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搜索文档
活化千年黎锦 织就锦绣图景
海南日报· 2025-10-15 09:21
文章核心观点 -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锦)已完成从濒危抢救到系统性活化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并于2024年12月5日成功转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 - 随着《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5—2029年)》的推进,黎锦正从单一技艺传承迈向系统性文化工程,构建了涵盖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1][2][3] 保护传承机制 - 自2009年被列入急需保护名录以来,通过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构建了多方协作的文化传承机制,目前全省认定各级代表性传承人逾470名,建成传习场所数十处,并推动黎锦知识在全省中小学普及[2] - 建立了涵盖传承人培育、传习场所建设和校园普及的多层次保护网络,通过专项政策和持续资金投入形成制度化保障体系,实现了从被动抢救到主动传承的突破[2][3] 文化基础设施 - 数字化建设采用“采集—存储—分析—应用”多位一体模式,通过三维扫描、超高清摄影等技术全要素记录纹样技法,并构建包含工艺流程、口述史的黎锦语料库和知识图谱[4] - 品牌化塑造通过统一标识、规范标准、品质认证构建地域文化品牌体系,并在机场、景区、博物馆等公共空间规范化应用黎锦元素,构建多渠道展示传播网络[4] 业态创新与体验升级 - 在体验场景层面,运用VR/A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开发智能辅助织造设备,设计主题叙事动线,打造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沉浸式文化体验体系[6] - 在业态创新层面,构建“非遗+”产业生态,通过主题化、系列化、场景化策略打造覆盖旅游、文创、研学等多元领域的消费矩阵,强调生活化与差异化原则[6] 传播推广与文明对话 - 在传播推广层面,实现从分散传播到立体叙事的转变,线下深耕专业平台,线上开发短视频、直播等轻量化渠道,并利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机遇塑造文化软实力[7] - 黎锦纹样体系承载黎族独特文化记忆和中华民族共通审美理念,其多元统一特质使其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重要媒介,展示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创新路径[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