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旧石器时代考古
icon
搜索文档
万年地层中叩问“从哪里来”(现场评论)
人民日报· 2025-08-27 06:22
考古发现与历史意义 - 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发现4个花椒品种 表明旧石器时代可能存在"麻辣中国"饮食文化 [1] - 遗址出土数以十万计植物种子 包括核桃、葡萄、乌蔹莓等 改写早期植物利用史 [2] - 发现动物化石上的切割、砍砸、烧灼痕迹及火塘等系统性用火证据 复原复杂史前社会图景 [1][2] 遗址年代与学术价值 - 濛溪河遗址年代为距今8万至6万年 填补国际学术界"东亚现代人演化发展瓶颈期"(约10万-5万年前)的考古实证空白 [1] - 遗址出土特殊石料和骨木材料利用证据 包括穿孔橡果、硅化木石块刻划痕迹 对研究东亚现代人起源具有重要价值 [1] - 陕西蓝田上陈遗址可追溯至212万-126万年前 河北阳原马圈沟遗址距今176万-125万年 证实中华大地200万年前已有古人类活动 [2] 文明演进研究 - 遗址为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史提供坚实考古学证据 展现古人类代代演化的文明孕育过程 [1] - 植物遗存发现映照悠久农耕文明序章 是中华文明突出创新性的重要实证 [2] - 旧石器时代考古延伸历史轴线至99%的人类历史 通过地层和文化遗物"书写"史前历史 [2] 文化意义与未来展望 - 考古发现填补人类历史空白 增强对中华文明脉络的认知和文化自信 [3] - 多学科研究深入推动下 类似濛溪河遗址的重大发现可能再次改写人类演化史 [3] - 考古成果引领探寻"何以中国"的本源问题 回答人类起源命题 [3]
世界级重大考古成果!中国发现30万年前东亚最早木器
中国新闻网· 2025-07-04 07:07
考古发现 - 云南甘棠箐遗址出土35件保存完好、年代为30万年前的木器 为东亚地区最早木器 [1] - 木器主要功能是挖掘可食性植物根茎 其中70%木器树种来源为松属 3%为壳斗科植物 其余为阔叶材树种 [2] - 木器形态多样 包括32件在尖端/刃部/底端有人工修理痕迹 2件大型挖掘棒 4件钩状尖刃工具 其余为小型挖掘工具 [2] 研究团队与方法 - 研究由中外多家科研单位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完成 采用古生物地层学、古地磁学、光释光、电子自旋共振等多种测年方法确定年代 [2][3] - 通过地貌、地层和埋藏学多指标分析 揭示30万年前木器等植物遗存保存完好的原因 [2] - 论文第一作者为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刘建辉 通讯作者包括中国科学院高星研究员和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李波教授 [3] 学术价值 - 发现填补中国旧石器时代木制品研究空白 对探讨木器起源、加工技术、功能及演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 - 展现古人类生产生存方式多样性和复杂性 改写对旧石器时代人类生存能力与东亚文化特点的认识 [3] - 与木器伴生的文化遗存包括大量石制品、骨角器、动物化石、植物遗存 其成组出现的同类工具在世界范围内非常罕见 [2] 比较研究 - 相较于欧洲、非洲遗址出土木器 甘棠箐木质工具种类更丰富 尤以小型单手持握木器为主 [2] - 遗址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抚仙湖南约5公里处 海拔1836米 发现于1984年 经过多次发掘 [1]
【海南日报】海南首次发现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
海南日报· 2025-05-16 10:22
考古发现 - 南或河遗址是海南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位于白沙黎族自治县金波乡石碌河上游的支流南或河北岸 [1] - 遗址于2023年被发现,2024年9月至12月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山大学联合开展 [1] - 目前已出土编号石制品6000余件,筛洗出土石制品2万余件,另有大量果壳和炭屑遗存 [1] - 经光释光测年初步确定遗址年代为距今1万年前后 [1] 遗址特征 - 遗址有火塘遗迹和保存良好的人类石制品打制活动现场,结合果壳发现可推测古人类在此进行石器制作等生产和生活行为 [3] - 是海南岛已知面积最大、保存状况最好、地层堆积最厚、文化层序最多、文化遗物数量和内涵最丰富的史前旷野遗址 [3] - 石制品具有中国南方砾石石器文化传统特征,又不同于中国华南地区石器技术特点,与东南亚和平文化有可比性但具有本地特色 [3] 学术价值 - 完整保留了人类石制品打制和生活行为证据,为石器技术演变与古环境耦合研究提供重要材料 [4] - 系统调查表明南或河流域是一个聚落群而非单一遗址,为流域系统考古发掘与研究奠定基础 [4] - 为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人群互动和文化交流研究提供重要考古依据 [4]
距今1万年前后 海南首次发现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
央视新闻· 2025-05-14 20:52
考古发现 - 南或河遗址位于海南省白沙县金波乡石碌河上游支流南或河北岸,是一处以旧石器时代为主体的文化遗存 [1] - 该遗址是海南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具有重要的考古新发现价值 [3][6] - 遗址出土编号石制品6000余件,筛洗出土石制品20000余件,并发现果壳和炭屑遗存 [6] 遗址特征 - 经光释光测年初步确定遗址年代为距今1万年前后 [6] - 发现火塘遗迹和保存良好的人类石制品打制活动现场,表明古人类曾在此进行生产和生活行为 [6] - 遗址是目前海南岛已知面积最大、保存状况最好、地层堆积最厚、文化层序最多、文化遗物数量和内涵最丰富的史前旷野遗址 [6] 学术价值 - 石制品具有中国南方砾石石器文化传统特征,但与华南地区石器技术特点不同,部分与东南亚和平文化可比,同时具有本地自适应特色 [8] - 遗址为研究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人群互动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考古依据 [9] - 发掘成果在科学研究、文化溯源和地方文旅建设方面具有深远的社会价值 [6][9]
揭开古人类生活的更多谜底
人民日报· 2025-04-29 06:36
四川旧石器考古重大突破 - 资阳濛溪河遗址群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成为四川第二个获此殊荣的旧石器考古项目[1] - 2019年前四川仅发现10余处旧石器遗址 被国际学术界视为研究"洼地"[2] - 2019年启动专项调查后 新发现300余处遗址点 形成多个遗址群落 证明四川是旧石器时代东西方及南北方文化交流关键区域[3] 标志性遗址发现 - 皮洛遗址发现东亚最典型阿舍利晚期文化遗存 手斧技术证明20万年前人类已登上青藏高原东部[4] - 濛溪河遗址完整保存6-8万年前社会场景 发现世界罕见早期木器加工证据及86处相关遗址点[4] - 桃花河遗址出土上万件大中型石器 发现30万年前石器加工厂和中心营地遗迹[5] 考古团队发展 -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研究室从2019年1人扩展到11人团队 平均年龄30岁[5] - 团队目前同时开展皮洛/濛溪河/桃花河遗址发掘 并推进资阳/内江等地田野调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