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
搜索文档
直播赋能非遗产业,黎族文化“活”起来又“火”出去
环球网· 2025-11-11 16:14
直播赋能非遗产业模式 - YY直播“宝地奇旅计划”通过直播呈现黎族非遗技艺从文化传承到产业振兴的路径,直播主题为“黎族非遗:方寸之间的产业动能”[1] - 直播模式推动小众文化走向大众视野,并展示了“非遗+文旅+电商”的融合模式[5] - 直播不仅是文化展示,更是一次深度互动体验,通过实时互动与场景化呈现完成从文化传播到消费引导的跨越[7] 非遗产业化经济效益 - 海南三亚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非遗工坊吸纳20余名本地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月收入达4000–6000元,2024年通过电商平台实现销售额超200万元[1] - 黎家乡情非遗产业园已成立10余家黎锦合作社,带动500多名妇女就业[4] - 全国范围内,截至2025年6月数据,全国1.1万余家非遗工坊覆盖2005个县级行政区,带动120余万人就业增收[8] 非遗产品创新与市场拓展 - 黎陶从村民自用发展为文创礼品、文旅产品并走向国际市场[4] - 黎锦被创新设计为现代包袋、家居饰品,融合图腾与现代审美以打开更广阔市场[4] - 藤编技艺依托本地竹藤资源开发出篮子、桌椅、收纳盒等实用产品,形成从原料到成品的产业链条[4] 文旅融合与产业闭环 - 槟榔谷景区设置非遗体验区,让游客亲手参与黎陶、黎锦制作,形成“文化传播—游客体验—产品销售”的闭环[2][5] - 立体化的直播展示每年为槟榔谷景区吸引超50万人次游客,将线上文化兴趣转化为线下旅游消费,为周边非遗工坊带来持续订单[7] - 非遗工坊正成为文旅融合的创新平台,主客共享文化兴、产业旺、乡村美、人民富的乡村振兴成果[8] 政策支持与战略意义 - 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印发通知,在人才培养、就业创业、产业帮扶等方面支持非遗工坊建设,中央财办将其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8] - 非遗产业化在乡村振兴、文化自信等国家战略推进下,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8] - 非遗技艺的当代转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8]
走近农民手艺人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30 06:55
黎锦技艺与公司发展 - 公司创始人从事黎锦技艺超过40年,并于2014年成立传习所,后于2019年与女儿共同成立“锦家人”公司 [5] - 公司采用“版样”分发模式,组织村里织娘在家织锦,产品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并开发出发箍、耳环、钥匙扣和时尚包等创新产品 [5] - 创始人被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聘为专业课教师,累计教授学生超过20,000人,并获得“省级非遗传承人”等荣誉 [6] 库车大馕制作与传承 - 库车大馕被誉为“馕中之王”,平均直径超过半米,其制作技艺为国家非遗,每日产量达1,000至2,000张且供不应求 [6][7] - 传承人培养出近100名徒弟,并于2020年在广州参加全国技能大赛“中华绝技”展演,提升了产品知名度 [7] - 产品出现创新趋势,如年轻人将馕开发为精致伴手礼,并创造馕配酸奶、咖啡等“网红”吃法 [7] 木作工艺产业化 - 公司负责人将传统榫卯结构与家乡风景结合,设计出小驴凳、猪猪凳、通济堰坝文创摆件等产品,并自2014年起成立“有个木匠”店铺和特色民宿 [8][9] - 业务模式集展示、体验、销售于一体,并与景区合作打造特色旅游点,同时探索“订单+农户”模式以带动本地就业 [9] - 产业发展目标是将小木作打造成大产业,使其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助力 [9] 乌鱼绣技艺与培训 - 乌鱼绣于2013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司创始人经过试验,用20多种丝线首创“冰雪刺绣”作品《寒江独钓》 [10] - 公司于2014年创办培训学校,对贫困户学员免学费、送材料,累计培训超过3,000名绣娘,其中一幅精品刺绣售价可达30,000元 [11] - 业务核心是通过传承技艺帮助绣娘增收,一幅精品刺绣为绣娘带来显著收入提升 [11] 威县土布技艺保护 - 威县土布纺织技艺有700年历史,涉及72道工序,传承人创新“通经断纬”技法,并升级别花技艺,使色彩多样化 [11][12] - 传承人致力于纹样保护,已收藏486种纹样,并能织造1,000多种纹样,计划通过“织档案”项目用文字、图片和视频完整记录制作流程 [12] - 在5个多月内已完成120多种纹样的织造,并记录了其中52种的完整制作流程 [13] 剪纸艺术商业化 - 公司创始人从事剪纸30多年,题材从传统花样扩展至安塞腰鼓、信天游等现代元素,产品形式从窗花发展为装框作品 [13][14][15] - 公司于2015年开始举办免费剪纸培训班,并成立民间剪纸文化传播公司,统一装裱和销售作品,借助景区展销点拓展市场 [15] - 产品已进入课堂并走向国际,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使古老手艺焕发新生机 [15]
昌江让非遗融入百姓生活
海南日报· 2025-10-27 08:57
非遗传承活动 - 昌江文化馆于10月19日举办“百姓学堂”第三期公益培训亲子黎陶班,儿童与家长共同参与黎陶制作 [2] - 9月22日至10月20日期间,在七叉镇尼下村和石碌镇保突村成功举办两期黎锦文创产品制作培训班,共有50名非遗爱好者及黎锦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 [2] - 在石碌镇东风路口袋公园举办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羊玉兰现场展示纯手工黎锦织造技艺 [3] 非遗产品与市场 - 非遗展示活动集中展销黎锦、黎陶、牛皮凳、藤编等非遗产品,吸引众多市民驻足欣赏 [3] - 黎锦文创产品制作培训班有效提升学员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黎锦技艺传承储备新生力量,并拓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产品市场化的路径 [2] 文化推广成果与规划 - 今年以来昌江文化馆已开展各类文化活动30余项,通过课堂体验和街头展示等多种形式让非遗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5] - 海南省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昌江有刘败发、黄玉英、钟育德、何永兰和陈桂红等5人入选,涉及5个代表性项目 [5] - 昌江文化馆计划后续举办民歌专场表演、黎陶制作比赛和牛皮凳制作培训等活动,以推动非遗进一步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5]
二〇二五崖州文化研讨会启幕,专家学者共探“黄道婆”精神
海南日报· 2025-10-22 09:21
研讨会概况 - 2025崖州文化研讨会在三亚举办,主题为“崖州文化与历史文化名人黄道婆”,这是该论坛三届以来首次将具体人物作为主角 [5][6] - 研讨会旨在探讨黄道婆的事迹、精神及其对弘扬崖州和琼南文化的作用 [6] 黄道婆的历史记载与定位 - 黄道婆是元代棉纺织家,其事迹在元代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和王逢的《梧溪集》中有少量记载,记载显示她自崖州到松江乌泥泾,传授并革新了纺织工具与技术 [6][7]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称为“世界级古代女科学家” [7] 黄道婆的精神内涵 - 专家学者认为黄道婆的精神在于绝境中寻出路的坚韧、跨越山海拓新局的闯劲以及将所学惠及众生的无私 [8][9] - 这种精神被视为崖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绝地反击和自我超越的品质 [8][9] 黄道婆的技术贡献与经济影响 - 黄道婆改进了脱棉籽、弹棉花、纺纱、织布四道主要工序的技术难题,其改良的纺织器具比欧洲早数百年 [11][12] - 她的技术传播使江南地区从“土田硗瘠,民食不给”变为小康殷实之家,并影响了江南棉纺织业的发展,“天下仰食者千余家” [11] - 她被视为“文化使者”,将棉纺织技术从崖州传回长三角,形成了一个从技术输入到商品畅销海外的经济循环 [12] 黄道婆的文化纽带作用 - 黄道婆以“棉线”为纽带,将上海徐汇与海南崖州的文化紧密相连七百余年,徐汇的“乌泥泾被”与崖州的黎锦是同根同源的文化瑰宝 [12] - 