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

搜索文档
海南发放4000万“清凉补贴”,推出108项特色文旅体活动
人民网· 2025-07-18 17:36
旅游推广活动 - 海南省推出"清凉一夏 海南度假"夏季旅游推广活动 同步发放4000万元"清凉补贴" 涵盖交通 住宿 餐饮及景区门票等领域 单用户最高可获3060元返现 [1] - 补贴活动时间为7月1日至9月30日 面向本岛居民及入岛游客发放 旨在通过实质性补助让游客"少花钱 多体验" [1] - 6月至9月海南还将推出108项特色文旅体活动 包括演唱会 音乐会 主题展览 体育赛事等 [1] 旅游资源与产品 - 海南拥有1900余公里优质岸线 4269平方公里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以及积淀千年的海洋文明与民族文化底蕴 [2] - 11家海南"清凉"品牌企业带来多元玩法 包括"上山"的雨林探险 山地露营 "下海"的西沙邮轮 帆船冲浪 "入馆"的活态传承 航天观礼 "悦文"的清凉美食之旅 [1] - 现场展示黎锦 海南本土文创 海南岛服等特色产品 让游客直观感受海南独特魅力 [1] 市场合作与品牌建设 - 超100家郑州涉旅企业参与推介活动 通过资源共享与需求对接 打造"文化+清凉"双重体验的海岛度假新选择 [2] - 海南将持续优化夏季清凉产品供给 推荐最具特色的山 海 馆 文玩法和攻略 擦亮"清凉海岛"品牌名片 [2]
游客在海南非遗魅力中感受“心静自然凉”
海南日报· 2025-07-13 07:42
海南非遗旅游发展现状 -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通过织黎锦、鼻箫演奏、黎族婚礼等非遗活动吸引全国游客 打造"活态"民族文化博物馆 [3] - 景区内80多岁黎族阿婆符金花是少数能织出人物、景观图案的黎锦手艺人 其技艺获得游客高度赞赏 [3] - 黎族打柴舞等互动体验项目让游客特别是儿童能亲手触摸、参与 加深对文化的理解 [3] 非遗传承与创新模式 - 游客主动与非遗艺人合影 对鼻箫、牛铃等竹木器乐表现出浓厚兴趣 形成非遗传承新途径 [4] - 保亭县推出6条研学路线 包含槟榔谷的黎锦、藤编、制陶等多项非遗技艺体验 结合苗家药浴等特色项目 [5] - 陵水疍家博物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互动体验 生动展示疍民历史与渔歌文化 [6] 特色文旅项目分布 - 东方市白查村完整保存黎族船型屋建筑 成为研究黎族传统文化和建筑艺术的重要基地 吸引学者与游客 [6] - 各地非遗项目形成"文化珍珠"集群 包括槟榔谷黎锦、船型屋漫步、疍家渔歌等差异化体验 [6]
行进中国|念好文旅经 乡村正振兴
人民网· 2025-07-05 10:03
公司发展 - 和茹手工茶坊通过手工茶销售实现单笔交易500元收入 [1] - 2021年公司所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5000元 超50%为脱贫户 [2] - 202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至23600元 [10] - 公司带动户均增收约20000元 通过茶叶种植和文旅融合实现 [9] 行业转型 - 行业从传统茶叶种植转向"茶旅文"深度融合模式 [6] - 茶叶种植面积从2021年500亩扩张至2630亩 实现规模化升级 [9] - 行业形成"茶叶种植+文旅体验+光伏发电"多元收入结构 [9] 经营数据 - 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129500人次 旅游收入647万元 [9] - 村集体收入达20376万元 通过合作社带动29名村民就业 [9] - 86户脱贫家庭在产业链延伸中实现稳步增收 [9] 产品与服务 - 常态化举办黎苗文创展 茶艺展演等文旅活动 [9] - 开发精品民宿 实现游客从"一日游"向"过夜游"转变 [9] - 村民利用自家庭院开办农家乐 土特产店提升收入 [10] 行业荣誉 - 获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称号 [10] - 入选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优秀案例 [10]
海南:非遗“烟火气”激发文旅新活力
海南日报· 2025-06-14 08:10
海南非遗保护与产业化发展 - 海南非遗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2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103项,市县级以上非遗项目39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2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9人 [3] - 建设黎锦技艺传习馆15个,国家级、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3个,非遗工坊119个,认定非遗传承村16个 [3] -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群从不足千人扩大至近2万人,2024年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5] 