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打造公共文化服务苏州样本
苏州日报· 2025-08-11 08:07
核心观点 - 公司作为全国首创的“片区级市民文化中心”,通过创新模式与精细化运营,已成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标杆样本 [1][2][10] 运营规模与客流 - 今年以来,公司共开展文体活动、赛事演出、公益活动、展览市集852场,吸引客流超120万人次 [1] - 北部市民中心四年累计开展品牌特色活动超2500场 [2] - “市民文化荟”活动截至6月底已服务超4万人次 [3] 服务模式创新 - 公司打破传统“单向供给”模式,通过需求调研与资源匹配,实现文化服务资源的高效配置与优化供给 [2] - 构建“政府指导、专业运营”的管理模式,由新时代集团负责专业化运营 [9] - 坚持“以公益性、服务性为主,市场化运营为辅”的运营模式,实现传统街道级中心的提档升级 [10] 品牌活动与特色项目 - 今年5月启动“市民文化荟”活动,打造“心舞台”、“心动力”、“心阅城”、“心家园”四大板块 [2] - “心动力”板块推出羽毛球、乒乓球比赛、趣味运动会等20余项活动 [3] - 活动期间发放近百万惠民礼包,涵盖12类实用权益 [3] - 职工夜校课程已拓展至14种,吸引超750名学员报名 [4] - 上半年三大中心累计放映公益电影超300场,吸引万余人次观影 [5] 多元化合作与生态构建 - 有效链接政府、社区、企业、学校等多元主体,构建全域联动的文化生态新格局 [6] - 南部市民中心与8所学校签署共建协议,推动非遗课程进校园 [7] - 开展跨界合作,如北部市民中心承接园区职工运动会预赛、唯亭街道广场舞大赛等赛事 [6] 智慧化与标准化建设 - 北部市民中心接入物联网平台,实现设施系统实时监测与故障快速响应 [7] - 南部市民中心自主研发“场馆运营数据可视化”系统,为活动策划提供数据支撑 [7] - 2024年成立市民中心子公司,推动所有载体的专业化、标准化、一体化运营 [11] 发展成果与未来规划 - 北部市民中心四年斩获10余项省市级荣誉,如“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 [9] - 成功模式已复制至南部市民中心和漕湖文体中心,形成“标杆引领、全域提质”的格局 [10] - 东部市民中心计划于2026年1月向公众开放,持续扩展服务网络 [11]
“新空间”让文化服务实现“多元共生”
中国经济网· 2025-08-07 16:47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定义与特点 -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优质文化服务供给为城乡生活赋能[3] - 与传统公共文化设施相比,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大多具有“小而美”的特点,运营方式更为灵活[1][3] - 该类空间易于通过资源整合方式嵌入街头巷尾、人文建筑、城市公园等各类生活场景,从而延伸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1][3] 行业发展现状与规模 - 全国已有各类公共文化新空间超4万个,各地将其作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3] - 行业通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和渠道,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3] -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再局限于单一功能,而是向多元业态融合发展,例如成都的“留灯书屋”开办艺术夜校,湖北潜江的文化驿站集直播培训、社区阅读、文创展示于一体[4] 运营模式与业态创新 - 运营方式多样,包括政府提供场地由专业机构运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运营、以及吸纳企业建设等[4] - 空间功能呈现多元化,如北京“美后肆时”四合院年均举办600多场文化活动,既承载惠民功能,又嵌入消费场景[4] - 行业趋势是让文化服务突破“静态展示”,转向“多元共生”,在此过程中释放消费潜力并拓展消费新场景[4] 行业挑战与政策支持 - 行业面临功能定位模糊、管理运营标准不一导致的同质化严重、文化赋能不足等问题[4] - 国务院办公厅提出“盘活提升存量空间”,鼓励依法利用腾退空间、闲置用房等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4] - 实现高效规范的管理和运营对于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至关重要[4] 未来发展建议 - 建议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做足品牌定位工作[5] - 可引入市场化运行机制,通过合作运营、品牌联名等方式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培育专业运营主体[5] - 需加快构建多元共治生态,健全管理和运营机制,例如制定完善政策法规,鼓励社会力量共建共治,创新数字化管理方式[5]
中经评论:“新空间”让文化服务实现“多元共生”
中国经济网· 2025-08-07 16:25
城市书房等新空间延续城市文脉,智慧图书馆让千年文明触手可及……如今,越来越多内容形式丰富的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为大众提供着多元、便捷的文化服务。 不过,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容易,做好长期运营却并非易事。目前各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管理运营 方式不尽相同,有的地方是由政府提供场地、专业机构运营;有的地方鼓励社会力量、个人力量参与建 设运营;还有的地区则吸纳企业建设"新空间"……由于功能定位模糊、管理运营标准不一,一些新型公 共文化空间面临同质化严重、文化赋能不足等问题。 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盘 活提升存量空间",鼓励依法利用腾退空间、闲置用房等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让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更美更活更火,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高效规范的管理和运营必不可少。 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做足品牌定位等工作。同时,可以引入 市场化运行机制,通过合作运营、品牌联名等方式,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培育专业运营主体,探 索文化服务新业态。此外,还要加快构建多元共治生态,健全管理和运营机制。比如,制定和完善政策 法规,鼓励社会力 ...
如何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政策问答·回应关切)
人民日报· 2025-08-05 06:39
关 切 我是一名生活在镇上的文艺爱好者,很喜欢看文艺演出。但是如果想看一些高品质的表演,往往得跑到 县城乃至大城市去。请问是否有推动更多高品质演出和优质文化资源走进基层的政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 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我们要让基层'好戏连台',让广大群众文化获得感满满。"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负责人表示,"将持 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使城乡居民更好参与文化活动,培育文艺技能,享受文化生 活,激发文化热情,增强精神力量。" ——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上夜校,学艺术还能交朋友""不出村,就能借书、看戏、赏'村晚'"……各地群众点赞连连。在《关于 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引导下,各地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 制建设,让分散、独立的资源形成组织体系,优质演出、书籍等资源不断输送到社区、乡村。"单一供 给"转变为"多元供给""交互供给"。 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强化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馆建设,实现总分馆图书 资源的通借通还、数字服务的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