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污染物

搜索文档
化工生态环境前沿交叉新技术专题论坛在京举办
环球网资讯· 2025-07-15 18:45
来源:光明网 下午的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汪华林深入分析了碳污减排与资源化的思考,创新方法研究会理事长 黄晶解读了碳中和背景下化工行业前沿交叉技术的发展趋势。哈尔滨工业大学王爱杰教授分享了低碳约 束下工业园区水系统智能管控的思考,上海交通大学唐鸿志教授探讨了合成生物学在环境修复中的应 用。天津商业大学陈冠益教授、安徽工业大学曾杰教授、中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王学 海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黄瑞研究员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常化振教授分别就化工固废热 化学处理技术、二氧化碳催化转化制备高价值化学品、石化环保技术进展、涉氢催化流程再造以及含氮 污染物净化及资源化等前沿课题进行了精彩报告。 论坛由中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刚作总结,他表示,本次论坛见证了化工生 态环境领域前沿交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覆盖了"新污染物-碳中和-绿色技术"全链条,展示了最新的研 究成果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记者 战钊) 7月8日,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化工生态环境前沿交叉新技术"专题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由中国科 协主办,中国化工学会承办,旨在围绕化工过程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交叉研究主题,深入交流前沿技 ...
迈向新污染物监测2.0时代!浙江率先构建全域智能监测体系
仪器信息网· 2025-07-02 14:40
分享一篇文章。 浙江生态环境 迈向新污染物监测2.0时代!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全面升级新污染物监测能力 原创 阅读全文 ...
生态环境部发布《2024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央视网· 2025-06-05 10:39
空气质量 - 地级及以上城市PM2 5平均浓度29 3微克/立方米 同比下降2 7%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7 2% 同比上升1 7个百分点 重污染天数比例0 9% 同比下降0 7个百分点 [2] -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长三角地区和汾渭平原PM2 5浓度同比分别下降0 9% 0 9%和4 8% 优良天数比例分别上升3 9 1 5和2 6个百分点 [2] - 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222个 同比增加19个 [2] 地表水环境 - 地表水I~Ⅲ类水质断面比例90 4% 同比上升1 0个百分点 劣Ⅴ类比例0 6% 同比下降0 1个百分点 [3] - 重要湖库水质优良比例77 1% 同比上升2 5个百分点 长江 黄河干流连续5年和3年保持Ⅱ类水质 松花江流域水质首次由轻度污染改善为良好 [3] - 地下水Ⅰ~Ⅳ类水质点位比例77 9% 同比上升0 1个百分点 [3] 海域水质 - 管辖海域一类标准面积占比97 7% 同比下降0 2个百分点 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83 7% 劣四类比例8 6% [4] - 283个海湾中162个优良水质面积超85% 其中125个达100% [4] 土壤环境 - 农用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2% 重点建设用地污染管控率75%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45% [5] 自然生态 - 生态质量指数59 95 评价为"二类" 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占比超30% 森林覆盖率超25% [6] 声环境 - 地级及以上城市声环境功能区昼间 夜间达标率分别为95 8%和88 2% 同比分别下降0 3和上升1 2个百分点 [7] 能源结构 - 煤炭消费占比53 2% 同比下降1 6个百分点 清洁能源消费占比28 6% 同比上升2 2个百分点 [9] - 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6 3亿吨 累计成交额430 33亿元 [9] 固废治理 - "无废城市"建设覆盖113+8个城市和地区 启动23个新污染物治理试点项目 [10]
江苏省发布《地表水新污染物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仪器信息网· 2025-05-28 14:52
导读: 江苏起草地表水新污染物监测技术规范,规范监测准备、分析方法、质量保证等内容,适用新污染物的定性与定量监测。 特别提示 微信机制调整,点击顶部"仪器信息网" → 右上方"…" → 设为 ★ 星标,否则很可能无法看到我们的推送。 近期,为进一步规范江苏省地表水新污染物监测技术要求,生态环境厅组织起草了 江苏省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地表水新污染物监测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稿)》。 此标准相关信息如下: 8.1.1 采样容器及工具 8.1.1.1 采样容器及工具的化学和生物性质应为惰性材质,以防止容器与样品组分发生反应;防止容器或工具吸附目标物组分,引起目标物浓度的变 化。 8.1.1.2 新污染物项目地表水采样器材不可与污水采样器材混淆使用。 承担单位: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南京大学、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 编制组主要成员: 张蓓蓓、胡冠九、于南洋、杨文龙、卢羽舒、孙慧婧、贾茜媛、李佩纹、王荟、韦斯、杜兵 本文件规定了地表水新污染物监测的监测准备、布点与采样、监测分析方法、监测数据处理、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原始记录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地表水新污染物的监测。 定量监测:基于色谱、质谱以及光谱等技术,利用已有标准物质, ...
