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精神传承
icon
搜索文档
静听画中蝉鸣
人民日报· 2025-08-03 06:01
图为齐白石中国画《蕉叶秋蝉》。 草木葳蕤,万物并秀,阵阵蝉鸣奏响大自然的乐章。自然界的变化启发着中国人的文化认知,这在绘画 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以蝉入画就是其一。 最初,蝉在传统绘画中的文化意象约略为两种:一种是唐代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声 悠长而嘹亮,传递出自信之感;一种则是唐代李商隐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声孤寂而清逸, 抒发着落寞之情。后来,蝉又多了一些"禅"味,与多变的笔墨相融,耐人寻味。 对画家而言,画蝉不应止于写实,而需体会其中蕴藏的文化精神,才能开辟画之新境。譬如,明代沈周 《卧游图》册中有《秋柳鸣蝉》,描绘了一只趴在柳枝上的墨蝉。此蝉虽没有五代黄筌《写生珍禽图》 中刻画得那般栩栩如生,然其神似之韵丝毫不减。沈周在画上题诗曰:"秋已及一月,残声绕细枝。因 声追尔质,郑重未忘诗。"意即虽已入秋,但掩映在绿树中的鸣蝉却没有焦虑,还在继续自己的吟唱, 仿佛已经步入老年的诗人,犹自不能忘记诗歌所以存在的意义。由此,笔墨超越了现实,成为文化精神 的延续。 近代以来,画蝉者中不乏名家,比如齐白石、王雪涛、唐云等。白石老人曾言:"学画五十年,惟四十 岁时戏捉活虫写照,共得七虫",可知其笔 ...
游廊构景 曲径通幽(文化中国行·华夏博物之旅·传统建筑)
人民日报· 2025-06-02 06:12
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要素之一,廊广泛应用于宫殿、园林、住宅等。廊最早是以交通空间出现在传 统建筑的空间体系中,随着园林文化的兴起,廊在划分景区、组织观景动线的同时,通过多样化的空间 图①:江苏苏州拙政园水廊。 图②:江苏苏州拙政园桥廊"小飞虹"。 图③:北京北海公园琼岛坡廊。 图④:北京颐和园佛香阁回廊。 图⑤:江苏扬州何园楼廊。 以上图片均为彭长歆提供 形态、优雅灵巧的建筑造型以及与环境景物的密切结合,逐步成为园林空间中的重要部分。如今,建筑 师们不断创新廊的建构技术与应用场景,使这一古老的建筑形态焕发新的生命力。 从穴居廊道到园林游廊 桥廊又称廊桥、凌空廊等,与水廊相似,跨越园池但长度稍短,如苏州拙政园中部水院中的"小飞虹"、 广东广州余荫山房"浣红跨绿"桥廊等。 发展历程跨越千年 廊的形成历史悠久,其空间形态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 一般认为,远古时期穴居的进出空间即为廊道,并反映在甲骨文象形字中。 夏朝以后,廊开始被应用到宫殿建筑中,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显示有依靠夯土墙、面向庭院的回 廊。商代宫殿出现了环绕主体建筑、通过大屋檐出挑形成的有柱围廊,如湖北武汉市黄陂区的盘龙城商 代宫殿遗址。秦汉时期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