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郭守敬望远镜
icon
搜索文档
文化中国行 |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华夏儿女向着星辰大海逐光而行
央视网· 2025-11-24 19:12
央视网消息:位于河南登封的观星台遗址建筑群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也是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编制《授时历》的重要遗址。这里既 体现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又彰显了古人探寻自然规律的"求真"精神。 在河南登封观星台遗址建筑群中,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周公测影台。这座始建于周朝的观测日影的设备,是我国最早装置圭表的观测台。水 平为圭、垂直为表,在阳光的照射下,表的影子在圭上缓慢移动,人们由此判断时节的更替变化。这背后还流传着"周公测影定地中"的千古佳 话。相传西周初年,周公旦辅佐周成王理政时,为了确定天下的"中心",派人遍历九州测量日影。 河南登封二十四节气非遗传承人郭杏介绍,周公在测量的时候发现,有一个日影最短的一天,影长一尺五寸,从气候上来说,从这一天了以后 就进入了最炎热的季节。从时长上来说,这一天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因为它是夏天,所以周公给它命了一个名字,叫做夏至,于是这就有了 中国二十四节气最早的第一个节气——夏至。 据《周礼》记载:"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正是对这一观测结果的文字佐证。与夏至相对应,日影最长的那天被定为冬至,而夏至 与冬至日影长度的中点,则分别是春分和秋分。 郭杏表示 ...
宇宙级“乾坤大挪移”如何上演?天文学家揭秘热木星“奔赴”恒星之谜
科技日报· 2025-11-14 14:35
研究核心发现 - 基于郭守敬望远镜和盖亚空间探测器数据 分析123颗热木星与宿主恒星年龄关系 发现热木星出现率随恒星年龄增长呈分段衰减模式 拐点出现在恒星年龄约20亿年处[1][7] - 研究揭示热木星由两类族群构成 约60%为早期到达族群 在恒星形成后数千万年内迁移至恒星附近 约40%为晚期到达族群 在数千万年至数十亿年间逐步迁移[1][8] - 两类族群化学和轨道特性存在差异 晚期到达族群更倾向于环绕富金属恒星 其行星公转轨道与恒星自转轨道倾角明显 主要分布在10°至90°之间[7] 热木星特性与意义 - 热木星是与木星大小相近的气态巨行星 但距离宿主恒星极近 通常不到日地距离十分之一 表面温度高达上千摄氏度 人类已发现6000多颗系外行星中数百颗为热木星[3] - 首颗热木星飞马座51b发现于1995年 其大小与木星相当 但距离宿主恒星仅为日地距离二十分之一 公转周期仅4天 颠覆了基于太阳系的传统行星形成理论[3] - 热木星的发现是天文学里程碑 促使人类重新思考行星系统多样性 其发现者获得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3] 行星形成理论与挑战 - 经典行星形成理论基于太阳系"内小外大"构型 提出"雪线"理论 认为雪线外固体物质含量增加 能更快形成巨行星 雪线内受恒星活动影响大 难以形成巨行星[2] - 热木星发现对传统理论提出挑战 因其作为气态巨行星本应形成于遥远寒冷地带 却出现在恒星附近 表明行星形成演化机制具有多样性[2][3] 轨道迁移主流假说 - 主流假说认为热木星形成于雪线外 后通过某种机制迁移至当前轨道 存在三种主要理论模型[5] - 盘迁移模型认为行星与原行星盘相互作用被拉向恒星 迁移过程需几百万年[5] - 散射迁移模型认为原行星盘消散后行星近距离交会导致迁移 基本可在1亿年内完成[5] - 长期混沌模型认为多行星长期引力演化呈混沌状态 部分行星被激发至高偏心率轨道后被恒星潮汐效应俘获 过程经历数千万年至数十亿年[5] 潮汐演化与未来研究 - 热木星因距离宿主恒星近 会受到持续潮汐耗散作用 逐渐失去轨道角动量并向恒星靠近 部分可能被恒星瓦解吞噬 为研究潮汐相互作用提供理想实验室[6] - 研究计划旨在建立行星系统时空演化图谱 揭示行星族群形成演化内在机制及其与银河系演化的关联 未来将研究其他行星族群构建统一图景[8][9]
郭守敬望远镜发布数据量世界第一
新华网· 2025-11-05 12:44
科学成就与数据产出 - 截至2025年10月累计发布光谱数达到2807万条、恒星参数1159万组,数据量稳居世界第一 [1] - 过去一年间依托数据共发表论文417篇,包括《科学》封面文章1篇、《自然》子刊9篇、《科学》子刊1篇 [4] - 数据已被全球300个单位的1800多名用户利用,下载量约170TB,数据发布网站查询373万次 [4] 技术突破与国产化 - 成功研制出国产天文特种宽谱光纤,已完成实验室测试和望远镜现场初步测试 [6] - 望远镜焦面配备4000个光纤定位单元和4000束特种宽谱光纤,可同时获取4000个不同天体的数据 [3] - 技术突破验证了在主动光学系统、光纤定位控制系统等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 [6] 产业链带动与战略意义 - 技术发展带动了国内高精度光学元件、精密机械制造、自主软件算法等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6][7] - 为后续研制更大口径、更高性能的天文望远镜积累了宝贵经验 [7] - 在中国天文观测领域形成了从光学到射电、从恒星到行星的立体观测网络 [6] 科学价值与应用 - 光谱被比喻为天体的“DNA”,可用于解读恒星的温度、化学成分、运动状态和年龄 [2] - 海量数据正被用于研究银河系形成与演化、致密天体及系外行星等前瞻科学领域 [4] - 标志着天文学研究从为天体“拍照片”进入为其“测基因”的更加精细的时代 [2]