“美丽中国 科技先行”——生态环境科技活动周主场开放活动侧记
中国环境报· 2025-05-27 17:06
生态环境科技活动周展示 - 活动以"美丽中国 科技先行"为主题 在北京正式拉开帷幕 吸引大中小学生及社会公众参与 [1] - 现场展示自主研发的"Go2生态环境监测机械狗" 具备灵活行走和多项环境监测功能 成为焦点 [1][2] Go2生态环境监测机械狗技术特点 - 集成多参数传感器模组 可执行空气质量、水气采样、噪声监测、地表辐射测量等任务 [2] - 具备自主路径规划能力 可跨越台阶、避障转弯 并在无网环境下独立运行 支持卫星通信远程作业 [5] - 已投入城市内涝巡查、生态脆弱带监测、工业园区异味溯源等场景 未来计划与无人机、无人船协同实现陆海空一体化监测 [5] 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 构建"天上看、空中巡、地面测、水中查、海上控"立体化监测格局 融合卫星遥感、无人机、无人船等多种手段 [6][9] - 系统应用于青藏高原、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 在2023年北京门头沟暴雨灾情中通过无人船绘制水下地形图支援救援 [9] 环保科技互动与公众教育 - 设置无人机模拟飞行、走航车操作等互动体验 参与者可亲手操作设备模拟环境监测任务 [9] - 黄河中心展区设计"沙包丢丢乐"、"环保涂鸦墙"等趣味活动 结合黄河流域生态案例进行科普 [14][16] - 环保知识打卡墙和互动问答区通过扫码答题、兑换徽章等形式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9][16] 环保法治与科技讲座 - 专家讲座涵盖新污染物治理、生态环境法治发展等议题 解析《环境保护法》等法规出台背景及典型案例 [10][13] - 强调新污染物防控需科技创新与公众参与"双轮驱动" 呼吁减少塑料制品使用等日常行动 [13]
浙江迈向新污染物监测2.0时代
每日商报· 2025-05-24 15:01
最近,微塑料这个话题频上热搜,引发公众关注。微塑料其实是新型污染物的一种。除了它以外,新污 染物还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等。 随着新型污染物不断涌现,传统监测手段已难以满足治理需求。记者从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了解 到,中心正在构建全面、精准、智能的新污染物监测体系,升级监测能力。这也意味着浙江在新污染物 监测领域迈入2.0新阶段。 这一升级版的新污染物监测体系从"单一检测"发展为"多维感知"、从"局部试点"发展为"全省覆盖"、 从"事后监测"发展为"实时预警"、从"人工排查"发展为"智能追踪"。 比如在技术体系上,浙江创新研发智能监测技术,配套开发AI辅助识别系统,建立包含重点行业特征 污染物的"化学指纹库",对重点流域新污染物的智能识别能力显著提升。 同时,建立"核心圈—重点圈—预警圈"三圈层监测网络体系,提升新污染物监测效能。在核心圈层,重 点针对杭州市(橡胶和塑料制品)、宁波市(石化)、绍兴市(印染)、衢州市(氟化工)和台州市 (制药)等5个重点城市,开展"摸底—深化—溯源—评估"递进式监测;重点圈层覆盖温州市、湖州市 等其余6个地市特征行业;预警圈层则聚焦饮用水水源地、重点河流断 ...
筑牢湿地生态屏障,强化生态敏感区新污染物管控
中国环境报· 2025-05-19 07:21
湿地生态系统现状 - 中国湿地资源总面积达5635万公顷,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但人均湿地面积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20% [1] - 超过20%的湿地位于生态敏感区,包括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关键区域 [1] - 湿地生态系统正面临新污染物污染风险,多氯联苯、多溴联苯醚等污染物通过直接排放、水体交替等方式持续进入湿地 [1] 新污染物特征 - 新污染物在湿地环境中呈现"三高"特征:高迁移性、高持久性、高生态风险性 [2] - 湿地水文过程和候鸟迁徙为新污染物扩散提供通道,全球候鸟迁徙网络可跨越洲际运输新污染物 [2] - 新污染物具有苯环等稳定性结构,在自然环境中较难降解,湿地特有的生态过程进一步延长其滞留时间 [2] - 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直接威胁国家一级保护物种,并通过水产品等途径影响公众健康 [2] 污染影响与管控需求 - 新污染物导致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出现"持续输入—缓慢转化—长期累积—多级放大"的内源式系统性衰退 [3] - 需强化自然保护区、水源敏感区、特殊生境区等生态敏感区湿地新污染物风险管控 [3] 防控建议 - 系统开展生态敏感区湿地新污染物本底调查与监测,构建"水—沉积物—生物"三维监测体系 [4] - 制定湿地敏感区补充名录,纳入国家重要湿地常规监测指标,强化监测方法和技术的标准化建设 [4] - 构建分级防控机制,实施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源头淘汰限制使用,研发新型阻断技术 [5] - 实施"光催化—植物吸收—动物调控—微生物降解"四元协同的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 [5] - 建立跨省域联防联控协调机制,开发湿地新污染物智慧管理平台,实现重点湿地数据实时共享 [6] - 完善"企业自律—公众监督—政府监管"的三维共治管理体系,加快形成现代湿地生态系统新污染物管控新格局 [6]
“新污染物研究原位质谱联合实验室”揭牌
