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娱消费市场进化
icon
搜索文档
音乐节,变天了
36氪· 2025-10-15 18:26
行业核心变革 - 音乐节市场在2025年发生深刻变革,核心是从专业音乐领域走向公共领域,成为一场大型流量事件[26] - 市场需求与艺人供给完成精准适配,阵容从以摇滚乐队为主变为演员、爱豆、歌手、网红的多元化“拼盘”[5][8] - 主办方从专业音乐厂牌变为互联网平台、传统媒体、科技企业等全域玩家,音乐节定位更多元,成为整合营销活动[19][21][25] 艺人阵容演变 - 顶流艺人及演员批量跨界参加音乐节,完成舞台首秀,例如赵露思、侯明昊、张晚意等[8] - 流量爱豆和网络红人成为音乐节半壁江山,负责制造话题和神图,例如张艺兴、梓渝、黄子韬等[8] - 热门歌手和乐队演出场次密集,薛之谦国庆档参加7场,二手玫瑰8天唱6场,成为“劳模”[8][9] - 艺人表演形式创新,包括张艺兴与林俊杰共创舞台、任嘉伦融入少林元素、蒋奇明打造沉浸式剧情等[11] 商业模式与票房驱动 - 音乐节商业模式转变为用舞台资源置换艺人的带票流量,艺人用曝光置换粉丝消费[18] - 自带粉丝基础的嘉宾成为票房保证,缺乏此类嘉宾的音乐节面临取消风险,如山东新青年音乐节等因卖不出票而取消[16] - 音乐节带动显著周边经济,例如常州太湖湾音乐节带动周边消费6.5亿元[21] 粉丝文化及参与体验 - 粉丝参与成本极高,“夜排”现象内卷,国庆档夜排提前至演出前1周,粉丝扛帐篷冒雨驻扎[28] - 饭圈文化入侵导致观赏体验复杂化,出现应援灯牌盖过舞台灯光、粉丝互撕等乱象[29] - 票价显著上涨,多数阵容不错的音乐节单日早鸟普票达300元以上,正价普票单日超过五百元,想看多组嘉宾需上千元[29][31] 行业挑战与负面问题 - 行业粗放扩张下问题频发,包括票价虚高、流程混乱、人流过度拥挤等,引发观众不满和维权[31] - 艺人跨界表演专业度堪忧,“难听”热搜频现,例如张予曦表演被指“虽美却真的难听”[4] - 传统乐迷体验被稀释,资深乐迷因票价高、体验差而流失[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