霞因抽检发现不合格尖椒面临处罚 6斤辣椒总利润仅10.2元 同时遭遇家庭变故 [11][14] - 小商户普遍缺乏规范进货查验能力 生鲜商品难以追溯来源 保存凭证意识薄弱 [12][13] 职业索赔现象 - 职业索赔人平均每天引发3-4起投诉 常见手法包括购买过期商品索赔 故意延迟举报等 [16][17] - 部分职业索赔人采用调包商品 专挑老年经营者下手 并通过行政复议施压 [17][18] - 山东 河南等地已出台政策区分正常消费与职业索赔 江西有职业打假人因敲诈被采取强制措施 [19] 执法政策演变 - 2023年3月大名县法院出台司法建议书 允许对特殊困难经营者从轻处罚 [15] - 2024年1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首违不罚清单 明确货值500元以下且非故意的首次违法可免罚 [20] - 执法人员采取更务实的指导方式 如建议微信转账备注商品信息等简易留证方法 [22]
6888元带你“打假赚钱” 一年投诉3000次,职业打假人“吹哨”还是“碰瓷”
36氪· 2025-05-15 19:40
职业打假人现状 - 职业打假人数量大幅增长,30年来随着中国法律完善和惩罚性赔偿金额提高,群体规模扩大[3] - 部分职业打假人从"吹哨人"异化为"职业索赔人",打假范围延伸至标签瑕疵等非实质性问题[3] - 职业打假呈现年轻化趋势,00后加入该行业,目标转向农村小商店[16] 职业打假手法 - 采用批量打假方式,同一投诉抄送全国多地监管部门,日均投诉近10次[3][4] - 针对代购化妆品中文标签和备案问题,四年投诉超12000次[3] - 针对散装食品标签问题,以"三无产品"为由索赔,金额从数百到上万元不等[7][8] - 利用商家对法规不熟悉,以整个店铺商品作为投诉案值,迫使商家和解[18] 行业影响 - 美妆代购行业受冲击,多家店铺因无法解决标签问题被迫关店[4][7] - 散装食品行业成为重点目标,茶叶、蜂蜜等农产品商家频繁遭遇索赔[7][8][14] - 2023年监测到73万件索赔投诉,其中食品类"恶意投诉"达22万件[15] - 职业打假人数量达2.4万人,投诉案例近两年快速上升[16] 产业链发展 - 职业打假呈现链条化、团队化趋势,有人专门售卖打假课程[16] - 课程价格从1.22元到6888元不等,包含找货方式、投诉话术等全套教程[17] - 部分"师父"带徒弟实战打假,索赔成功后五五分成[17] - 形成投诉举报模板化操作,新人易从标签问题入手[17] 监管趋势 - 多地出台规定识别职业索赔行为,建立"黑名单"制度[22][23] - 标签问题趋向免罚,符合条件可不予处罚[23] - 2024年司法解释仍支持"合理生活消费需要范围内"的惩罚性赔偿[24] - 部分地区规定对频繁投诉、格式化文本等行为不予立案[27] 争议与讨论 - 职业打假人存在是否具有正向意义存在分歧,部分认为弥补监管不足,部分认为滥用资源[21] - 区分合法维权与恶意打假的核心在于真实消费需求和行为合法性[22] - 目前缺乏全国统一的恶意打假认定标准,呈现地区差异[24] - 理想职业打假人应协助公权力监督市场,而非滥用程序谋利[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