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右翼思潮
搜索文档
高市早苗挑衅背后:日本右翼“基因”激活,政治光谱加速右移 | 国际识局
中国新闻网· 2025-11-21 09:48
文章核心观点 -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关于台湾问题的挑衅性言论是日本政治光谱加速右移的必然结果,标志着战后长期被压抑的右翼保守“基因”被重新激活[1] - 这一现象是右翼思潮、政治生态结构性右倾与民粹主义情绪三者危险共振的集中体现,将日本推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12] 右翼“基因”的政治显性化 - 高市早苗的强硬右翼姿态受日本国粹主义意识形态驱动,该思潮源于战前的“皇国史观”,主张否定侵略历史、摆脱“自虐史观”并推动修宪以实现国家“正常化”[4] - 上世纪80、90年代日本经济鼎盛及冷战终结后,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政坛“55年体制”瓦解,开启右倾化进程;小泉纯一郎和安倍晋三长期政权使新保守主义成为主流,安倍将右翼思潮推向政治舞台中央[4] - 高市早苗是安倍思想的坚定执行者,其政治底色包含三个标签:历史修正主义者(右翼团体“日本会议”核心成员、参拜靖国神社)、修宪“急先锋”(主张彻底恢复“交战权”和“国防军”)、对华强硬“鹰派”(推动对华“脱钩断链”构建“对华包围网”)[5][6] 政治光谱的结构性右移 - 外部威胁感知压倒了和平主义共识,三十年的经济停滞、中国崛起及乌克兰危机催生安全焦虑,导致日本安保政策根本性转向,如拥有“反击能力”并将防卫预算提升至GDP的2%[8] - 自民党内政治光谱和权力重心右移,传统“鸽派”势力式微,右翼保守势力占据主导,对华强硬成为“政治正确”,形成“鹰派竞赛”氛围[9] - 在野党集体失语与制衡失效,主要在野党在安保议题上与自民党趋同或缺乏竞争力,自民党右翼派系与日本维新会结合形成战后最右政权[9] 民粹主义躁动及其政治动员 - 民粹主义躁动是“网络右翼”与排外情绪的共振,高市等右翼政客使用煽动性话术,将台湾问题渲染为危机叙事,将对华强硬包装为“爱国”以迎合民粹基本盘[10][11] - 民粹主义将日本内部的经济停滞、国际地位下降等焦虑引导向外部“敌人”中国,构建叙事将日本困境归咎于中国的“不公平竞争”和“霸权挤压”[11] - 民粹躁动绑架日本现实决策,压缩对华政策空间,传统“鸽派”噤声,高市等民粹政客通过激化矛盾凝聚国内危机共识以稳固执政地位[12]
高市早苗挑衅背后:日本右翼“基因”激活 政治光谱加速右移 | 国际识局
中国新闻网· 2025-11-21 09:12
近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台湾问题上发表突破底线的挑衅性言论,公然挑战一个中国原则,甚至暗示 日本要军事介入台海问题。这是1945年战败以后,日本领导人首次对华发出武力威胁,震惊国际社会。 高市的言论绝非孤立的"失言"事件,而是日本政治光谱加速右移的必然结果。相关言行,深刻地揭示了 战后长期被压抑的右翼保守"基因"正在被重新激活,并与国力衰退背景下的民粹主义情绪相结合,共同 推动日本政治生态发生结构性质变。 右翼"基因"的政治显性化 高市早苗的强硬右翼姿态,受到她所忠实继承和极力推进的日本国粹主义意识形态的驱动。这股思潮源 于战前的"皇国史观",以否定近代以来日本对外发动战争的侵略性质,拒绝接受东京审判结果为基本认 知前提,在政治思想层面主张摆脱反省侵略历史的"自虐史观",恢复大和民族的"自豪与尊严",重新找 回日本的强国荣光。在政策路线层面,则以"摆脱战后体制"为核心,以推动修宪、实现国家"正常化"为 目标。这股政治思潮在战后的日本始终存在,只不过在以"重经济、轻武装"的"吉田主义"占据主流的冷 战时期,右翼思潮只能居于政坛的边缘角落。 上世纪80、90年代,日本经济盛极一时,叠加冷战的终结,日本不再满足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