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音乐节
icon
搜索文档
3天拉动1个亿,澄迈这个音乐节为何一火再火
海南日报· 2025-11-20 10:05
音乐节活动成效 - 第二届漓岛音乐节吸引6万人次参与,拉动周边消费等综合经济效应超1亿元[2] - 近半数购票者来自岛外,带动澄迈本地旅游、购物等消费需求[2] - 首届音乐节吸引4万观众,其中七成来自岛外[2] 消费场景创新策略 - 设置两大舞台覆盖多元曲风,邀请国内外知名乐队,精准匹配青年消费偏好[6] - 打造青年城市快闪街区,汇聚23家国内艺文品牌,并举办主题烟花秀等互动活动以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7] - 通过“音乐+”场景让入场券成为撬动文创、旅游、住宿的消费纽带,将文旅热度转化为消费动能[7] 政策支持与青年吸引 - 首届音乐节期间推出“青创十六条”,提供最高50万元创业投资和60万元置业补贴以吸引青年扎根[7] - 第二届音乐节为本土乐队提供首秀平台,推动音乐梦想落地生根[7] 国际化发展路径 - 启动IMDC国际音乐中心,联合十余国音乐人与机构,旨在推动海南本土文化与世界多元音乐深度对话[9] - 音乐节广邀国际乐队及歌手,并在英国、爱尔兰、瑞典等多国进行宣传以提升国际知名度[9] - 借鉴波兰卡托维兹经验,构建国际青年音乐生态圈,探索“音乐+生态+数字”融合发展新路径[9] 品牌化与常态化运营 - 组委会宣布每年11月固定为“漓岛音乐季”,推动单次活动向常态化、品牌化升级[10] - 音乐节成为澄迈链接世界、拓展国际消费空间的新桥梁,为自贸港建设注入文化动能[10]
音乐节,变天了
36氪· 2025-10-15 18:26
行业核心变革 - 音乐节市场在2025年发生深刻变革,核心是从专业音乐领域走向公共领域,成为一场大型流量事件[26] - 市场需求与艺人供给完成精准适配,阵容从以摇滚乐队为主变为演员、爱豆、歌手、网红的多元化“拼盘”[5][8] - 主办方从专业音乐厂牌变为互联网平台、传统媒体、科技企业等全域玩家,音乐节定位更多元,成为整合营销活动[19][21][25] 艺人阵容演变 - 顶流艺人及演员批量跨界参加音乐节,完成舞台首秀,例如赵露思、侯明昊、张晚意等[8] - 流量爱豆和网络红人成为音乐节半壁江山,负责制造话题和神图,例如张艺兴、梓渝、黄子韬等[8] - 热门歌手和乐队演出场次密集,薛之谦国庆档参加7场,二手玫瑰8天唱6场,成为“劳模”[8][9] - 艺人表演形式创新,包括张艺兴与林俊杰共创舞台、任嘉伦融入少林元素、蒋奇明打造沉浸式剧情等[11] 商业模式与票房驱动 - 音乐节商业模式转变为用舞台资源置换艺人的带票流量,艺人用曝光置换粉丝消费[18] - 自带粉丝基础的嘉宾成为票房保证,缺乏此类嘉宾的音乐节面临取消风险,如山东新青年音乐节等因卖不出票而取消[16] - 音乐节带动显著周边经济,例如常州太湖湾音乐节带动周边消费6.5亿元[21] 粉丝文化及参与体验 - 粉丝参与成本极高,“夜排”现象内卷,国庆档夜排提前至演出前1周,粉丝扛帐篷冒雨驻扎[28] - 饭圈文化入侵导致观赏体验复杂化,出现应援灯牌盖过舞台灯光、粉丝互撕等乱象[29] - 票价显著上涨,多数阵容不错的音乐节单日早鸟普票达300元以上,正价普票单日超过五百元,想看多组嘉宾需上千元[29][31] 行业挑战与负面问题 - 行业粗放扩张下问题频发,包括票价虚高、流程混乱、人流过度拥挤等,引发观众不满和维权[31] - 艺人跨界表演专业度堪忧,“难听”热搜频现,例如张予曦表演被指“虽美却真的难听”[4] - 传统乐迷体验被稀释,资深乐迷因票价高、体验差而流失[29]
“热爱次元”动漫运动主题草地音乐节在静安上演,体育跨界二次元激活夜经济
新浪财经· 2025-10-14 14:35
活动概况 - 2025上海国际体育潮流文化节创新板块“热爱次元”动漫运动主题草地音乐节于10月11日至12日在静安苏河湾万象天地慎余里举办 [3] - 活动聚焦“体育×二次元”融合体验,汇聚虚拟偶像、交响乐团、地面偶像团体及人气UP主等多元演出阵容 [3] - 活动由上海市体育局、静安区人民政府主办,静安区体育局、静安区功能区推进办公室和静安区体育总会承办,万瑞普盈集团独家运营 [17] 演出阵容与内容 - 音乐节首日由Whatever乐队演绎经典运动动漫主题曲,绮丽偶像日旗下五组女子偶像团体首次共同进行户外公演 [5] - 次日B站舞蹈区人气UP主猫大人与果哝双子登台演出,B站拥有超过211万粉丝的虚拟偶像真白花音首次挑战演唱经典运动题材日剧主题曲 [8] - 压轴环节由白金交响乐团以古典乐编制重新演绎多部运动题材动漫代表曲目,打破古典乐与二次元文化界限 [8] 商业联动与消费场景 - 活动联动苏河湾万象天地多家商户,构建“城市×二次元”消费新场景,举办“2025潮流联动伙伴”授牌仪式 [11] - 授牌仪式覆盖二次元IP、潮流运动及餐饮等多个领域,观众可在指定商户打卡享受专属福利,形成观演与消费一体化夜间体验 [11] 文化节整体规划 - “热爱次元”音乐节是“2025上海国际体育潮流文化节”七大板块之一,文化节自10月4日启幕,将持续至11月16日,为期七周 [14] - 静安区各大核心商圈将陆续呈现七大主题板块,文化节期间还将举办亚洲体育产业高峰论坛 [14]