科学与健康|发布数据量世界第一!郭守敬望远镜用光谱解码宇宙
上海证券报· 2025-11-04 19:36
科学成就与数据产出 - 截至2025年10月累计发布光谱数达到2807万条、恒星参数1159万组,数据量稳居世界第一 [1] - 过去一年间依托数据共发表论文417篇,包括《科学》封面文章1篇、《自然》子刊9篇、《科学》子刊1篇 [4] - 数据已被全球300个单位的1800多名用户利用,下载数据量约170TB,数据发布网站查询373万次 [4] 技术突破与国产化 - 望远镜焦面配备4000个光纤定位单元和4000束天文特种宽谱光纤,可同时获取4000个不同天体的数据 [3] - 团队与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出国产天文特种宽谱光纤,已完成实验室测试和现场初步测试 [7] - 技术突破验证了在主动光学系统、光纤定位控制系统等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带动了高精度光学元件、精密机械制造、自主软件算法等相关产业链发展 [7] 科学价值与应用 - 光谱被比喻为天体的"DNA",通过分析数据可解读恒星的温度、化学成分、运动状态和年龄,从而重构银河系的形成与演化历史 [2] - 海量数据正被应用于从银河系演化到致密天体及系外行星等前瞻科学领域,拓展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4] - 多波段协同观测构建起认识宇宙的完整拼图,形成从光学到射电、从恒星到行星的立体观测网络 [6]
发布数据量世界第一!郭守敬望远镜用光谱解码宇宙
新华网· 2025-11-04 19:07
观测数据与科学产出 - 截至2025年10月累计发布光谱数达到2807万条、恒星参数1159万组,数据量稳居世界第一 [1] - 过去一年间依托数据共发表论文417篇,包括《科学》封面文章1篇、《自然》子刊9篇、《科学》子刊1篇,再创历史新高 [3] - 数据已被全球300个单位的1800多名用户利用,下载数据量约170TB,数据发布网站查询373万次 [3] 技术突破与国产化进程 - 作为核心部件的特种宽谱光纤实现国产化研制,与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出国产天文特种宽谱光纤,已完成实验室和望远镜现场初步测试 [6] - 焦面配备4000个光纤定位单元和4000束天文特种宽谱光纤,可同时获取4000个不同天体的数据,实现大规模光谱巡天 [2] - 技术突破验证了在主动光学系统、光纤定位控制系统等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带动了国内高精度光学元件、精密机械制造、自主软件算法等相关产业链发展 [6] 科学价值与行业影响 - 光谱被比喻为天体的“DNA”,通过分析数据可解读恒星的温度、化学成分、运动状态乃至年龄,从而重构银河系的形成与演化历史 [2] - 海量数据正拓展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成为从银河系演化到致密天体及系外行星等前瞻科学领域解开谜题的关键钥匙 [3] - 使中国在天文观测领域形成从光学到射电、从恒星到行星、从时域到谱段的立体观测网络,构建认识宇宙的完整拼图 [6]
星空有约|热木星“搬家”不是为了“取暖”
新华社· 2025-10-31 18:13
研究核心发现 - 团队发现热木星迁移至恒星附近是与其他天体长期相互作用的偶然结果,而非为“取暖” [1] - 研究基于郭守敬望远镜和“盖亚”空间探测器等设备的观测数据,定量分析了123颗热木星 [3] - 研究结果将热木星分为“早来族”和“晚来族”,其中“早来族”约占六成 [3][4] 热木星数量与恒星年龄关系 - 随着恒星年龄增大,热木星数量呈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不均 [3] - 在恒星年龄约20亿年处存在一个明显“拐点”,前期减少慢,后期减少快 [3] 热木星分类与形成时间 - “早来族”在宿主恒星形成的最初几千万年内便已完成“内迁” [3] - “晚来族”是在上亿乃至数十亿年的漫长岁月中,通过与其他天体相互作用偶然被输送至恒星附近 [3][4]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995年发现的首颗热木星飞马座51b,距地球约50光年,公转周期约4个地球日,开创了热木星类型 [1] - 30年来人类已发现数百颗热木星,目前已发现的系外行星总数超过6000颗 [1][4] - 团队未来计划将研究范围拓展至其他行星类型,特别是类地行星,以加深对地球和太阳系的认识 [4]
【人民日报】探索宇宙,是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人民日报· 2025-08-25 08:38
