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射迁移模型
搜索文档
宇宙级“乾坤大挪移”如何上演?天文学家揭秘热木星“奔赴”恒星之谜
科技日报· 2025-11-14 14:35
研究核心发现 - 基于郭守敬望远镜和盖亚空间探测器数据 分析123颗热木星与宿主恒星年龄关系 发现热木星出现率随恒星年龄增长呈分段衰减模式 拐点出现在恒星年龄约20亿年处[1][7] - 研究揭示热木星由两类族群构成 约60%为早期到达族群 在恒星形成后数千万年内迁移至恒星附近 约40%为晚期到达族群 在数千万年至数十亿年间逐步迁移[1][8] - 两类族群化学和轨道特性存在差异 晚期到达族群更倾向于环绕富金属恒星 其行星公转轨道与恒星自转轨道倾角明显 主要分布在10°至90°之间[7] 热木星特性与意义 - 热木星是与木星大小相近的气态巨行星 但距离宿主恒星极近 通常不到日地距离十分之一 表面温度高达上千摄氏度 人类已发现6000多颗系外行星中数百颗为热木星[3] - 首颗热木星飞马座51b发现于1995年 其大小与木星相当 但距离宿主恒星仅为日地距离二十分之一 公转周期仅4天 颠覆了基于太阳系的传统行星形成理论[3] - 热木星的发现是天文学里程碑 促使人类重新思考行星系统多样性 其发现者获得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3] 行星形成理论与挑战 - 经典行星形成理论基于太阳系"内小外大"构型 提出"雪线"理论 认为雪线外固体物质含量增加 能更快形成巨行星 雪线内受恒星活动影响大 难以形成巨行星[2] - 热木星发现对传统理论提出挑战 因其作为气态巨行星本应形成于遥远寒冷地带 却出现在恒星附近 表明行星形成演化机制具有多样性[2][3] 轨道迁移主流假说 - 主流假说认为热木星形成于雪线外 后通过某种机制迁移至当前轨道 存在三种主要理论模型[5] - 盘迁移模型认为行星与原行星盘相互作用被拉向恒星 迁移过程需几百万年[5] - 散射迁移模型认为原行星盘消散后行星近距离交会导致迁移 基本可在1亿年内完成[5] - 长期混沌模型认为多行星长期引力演化呈混沌状态 部分行星被激发至高偏心率轨道后被恒星潮汐效应俘获 过程经历数千万年至数十亿年[5] 潮汐演化与未来研究 - 热木星因距离宿主恒星近 会受到持续潮汐耗散作用 逐渐失去轨道角动量并向恒星靠近 部分可能被恒星瓦解吞噬 为研究潮汐相互作用提供理想实验室[6] - 研究计划旨在建立行星系统时空演化图谱 揭示行星族群形成演化内在机制及其与银河系演化的关联 未来将研究其他行星族群构建统一图景[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