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摆渡车运营

搜索文档
景区大门越建越远,“人还没到景区,钱就花了一半了”
新京报· 2025-05-16 13:21
景区摆渡车问题现状 - 清明、五一小长假期间景区人流量大,游客对基础设施和保障能力提出质疑,投诉集中在摆渡车收费高、等待时间长、体验差、路线设计不合理、强制消费等问题[1] - 部分景区故意将停车点与大门拉开距离,或在入口与核心景点间设置长距离,迫使游客不得不乘坐摆渡车[1] - 山水风景类景区在摆渡车投诉中占比最高,前15名投诉景区中带有"山""江""湖"字样的自然景点远超人造景点[3] 景区摆渡车设置原因 - 九寨沟、喀纳斯等自然景区因生态保护和景点分散必须设置观光车[7] - 峨眉山等地形复杂景区各景点分布海拔0-3099米不等,步行登顶需10小时,观光车单程2小时[7] - 秦始皇陵、莫高窟等因文物保护需要将游客中心外移[9] - 嶂石岩等景区因地形限制无法建设大型停车场,只能在乡村协调土地建停车场并配套摆渡车[9] 摆渡车收费问题 - 广东梅州某景区停车场距大门2公里,摆渡车收费20元/人[11] - 茶卡盐湖集散中心距景区远,门票60元外还需支付小火车50元+游船90元=140元交通费[11] - 茶卡盐湖核心区步行需1个多小时,往返超2小时,绝大多数游客被迫选择付费交通[14] 景区收入结构变化 - 北京市A级景区门票收入占比从2011年48.46%降至2023年37.71%[16] - 峨眉山旅游股份财报显示观光车等客运索道收入占比超40%[17] - 政策限制门票收入作为上市主体收入,景区通过摆渡车等交通项目增加营收[16] 游客体验问题 -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五一期间因拥堵导致游客滞留7-8小时,部分凌晨2点仍在徒步[22] - 社交平台投诉显示摆渡车存在服务差、管理混乱等问题[20] - 游客投诉反映票价与服务不匹配,节假日接待能力不足问题突出[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