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搜索文档
中经评论:“新空间”让文化服务实现“多元共生”
中国经济网· 2025-08-07 16:25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现状 - 全国已有各类公共文化新空间超4万个,成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1] -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具有“小而美”、运营灵活的特点,易于嵌入街头巷尾、人文建筑、城市公园等各类生活场景 [1] - 这些空间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更好地满足了人们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 [1]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业态与功能 - 空间功能向多元业态融合发展,例如成都的“留灯书屋”开办艺术夜校,湖北潜江的文化驿站集直播培训、社区阅读、文创展示于一体 [2] - 北京“美后肆时”四合院年均举办600多场文化活动,空间既承载惠民功能,又嵌入消费场景 [2] - 服务模式从“静态展示”转向“多元共生”,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并拓展消费新场景 [2]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面临的挑战 - 行业面临同质化严重、文化赋能不足等问题,根源在于功能定位模糊、管理运营标准不一 [2] - 长期运营是行业难点,各地管理运营方式不尽相同,包括政府提供场地专业机构运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吸纳企业建设等模式 [2] - 国务院办公厅提出“盘活提升存量空间”,鼓励利用腾退空间、闲置用房等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2]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与策略 - 建设需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做足品牌定位工作 [3] - 可引入市场化运行机制,通过合作运营、品牌联名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培育专业运营主体 [3] - 需加快构建多元共治生态,健全管理和运营机制,例如制定完善政策法规、鼓励社会力量共建共治、创新数字化管理 [3]
银杏树下的文化涟漪 重新定义“阅读空间”
杭州日报· 2025-08-01 10:26
一头连着东山弄社区,一头连着曙光路,一棵两百余年的银杏树下,"阅见西湖"文化会客厅于三个 月前亮相。这里不仅毗邻西湖风景区和杭州植物园,更以"书店+咖啡馆+艺术展"的复合形态,变成社 区与城市的文化枢纽——东山弄居民将其视为"家门口的客厅",游客则通过这扇"微窗",窥见杭州更深 处的斑斓掠影。 同样在西湖区,焕新升级的西湖区图书馆于6月25日开放,增设了智能化借阅系统、亲子阅读专区 及数字阅读体验区,为读者带来现代化的阅读体验。 这道文化涟漪,如何从西湖区扩散至全市?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数据显示,2025年全市计划新 增"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700个、城市书房50家、阅读驿站90家。从"阅见西湖"到全域阅读网络,杭 州正以新型阅读空间为载体,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模式。 银杏树下的文化涟漪 夏日的午后,阳光穿过"阅见西湖"文化会客厅那棵古老的银杏树,在下沉广场洒落斑驳的光影。不 少游客被这份惬意吸引,咖啡馆座无虚席,晓风书屋人来人往。隔壁的"余杭风物展"人气颇高。拾级而 上来到二楼,目光所及之处,皆是围绕西湖的过去与现在展开的画卷,既有摄影主题展,也有老物件 展。 以特色空间连接多元主体,这个新型文化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