非遗产业化与经济效益 - 全省老爸茶店超4000家,年销售额约100亿元,带动5万余人就业 [7] - 海南沉香产业2023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145家沉香企业构建完整产业链 [7] - 非遗美食品牌如临高烤乳猪、福山咖啡等崛起,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 [7] 非遗教育与数字化传承 - 在全省100多所中小学开展非遗技艺实践课,涉及21个项目,超5万人次学生参与 [6] - 完成国家级传承人及18名省级传承人的数字化记录工程,出版14部非遗丛书及口述史 [6] 非遗与文旅融合 -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以10多项非遗打造景区,年接待游客上百万人次 [9] - 昌江保突村结合黎陶技艺打造"产学研旅"模式,三亚南山非遗季吸引10多万游客,文创销售额近2000万元 [10] - 儋州泊潮村端午活动单日吸引游客近2万人,推动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 [10] 国际化发展与品牌输出 - 黎锦亮相巴黎时装周、米兰设计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等国际舞台 [4] - 通过海外巡展(马耳他、德国、保加利亚)及日本大阪世博会展示东方非遗生命力 [4]
镜观·回响|海南:用文化激活发展深层动能
新华社· 2025-06-07 15:08
文化传承与创新 -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技艺已传承3000多年[7] - 海南黎锦元素服装亮相法国巴黎2025春夏时装新品发布会[9] - 琼剧通过"琼剧进校园"活动和传承基地建设实现创新发展,2024年举办"琼韵荟"琼剧精品艺术进社区展演[10] - 五指山民族时装"村秀"将黎族苗族传统服饰与时尚元素结合,推动文旅产业发展[19] 农旅融合发展 - 儋州市嘉禾共享农庄打造热带田园综合体,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和村民就业[14] - 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港开发海上渔排民宿特色旅游资源[16] - 五指山椰仙茶园将茶产业与乡村旅游结合,探索绿色发展之路[18] - 琼海市以"旅游+"模式推动蔡家宅等侨乡民居与农业文化旅游业态融合[21] 红色与海洋文化开发 - 琼海市红色娘子军纪念馆通过重新布展和活动组织吸引大量游客[23] - 海南疍家博物馆以展演融合方式传播疍家文化,提供丰富文化产品[25] - 三亚亚特兰蒂斯持续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加速构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25] 旅游消费数据 - 2024年海南接待国内外游客超9720万人次(同比+8%),旅游总花费超2040亿元(同比+12.5%),入境游客超110万人次(同比+115.6%)[27]
海南黎锦 出海出彩(探访·民族特色很时尚)
人民日报· 2025-06-04 13:40
黎锦技艺国际化推广 - 黎锦技艺在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海南活动周上展示,海南大学海潮秀时尚表演团队身着黎锦纹样服装巡游走秀 [8] - 黎锦织娘谭朝艳在巴黎时装周现场演示黎族织锦技艺,这是海南黎锦第二次登上巴黎时装周 [8] - 法国设计师维罗妮克·勒鲁瓦表示黎锦纹样元素现代且图形化,能很好融入作品 [8] 黎锦人才培养与传承 - 五指山市与意大利马兰戈尼学院合作开办黎锦国际化人才培养班,选拔30名黎锦技艺人才 [9] - 截至2024年底,海南省9个市县共有470余名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9]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2] 黎锦商业化与市场拓展 - 消博会为黎锦提供展示交易平台,融合黎锦设计元素的披巾受到客商好评 [10] - 海南琴韵幽兰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在消博会期间承接服装高定业务10余笔,与中东运营商达成合作意向 [11] - 美国设计师谢敏在海口开设小店"海岛乐趣",销售融合黎锦元素的手工艺品并举办国际艺术展活动 [11][12] 政策支持与产业发展 - 海南省印发《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发展五年行动计划》,提出加强黎锦文化海外传播 [11] - 鼓励黎锦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秀场,支持企业用好国家出口退税政策 [11] - 推动黎锦等民族特色技艺创造性转化,借海南自贸港政策东风走向世界 [13]
文化新观察·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系列谈丨数字技术重构文化消费
新华网· 2025-05-26 11:33
