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学原理
icon
搜索文档
“首届中外文学理论发展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学术论坛”纪要
新浪财经· 2025-06-11 11:21
论坛背景与主题 - 首届中外文学理论发展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学术论坛于2025年6月6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聚焦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3] - 论坛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主办,多家学术机构和期刊协办,旨在推动中外文学理论交流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3] -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强调文学研究需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交叉融合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6] 核心学术观点 - 陈众议教授提出外语学科应回归本土,维护中华民族多元语言体系,并将人文学科提升至国家精神主权高度[8] - 聂珍钊教授主张重构文学理论体系,提出"脑文本"等三种文本形式,强调文学物质形态的根基性[11] - 曹顺庆教授指出需通过"重写文明史"解构西方中心论,确立文明互鉴作为人类发展基本规律[13] - 刘建军教授提出自主知识体系四项原则:先进文化发展、中国现实需求、数字时代适应性及正能量文化品格[16] 学科建设路径 - 朱国华教授强调西学中国化需克服文化无意识,借鉴佛教中国化经验实现"漫长的学术革命"[20] - 彭青龙教授主张外语学科转型应聚焦区域国别研究,服务国家战略五大维度[21] - 曾军教授提出自主知识体系三大标准:标识性概念、原创理论及体系化结构,强调需突破西方范式[24] - 王宁教授呼吁打通中外文学界限,推动"外国文学"向"世界文学"转向以提升中国文学国际地位[27] 方法论创新 - 蒋承勇教授主张跨学科研究,分析科学史对文学发展的深层影响,揭示文学与科学的辩证关系[29] - 朱振武教授提出非洲文学研究需实现"平视思维"转型,构建包含"非主流文学"等概念的自主理论[32] - 杨金才教授提出四条话语创新路径:理论本土化、文本深度细读、跨学科视角及中国关切融入[36] - 张帆教授总结五种构建范式,强调需通过标识性概念界定形成依附性知识体系[41] 学术平台作用 - 苏晖教授指出外国文学期刊应强化理论创新功能,通过特色栏目服务国家文化战略[38] - 宋炳辉教授主张比较文学研究需平衡普适性与文化差异,整合跨学科资源[40] - 论坛闭幕式总结提出文学研究需根植本土实践,在文明互鉴中推进理论创新[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