加大文化产品供给,激活服务消费活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0 06:35
假期消费总体表现 - 国庆中秋假期全国消费相关行业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5% [1] - 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同比分别增长3.9%和7.6% [1] - 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24.32亿人次,创历史同期新高 [1] 服务消费强劲增长 - 文化艺术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8.6%,其中文艺创作与表演服务、艺术表演场馆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8.4%、50% [2] - 体育场馆服务、健身休闲活动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2.5%、15.4% [2] - 消费趋势从物质占有转向重视精神体验,从“看景点”转向“品文化” [2] 文旅消费新趋势 - 旅游需求从传统热点景区转向文物游、博物馆游、工业旅游等深度游 [1][2] - 出现“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展览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的文旅体融合趋势 [2] - 县域小众目的地热度提升,部分兼具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的小众目的地搜索量同比翻倍 [2] 赛事演出的带动效应 - 多项大型体育赛事和音乐节活动贯穿假期,形成“交通+观赛+住宿+餐饮+游览”完整消费链条 [3] - 赛事与演出成为各地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 [3] 文化IP的驱动作用 - IP效应显现,如影视作品《我的阿勒泰》、《黑神话:悟空》等显著带动相关地区旅游 [3] - 创造核心文化IP可扩展主题住宿、定制餐饮、文创商品等配套服务,形成良性产业生态 [4] 行业供给现状与挑战 - 与需求相比,高质量文化娱乐产品供给仍然不足 [3] - 产品供给存在同质化现象,“沉浸式、可分享、强互动”的消费诉求尚需进一步满足 [3] - 需要大力推动内容创意产业发展,打造知名IP以提升文化产品供给魅力 [3][4]
当泸州的微醺遇上音乐节 调出一杯文旅融合好味道
四川日报· 2025-10-09 10:43
音乐节活动表现与直接经济影响 - 泸州音乐节在3天内吸引15万年轻乐迷,其中市外观众占比超88%、省外观众占比超50% [1] - 音乐节直接营收6500万元,带动周边消费约5亿元,带动机票、住宿等远端消费超8亿元 [2] - 活动全网传播量达6亿次以上,抖音单平台话题播放量超2亿次,先后登上全国热榜37次 [1] 对区域文旅产业的拉动效应 - 音乐节期间全市28个A级景区接待游客175.2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68.8% [2] - 景区门票收入617.32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5.17% [2] - 活动推动文旅商深度融合,重构升级文旅产业生态,重塑优化城市品牌张力 [2] 城市服务保障与品牌形象塑造 - 当地政府发放总计10万份"泸州有礼"福袋,集中呈现泸州各类特产 [3] - 通过大数据、市长热线等渠道累计收到732件诉求,迅速办结720件,办结率达98.4% [4] - 