她的案例展现了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技术输入”,而不仅仅是商品输出 [12] 黄道婆文化的当代创新与活化 - 研讨会本身是一项创新举措,旨在通过挖掘黄道婆在海南的经历,为崖州文化及海南自贸港建设注入历史底蕴 [14] - 当前已推出原创琼剧《黄道婆》进行展演,并启动“黄道婆与海南黎锦历史文化研究项目”,联合高校初步形成了一批学术成果 [14] - 未来计划通过建纪念馆、拍电影等多元艺术形式,推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活化,并将在文化传承保护机制、设施建设、文旅融合等六大方面推出措施 [14][15]
活化千年黎锦 织就锦绣图景
海南日报· 2025-10-15 09:21
文章核心观点 -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锦)已完成从濒危抢救到系统性活化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并于2024年12月5日成功转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 - 随着《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5—2029年)》的推进,黎锦正从单一技艺传承迈向系统性文化工程,构建了涵盖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1][2][3] 保护传承机制 - 自2009年被列入急需保护名录以来,通过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构建了多方协作的文化传承机制,目前全省认定各级代表性传承人逾470名,建成传习场所数十处,并推动黎锦知识在全省中小学普及[2] - 建立了涵盖传承人培育、传习场所建设和校园普及的多层次保护网络,通过专项政策和持续资金投入形成制度化保障体系,实现了从被动抢救到主动传承的突破[2][3] 文化基础设施 - 数字化建设采用“采集—存储—分析—应用”多位一体模式,通过三维扫描、超高清摄影等技术全要素记录纹样技法,并构建包含工艺流程、口述史的黎锦语料库和知识图谱[4] - 品牌化塑造通过统一标识、规范标准、品质认证构建地域文化品牌体系,并在机场、景区、博物馆等公共空间规范化应用黎锦元素,构建多渠道展示传播网络[4] 业态创新与体验升级 - 在体验场景层面,运用VR/A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开发智能辅助织造设备,设计主题叙事动线,打造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沉浸式文化体验体系[6] - 在业态创新层面,构建“非遗+”产业生态,通过主题化、系列化、场景化策略打造覆盖旅游、文创、研学等多元领域的消费矩阵,强调生活化与差异化原则[6] 传播推广与文明对话 - 在传播推广层面,实现从分散传播到立体叙事的转变,线下深耕专业平台,线上开发短视频、直播等轻量化渠道,并利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机遇塑造文化软实力[7] - 黎锦纹样体系承载黎族独特文化记忆和中华民族共通审美理念,其多元统一特质使其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重要媒介,展示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创新路径[8]
保亭举办国庆轻旅市集
海南日报· 2025-10-05 07:49
活动概况 - 活动主题为“金秋漫游 亭留三道”的国庆轻旅市集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道镇举办 [1] - 现场汇聚40余家特色摊位,涵盖非遗文创、热带美食、汽车展销等业态 [1] 活动内容与成效 - 黎锦、藤编等非遗手工艺品吸引游客驻足欣赏与体验,带动文创产品热销 [1] - 山兰酒、三色饭等保亭特色美食成为“舌尖上的流量密码”,展现当地饮食文化底蕴 [1] - 活动为市民游客打造集文化、美食与娱乐于一体的秋日盛宴 [1] 区域发展战略 - 三道镇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优势,积极推动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 [1] - 通过举办主题市集与节庆活动,丰富游客体验并有效激活本地消费市场,为区域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1]