数字技术重构文化消费 核心观点 - 数字技术通过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创新应用,推动文化消费向沉浸式、个性化、智能化转型,激发市场潜力并提升文化获得感 [1][3][5] - 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收达141510亿元,同比增长6%,其中文化新业态营收59082亿元,增速达9.8%,显著高于行业整体水平 [8] 科技赋能文旅场景创新 - 清明上河园景区通过《爱雅宋》沉浸科技秀、《飞越清明上河图》5D球幕影院等数字项目,实现游客量55.78万人次(+44.28%)和总收入7508.88万元(+47.55%)的显著增长 [3] - 北京798超维视界VR院线推出8部主题VR影片,结合"实景锚点+虚拟叙事"技术打造线下消费新场景 [4] - 全国范围内涌现《奇遇三星堆》探索展、5G大运河体验区、潮州涵碧楼AR历史还原等数字化文旅项目,形成新消费热点 [5] 个性化供给与精准服务 - 大数据和AI技术推动定制化文化产品,如苏绣团扇个性化图案设计,满足用户参与感和纪念需求 [6] - 内容共创模式激活IP价值,如《三体》衍生设计活动吸引海内外创作者,带动周边消费 [6] - AI文旅智能体(如"杭小忆""AI南京")实现资源精准匹配,提供智能化伴游服务 [6] 新业态驱动行业增长 - 线上演播、数字娱乐、知识付费等新业态引领潮流,2024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9.8%,其中文化娱乐支出增速达16.1% [8] - 非遗直播(黎锦、苗绣等)和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成为文化出海新载体,创造消费溢出效应 [8]
慢功夫巧手艺“雕琢”海南文化“质感”
海南日报· 2025-05-26 09:57
文化传承与创新 - 黎族"双面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符秀英坚守传统工艺53年,其绣坊拥有60余名绣娘,年销售额达50多万元 [3][4] - 符秀英从种植棉花到完成黎族龙被需耗时6年,目前其手艺已传承至第三代 [3] - 海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黄黎祥将黎苗文化、红色文化等元素融入黄花梨木雕创作,代表作品《永恒的敬礼》和《海岛女民兵》分别耗时半年和一年完成 [5] 传统工艺与现代融合 - 设计师王彬妮创新融合黎锦与现代服饰,推出"拼绣"黎锦旗袍,结合香云纱与非遗工艺丁字针、旗袍剪裁 [5] - 王彬妮尝试"黎锦+马面裙"、"黎锦+西装"等多元设计,推动传统工艺在现代服装中的应用 [6] - 黄黎祥探索通过3D扫描和机械化生产将木雕转化为文创产品,扩大市场覆盖 [5] 文化产业商业化 - 符秀英的黎锦产品面临机器织锦竞争,但仍坚持纯手工制作以保持工艺原真性 [4] - 黄黎祥的木雕作品定位为"海南礼物",计划通过展览和文创产品形式推广 [5] - 王彬妮的黎锦服饰通过文博会平台展示,吸引观众关注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 [6]
海南馆展览面积、组团规模历届最大,展品古韵与新潮交织
海南日报· 2025-05-23 09:08
文博会海南馆参展规模与主题 - 海南展团以"文化赋能自贸港"为主题组织29家文化相关单位参展[3] - 展览面积和展商数量创2022年以来新高[6] - 展出内容包括环岛旅游公路、热带雨林、黎锦等特色文化元素[3] 传统文化技艺展示与创新 - 黎族双面绣传承人符秀英现场展示需耗时6年制作的黎锦龙被[4] - 黎锦时尚服饰融合大力神图腾和太阳月亮元素曾登上巴黎时装周[4] - 东方琉璃传媒展出保留原始肌理的黎陶刻有大力神纹等民族纹样[4] 现代文创产品开发成果 - 紫金陶文化公司改良黎陶技法推出兼具传统质感与现代实用性的无釉餐具[5] - 海南省演艺集团开发"遇见东坡"IP推出67种类412款文创产品[5] - 沉香类产品延伸至喷雾面膜等创新形态咖啡类产品开发出手串玩偶等衍生品[5] 文化产业市场化发展目标 - 海南馆旨在推动文创产品从展示平台走向市场实现"出圈"[6] - 通过文博会平台将海南文化辐射至更广阔天地[6]
海南将组团亮相深圳文博会
海南日报· 2025-05-21 09:27
海南参展深圳文博会 - 海南以"文化赋能自贸港"为主题参展 设置595平方米展馆 展示自贸港文化建设新成果 [2] - 展馆聚焦历史文化保护 革命文化传承 海洋文化挖掘 民俗文化活化等领域的创新实践 [2] - 同步展示文化资源转化 文旅品牌打造 对外文化贸易 数字文化创新等突破性进展 [2] 参展单位与展品 - 29家文化相关单位参展 展出黎锦 黎陶 椰雕 贝雕 灰塑 沉香 花梨 红泥陶瓷等特色产品 [2] - 展示游戏出海 版权交易等自贸港文化出海成果 [2] 文化活动安排 - 将上演《红色娘子军》片段 黎锦服饰秀 黎族竹木乐器 苗族民歌 琼剧 疍家渔歌等特色节目 [2] - 消费满300元送海南沉香等文创好礼 互动问答可获沉香文创礼盒 海南茶叶 咖啡等特色礼品 [3] 参展目标 - 通过国家级平台宣介海南特色文化业态与消费模式 [3] - 推动文化产品交易与项目招商 促进文化产业"走出去" [3] - 与地方展团 海外展团建立联系 推动海南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