针对散场交通问题快速整改,第三天近4万人的疏散仅用了1个小时 [5] 文旅商融合发展战略与举措 - 泸州发布184个重大消费地标和特色街区项目招引机会清单,规划建设3大城市地标、7个特色街区 [7] - 1—8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7.5亿元、同比增长6.8%,居全省第四位,较去年提升11位 [7] - 重点培育"一产业链一会展",第四届国际地理标志产品博览会带动周边行业实现收入超3.2亿元 [7] 白酒产业与年轻消费群体的连接 - 音乐节推出低度化、调酒化、游戏化、社交化四步策略,引导年轻消费者认识白酒文化 [9] - 10月5日超4万乐迷涌入美酒体验区,低度酒与鸡尾酒领取比例高达65% [8] - 泸州老窖博物馆在双节期间推出夜游专场,共接待6.05万人次,门票收入达96.6万元 [8] 未来发展规划与常态化运营 - 银河左岸公司计划将泸州打造成川渝两地音乐节重要举办地,明年"五一"假期增加演出场次 [9] - 泸州积极谋划将"赛演经济"常态化、多元化,更多演艺、赛事活动已被提上日程 [9] - 依托四川中国白酒博物馆等"国字号"重点项目,打造中国白酒文化新地标 [8]
已累计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广州南沙假期文旅市场火爆
南方都市报· 2025-10-05 22:29
活动规模与参与情况 - 为期三天的音乐节共吸引近9万人次乐迷到场观演,刷新了广州地区草莓音乐节的记录[1][4][7] - 参与音乐节的19-34岁青年群体占比近七成[1][9] - 省外乐迷占比约五成(48.98%),省内跨城乐迷占比近四成(38.7%),跨城乐迷合计占比近九成[5] 活动特色与阵容 - 音乐节设置三个不同舞台,演出阵容包括陈粒、陈楚生、梁博等唱作人,以及万能青年旅店等摇滚乐队,并设有“粤语日特别企划”和国际潮流阵容[3] - 活动开设了佛山、江门、中山等地的直通车以及南沙至市中心的接驳大巴,方便周边城市乐迷前来[7] - 现场设有多个美食专区等配套服务,提供大型嘉年华式体验[7][11] 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应 - 音乐节期间南沙区累计接待游客超133万人次,较2024年同期增长23.96%[8] - 区内重点商圈累计实现总销售额突破8288万元,区内酒店民宿入住率高达85%,部分房源提前一周售罄[8] - 通过音乐会票根联动辖区内酒店、餐饮企业推出跨场景优惠,将单次消费变为多场景消费体验[2] - 南沙大酒店在10月1日至4日入住率达到九成以上,相比去年同期上涨16%[10] 行业融合与发展战略 - 活动是“图南之声·音浪全开”南沙青年音乐季的重头戏,系列音乐活动从8月延续至10月[12] - 行业策略是推动文商旅体深度融合,通过“音乐+文旅+消费”模式拉动假日经济[2][12] - 未来计划紧扣十五运会契机,将更多不同形式的演艺活动带到南沙,助力文艺产业发展[7][12]
流量艺人,“绑架”音乐节?
虎嗅· 2025-10-05 11:10
行业核心观点 - 2025年国庆档音乐节市场热度显著回升,预计举办超30场,但行业面临夜排乱象、艺人坐地起价、主办方超售门票等成长阵痛,同时大部分音乐节处于亏损状态,成本与收益倒挂问题突出 [1][6][24][28] 音乐节市场热度与乱象 - 国庆档音乐节场次预计超30场,较去年同期的18场有显著增长,显示市场热度回升 [1][28] - 粉丝“夜排”现象普遍化且愈演愈烈,部分乐迷为抢占VIP前排位置提前一周到场搭帐篷排队,例如南京咪豆、常州太湖湾等音乐节均有此现象 [2][8][15] - 夜排已衍生出配套服务,形成默认运转机制,包括指定排队区域、身份核验、按序入场等,但秩序维护主要依赖粉丝自发组织 [10][11][13] - 行业出现“代排”与“代跑”服务,代排价格约每小时20元或每天480元,反映出粉丝需求的商业化 [17] 主办方运营压力与策略 - 行业普遍依赖流量艺人“带票”以保证上座率,但流量艺人出场费高昂,推高运营成本,形成“不用流量艺人票滞销,用了成本高企”的两难局面 [5][17][25] - 主办方面临巨大盈利压力,80%的音乐节不赚钱,仅少数头部厂牌能实现20%至30%的利润空间 [24][25] - 音乐节运营成本高昂,头部厂牌单场成本达4500万至4800万元,中部厂牌也需3000万至3600万元,成本较前两年上涨约40% [25] - 艺人秀费是成本大头,普遍占比达70%,顶流艺人30分钟出场费可达400万至800万元 [26] - 