东方举办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海南日报· 2025-10-03 09:12
活动概述 - 东方市于10月1日举行“融入现代生活·非遗与时代同行”迎中秋庆国庆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1] - 活动地点位于该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1] - 活动包含非遗手工艺品展、黎锦演示环节和黎锦编织、黎陶制作等沉浸式体验项目 [1] 活动具体内容 - 黎锦编织区内有百余名东方市黎族织娘进行现场演示 [1] - 黎陶体验区提供揉泥、塑形等沉浸式制作过程体验 [1] - 现场设置了非遗手工艺品静态展览,展出各式精美作品 [1]
琼中:新农人玩跨界 让“副业”变“富业”
海南日报· 2025-09-28 10:05
文章核心观点 - 琼中就业服务中心通过技能培训、劳务品牌打造和创业扶持等多元化路径 有效助农就业创业 推动农民向“多面手”转变并实现增收 [2][4][6][8] 技能培训 - 琼中就业服务中心针对农民需求开展无人机操作、糕点制作等技能培训 帮助解决务农难题并掌握新就业技能 [3][4] - 农民黄振德通过无人机操作培训 提升喷药效率并从周边村民处获得订单 [3] - 近60名农村妇女参加烘焙培训 村民邓政春半年内掌握糕点制作技能并受到游客好评 [3] 劳务品牌打造 - 打造“琼中主播”劳务品牌 通过专业技能培训班和实战锻炼培养主播队伍 团队规模达581人 [5][6] - “琼中主播”累计带动就业超1000人次 助农销售近2000万元 其案例入选国家典型经验清单 [6] - 打造“黎苗管家”家政保洁劳务品牌 扶持人员人均每月稳定增收近6000元 [6] 创业扶持与品牌培育 - 通过创业大赛等途径扶持本地创业者 咖啡品牌创始人黄秀武在导师指导下完善商业模式并赢得第一桶金 [7] - 飞瀑山咖啡在2024年国际赛事中荣获罗布斯塔组别冠军 是琼中咖啡产业首次获得国际金奖 [7] - 就业服务中心在长兴村举办咖啡师初级培训班 帮助村民学习咖啡冲泡技艺以发展乡村旅游 [8] - 除飞瀑山咖啡外 还培育了“紫山兰”米、“黎黎鸯”山兰酒等多个乡村创始品牌 [8]
非遗技艺 薪火相传
海南日报· 2025-09-22 09:53
活动概述 - 昌江黎族自治县于9月20日举办主题为“匠心传承·锦绣昌江”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比赛 [2] - 约140名参赛者包括黎锦技艺传承人、爱好者、手工艺人及青少年同场竞技 [2] 行业传承与发展 - 昌江各乡镇多所学校已开设黎锦相关课程 [2] - 此举旨在推动非遗技艺的薪火相传 [2]
让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四海听音)
人民日报· 2025-09-18 06:22
行业核心观点 -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正从博物馆的静态展示转变为融入现代生活的动态元素,在服饰、饮食和文创等领域创造出新的消费场景和市场需求 [1] 服饰行业 - 非遗织造技艺如海南五指山市的黎锦和苗绣登上2025年中国国际时装周T台,展示了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情 [1] - 改良汉服和马面裙在四川成都市太古里等时尚街区流行,其设计既保留传统形制之美又符合现代实用需求,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的新方式 [1] 餐饮行业 - 餐厅通过复原古代食谱或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口味推出创意甜品和私房菜,受到美食爱好者喜爱 [1] - 老字号糕点进行低糖低油改良,非遗茶点融合现代食材,这些创新在传承饮食文化的同时满足了现代味蕾需求 [1] 文创与家居行业 - 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非遗文创作品,重庆梁平区的传统竹编工艺被艺术家应用于家具制作,创造了兼具实用价值和美学的新消费场景 [1] - 非遗体验项目让游客从被动观看变为主动参与,社交媒体上非遗相关短视频播放量屡创新高,提升了公众关注度和参与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