仪器信息网· 2025-05-08 15:56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桂斌院士 致辞 揭牌仪式上,江桂斌院士指出,原位质谱技术可显著简化样品前处理流程,实现污染物的现场实时监测,尤其在痕量新污染物(如PFAS等)原 位检测方面展现出潜力。他强调,电离源创新是质谱技术演进的关键驱动力,而联合实验室的成立能更好的服务于产业界与科研界。 导读: "新污染物研究原位质谱联合实验室"在京揭牌,此次联合实验室的成立将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聚焦原位检测等关键技术,致力于为新污染物的筛查与 环境治理的研究提供更加有效、精准的解决方案。 特别提示 微信机制调整,点击顶部"仪器信息网" → 右上方"…" → 设为 ★ 星标,否则很可能无法看到我们的推送。 仪器信息网讯 2 0 2 5年4月2 9日,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牵头,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德国Pl a smi o n公司与华质泰 科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共同筹建的"新污染物研究原位质谱联合实验室"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 该 联 合 实 验 室 以 " 前 沿 电 离 技 术 + 环 境 应 用 场 景 " 为 牵 引 , 聚 焦 原 位 检 测 与 快 筛 分 析 等 关 键 技 ...
化学品和废物三公约缔约方大会边会在瑞士日内瓦成功举办
中国新闻网· 2025-05-02 23:40
文章核心观点 中国在新污染物治理领域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分享经验与成果,为全球化学品与废物环境治理做出贡献 会议概况 - 2025年4月29日“致力新污染物治理,建设美丽健康世界”边会在化学品和废物三公约2025年缔约方大会期间举办,由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主办 [1] -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化学品和废物三公约执行秘书罗尔夫·帕耶出席边会并致辞,100余人参加会议 [1] - 化学品和废物三公约2025年缔约方大会于2025年4月28日至5月9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超150个缔约方国家和观察员国家、2000余位代表参会 [3] 中方立场与贡献 - 中国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指引,以POPs等新污染物治理为抓手,从共享治理经验、共促技术革新和共建规则体系三方面深化国际合作 [1] - 中方愿与国际社会共创无POPs的美好未来,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1] - 中国工程院院士余刚分享中国在新污染物治理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和技术路线 [2] -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有关负责同志解读《中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2004 - 2024年)》,回顾中国二十年治理历程与成就 [2] - 大会期间中心举办“无形污染有形行动:中国履约成效与实践”展览,分享中国推动《斯德哥尔摩公约》履约和健全化学品和废物环境管理的经验和案例 [3] 国际评价与探讨 - 安德森高度评价中国对《斯德哥尔摩公约》的履约贡献 [1] - 帕耶指出中国的POPs治理为全球环境改善做贡献,提供宝贵经验 [1] - 嘉宾对话环节从全球履约政策、产业协同、多元共治、区域协同和科技进步等维度探讨全球化学品和废物环境无害化管理创新路径 [2]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首次审议 专家解析三大看点
中国新闻网· 2025-04-30 22:24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首次审议 核心观点 -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是中国第二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旨在整合现行分散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形成统一整体 [1] - 草案共1188条,分为五编:总则编、污染防治编(525条占比最大)、生态保护编、绿色低碳发展编、法律责任和附则编 [2] - 三大核心亮点:强调以人为本、关注新问题新挑战、坚持世界眼光 [2][3][5] 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 - 总则编首次增加"生态环境权益"概念,超越现行环境保护法仅保障"公众健康"的范畴 [2] - 污染防治编占比44%(525/1188条),突出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影响 [2] - 针对性解决民生环境问题:对油烟/恶臭/噪声污染作出专项规定,要求餐饮业达标排放、合理规划土地用途 [2] 应对新兴环境挑战 - 设立"其他污染防治"分编,规范化学物质/电磁辐射/光污染等新兴领域 [3] - 针对新能源产业污染:规定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建立动力电池/电子产品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3] - 首创绿色低碳发展编,通过健全发展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协同 [3][4] 国际化视野 - 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制度与国际趋势接轨,贡献全球新污染物治理方案 [6] - 规定绿色低碳国际合作条款,包括气候技术交流和多边合作机制 [6] - 法典编纂被国际社会关注,旨在展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并引领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变革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