为摊薄成本,主办方倾向于举办大规模音乐节,最低容量需达4万人,导致场地租赁、安保等开支进一步增加 [25] 票价体系与收入结构 - 音乐节票价呈现上涨与档位分化趋势,以草莓音乐节为例,2018年广州站两日通票480元,2025年同场次单日普区票涨至569元,最高档达899元 [23] - 单靠门票收入难以覆盖成本,以场均票价500元、容纳4万人计算,门票收入约2000万元,远低于数千万的运营成本 [25] - 商务合作(如品牌赞助、独家冠名)成为重要收入来源,但获取优质赞助又需依赖头部艺人,形成成本推高的循环 [26] 行业竞争失序与超售问题 - 艺人“坐地起价”现象频发,部分艺人在官宣前夕临时提价,但主办方因顾虑后续合作机会往往难以公开追责 [4][26][27][28] - 行业存在“非理性竞价”,艺人通告费在过去一年普遍翻倍,加剧成本压力 [26][28] - 主办方普遍存在超售VIP票现象,导致现场“超载”,VIP区面积被临时扩大,例如有场次VIP区因超售面积扩大三倍 [21] - 超售与临时加票是主办方在盈利压力下的无奈选择,旨在“多卖一张是一张” [21][28] 音乐节的社会经济价值 - 音乐节对地方经济有显著带动作用,例如鄂州银河左岸音乐节接待6万乐迷,带动当地服务消费超2亿元 [30] - 音乐节场地呈现向低线城市下沉趋势,与地方政府合作可提升服务保障(如为夜排粉丝提供免费餐食),并成为城市文化展示窗口 [29][30]
【财经早餐】2025.10.05星期日
搜狐财经· 2025-10-05 08:22
存储芯片行业 - 全球存储芯片价格在过去半年持续上涨,且最近一个月涨价消息越发密集 [3] - 在人工智能热潮下,摩根士丹利预测存储芯片行业预计迎来一个"超级周期" [3] - 多家存储芯片厂商股价持续刷新历史最高值 [3] 音乐演出市场 - 国庆前三天音乐节累计举办61场,累计票房超2.2亿元 [3] - 音乐节最高票价集中在501-800元区间的占比为14%,同比下降两成 [3] - 音乐节供给数量仍处高位,但演出票价正在回落 [3] 房地产市场 - 9月深圳一二手住宅网签总量为7633套,环比上涨20.7%,同比上涨38.3% [6] - 9月深圳一手住宅网签3087套,环比上涨43.5%,二手住宅网签4546套,环比上涨8.9% [6] - 9月以来北京新房供应量大幅增加,共计15个项目获批,入市房源超4600套 [5] - 楼市以"以价换量"为主,一线城市政策利好激活了部分刚需与改善需求 [6] 股票市场 - 三季度创业板指累计涨幅超过50% [7] - 9月沪深北三市合计成交约3.3万亿股,为史上月度第二高,合计成交额约53.2万亿元创月度历史新高 [7] - 境内ETF总规模约5.5万亿元,已超越日本成为亚洲最大ETF市场,其中沪市ETF规模占比超七成达3.9万亿元 [7] - "十四五"期间科技板块市值占比从19.86%跃升至28.60%,大幅超过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三大传统行业市值之和 [7] - 9月A股市场再融资完成总额406.16亿元,环比增加近30% [7] 汽车与新能源行业 - 鸿蒙智行全系车型国庆假期前三天累计大定达18500台,其中问界M7大定5800台 [11] - 2025年9月的纯电动乘用车续航里程在600公里以上的车型较多 [9] - 2025年汽车增程类车型202款,商用车的重卡类增程车型也大量推出 [9] - 截至7月底,云南省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546.54万千瓦/1093.08万千瓦时 [9] 消费与文旅市场 - 国庆假日前四天上海市共接待游客1511.75万人次,同比增长23.74% [9] - 截至10月4日,2025年国庆档总票房(含预售)突破11亿 [10] - 电影业存在"1:4.8"定律,即每1元电影票能拉动4.8元关联消费 [9] - 金融机构针对汽车等大额消费推出专项贴息通道,有消费者通过换车加国家补贴能省超2万元 [8] 科技与AI行业 - OpenAI的Sora将进行调整,赋予版权持有者对角色生成更精细的控制权,并通过视频生成功能实现盈利 [11] - 日本富士通扩大与英伟达的战略合作,将共同构建集成AI智能体的全栈AI基础设施 [11] - 预计"十四五"末的2025年,全国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将增长至近万亿元,比"十三五"末增长近30% [10] 金融与贸易 - 2024年银行业国际结算量12.75万亿美元,国内信用证结算量3.62万亿元人民币,均创历史新高 [14] - 国内保理业务量突破4万亿元,同比增长17.03% [14]