天文学发展水平 - 天文学处于高速发展和不断产生重大突破的黄金时代 本世纪以来产生一批思想深远、影响巨大的革命性成果[3] - 研究范畴涵盖恒星、黑洞、星系和星系团、宇宙大尺度结构 探索物质、能量、运动与时空规律[3] - 技术层面实现从地面到空间的全电磁波段覆盖 望远镜口径持续扩大推动重大发现[2] 中国天文学成就 - 中国拥有世界一流研究团队和技术力量 建设郭守敬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悟空号探测卫星等国际关注的大科学工程[4] - 在纳赫兹引力波探测、宇宙大尺度结构、恒星与银河系研究、月球探测等领域作出引领性贡献[4] - 形成特色鲜明的优势领域 具备获得原创性和引领性成果的客观条件[5] 技术应用与产业影响 - 天文研究支撑月球与深空探测、卫星精密定轨、空间碎片监测预警、近地天体防御等国家重大需求[5] - 航天工程带动巨型火箭、微波雷达、无线电制导、合成材料、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领域发展[6] - 引力波探测推动量子精密测量达到自然极限 催生大量高新技术[3] 战略规划与资源投入 - 2024年10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 制定"三步走"战略目标[6] - 规划明确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6] - 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渠道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 依托重大工程强化基础能力发展[6] 科学价值与文明意义 - 帮助发现新资源支持生活与经济发展 有望扩大人类生存空间应对地球环境威胁[7] - 促进国际广泛合作 推动科学技术进步 揭示暗物质、暗能量和黑洞本质等宇宙奥秘[7] - 深化对生命、宇宙和人类自身的理解 是国家实力的象征和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7]
探索宇宙,是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院士讲科普)
人民日报· 2025-08-23 06:06
天文学发展水平 - 天文学是人类认识宇宙的科学 始于对神秘星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 - 中国是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天文学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自然科学之一 [2] - 1610年伽利略将望远镜用于天文观测引发天文学革命 此后400多年技术突破带来重大发现和认识飞跃 [2] - 当代天文学处于高速发展和重大突破的黄金时代 以恒星、黑洞、星系和宇宙大尺度结构为研究对象 [3] - 本世纪产生一批思想深远、影响巨大的革命性成果 使人类对多尺度天体形成与演化有前所未有新认识 [3] 中国天文学成就 - 中国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研究团队和技术力量 是国际天文学舞台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 [4] - 建设郭守敬望远镜、"中国天眼"、悟空号探测卫星等受国际关注的大科学工程 [4] - 在宇宙学、星系、黑洞和恒星等领域作出引领性贡献 特别是纳赫兹引力波探测和宇宙大尺度结构研究 [4] - 建造功能独特的高质量大型地面和空间观测设备 形成特色鲜明的优势领域 [4] - 在天文学和航天科技领域取得举世瞩目成就 彰显科技实力并激发公众探索热情 [5] 技术应用与产业影响 - 天文学推动自然科学发展 催生高新技术革命 是前沿基础科学之一 [3] - 引力波探测催生高新技术 使量子精密测量达到自然极限 [3] - 航天工程带动巨型火箭、微波雷达、无线电制导、合成材料、自动控制等大批高技术领域发展 [5] - 天文研究支撑月球与深空探测、卫星精密定轨、空间碎片监测预警、导航定位等国家重大需求 [4] - 高效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支撑国计民生、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 [4] 战略规划与发展方向 - 2024年10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 制定"三步走"战略目标 [5] - 明确五大科学主题: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 包含17个优先发展方向 [5] - 提出强化基础能力发展 要求依托重大工程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 [5] - 探索宇宙有助于带动众多高技术领域发展 是高新技术和前沿科学的发源地 [5] - 人类已初步勾勒从行星、恒星、黑洞、星系到宇宙的多尺度天体形成和共同演化图景 [3] 科学意义与未来前景 - 探索宇宙帮助发现新资源支持生活和经济发展 有望扩大人类生存空间应对地球环境威胁 [6] - 促进各国广泛合作推动科技进步 揭开暗物质、暗能量和黑洞本质等宇宙奥秘 [6] - 可能找到适合人类居住的新家园 是对人类自身命运的思考 [6] - 探索宇宙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让我们认识到人类在宇宙中既渺小又独特 [6] -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 未来探索前景更加广阔令人向往 人类将在星辰大海征程中书写壮丽篇章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