“音乐+文旅”引热潮!“一张票根”撬动县域假日消费新活力
央广网· 2025-10-03 13:36
音乐节活动向县域下沉的趋势 - 音乐节等大型文体活动正从大城市向县域小城延伸,成为文化消费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2] - 国庆中秋假期县域旅游消费预订单量同比增长51%,部分县域目的地预订单量同比增长超100%[9] - 县域已成为音乐节发展的新增长点,得益于政策扶持、基础设施完善及年轻群体对高品质文化生活需求的提升[11] 县域音乐节对地方经济的带动效应 - 音乐节门票可解锁周边景区半价、酒店折扣等消费优惠,凭票根可在邯郸道商户享受18家美食、12家文创、8家零售折扣[1][5] - 活动通过“票根经济”串联餐饮、购物、旅游等多元场景,形成“住宿+餐饮+游览”的完整消费链条[1][7] - 音乐节能有效带动当地住宿、餐饮、交通等需求增长,并将短期消费转化为对本地特色产品和文化的持续关注[7] 县域举办音乐节的运营与保障 - 为保障活动体验,当地部门积极联动,设置充足安保及服务点位,并安排上千名志愿者提供服务[3] - 在机场、高铁站、汽车站等地设置免费接驳点,方便外地游客直达音乐节现场[3] - 活动被视为县城提升吸引力的重要机会,旨在让更多人走进当地、感受地方魅力[4] 县域音乐节的长效发展策略 - 音乐节品牌需与本地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地方辨识度的音乐IP[11] - 需以创新思维打破业态边界,精准对接游客需求,避免简单复制大城市模式[11] - 实现长效发展需树立品牌意识与长线思维,突出地方特色并注重科学管理,不断提升品质[11] “票根经济”的跨场景应用 - “票根经济”成为激活消费潜力的重要举措,通过多业态场景融合精准匹配目标用户需求[8] - 文化IP自带话题性,易在社交平台形成传播热潮,为县域引流并形成长效消费链条[8] - 案例包括北京中网公开赛凭票根享商圈优惠,辽宁本溪凭赛事票根免票游览景区等[8]
透过19个样本看垂类音乐节:亏损现实 VS 精神富足
36氪· 2025-08-26 11:49
行业现状与财务表现 - 垂类音乐节普遍处于亏损状态 接触的5个案例单届亏损在20万至50万元之间 部分单日亏损高达20万元 [1] - 行业生存周期较短 74%的音乐节创办时间不超过三年 仅26%运营超过3年 其中仅2个品牌超过10年 [3][4] - 成本控制成为关键生存命题 部分主办方因亏损调整举办频率和形式 [1] 音乐节规模与举办形式 - 户外音乐节占比32%(6/19) 室内占比68%(13/19) 室内场地以livehouse为主 容量介于500-1500人 [9] - 特殊案例"你和我"因场地限制无法售票 三年累计亏损近百万 年打赏收入仅3-4万元 [9] - 单日最高入场人数未破千 实验音乐节单日人数在300-900人区间 [12] 票价策略与收入模式 - 2025年15场已开票音乐节单日预售票价区间为100-420元 [5] - 超过半数音乐节预售定价落在200-300元区间 [7] - 最低票价案例为雲喃默音乐节 预售100元/早鸟80元 [7] 音乐风格分布 - 摇滚类占据主流(5/19) 电子与器乐类各占3席 实验类占2席 [12] - 其余风格高度垂直化 包括独立、后摇、硬核等 各仅有1个代表音乐节 [14] - 器乐摇滚风格号召力提升 CAN Festival等新兴品牌广受好评 [14] 阵容策略与国际合作 - 80%的品牌引入国际音乐人 通过多元融合提升现场体验 [15] - 部分品牌专注本土音乐人呈现 如雲喃默、BADHEAD和Cheezy音乐节 [19] - 本土头部乐队参与提升吸引力 Cheezy音乐节阵容包含Carsick Cars等具备专场实力的乐队 [19] 主办背景与运营模式 - 主要由独立音乐厂牌主导运作 少数由旅游景区投资主办(如太阳谷音乐节) [20] - 厂牌与音乐节品牌联动紧密 多个音乐节直接采用主办厂牌名称强化品牌认知 [20] - 活水等厂牌推行系统化运营 计划在多城市落地室内音乐节产品 [20] 行业发展趋势 - 垂类音乐节成为新晋主办方进入市场的重要方向 因投资风险低于大型户外音乐节 [22] - 乐迷群体审美水平和消费习惯成熟 为行业发展提供包容土壤 [22] - 行业呈现专业化、国际化趋势 通过口碑发酵培育品牌价值与IP影响力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