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景区摆渡车服务
icon
搜索文档
让景区摆渡车回归公共服务
北京青年报· 2025-06-16 15:01
景区摆渡车问题分析 核心问题 - 景区摆渡车收费高、等待时间长、体验差,引发游客不满 [1] - 部分景区将摆渡车外包给第三方公司运营,导致监管模糊和管理混乱 [1][2] - 景区大门刻意远离核心景点,车票与门票捆绑销售,变相增加游客支出 [2] 行业现状 - 某5A级景区摆渡车单程收费高达60元,远超城市交通合理定价 [2] - 景区将公共服务商品化,摆渡车异化为"二次门票"和创收工具 [2][3] - 部分景区过度依赖门票和车票经济,忽视游客体验这一核心要素 [2] 解决方案 - 景区应重新定位摆渡车为公共服务设施,而非营利工具 [3] - 建立透明定价机制,遵循市区公交车标准,限制车票总价不超过门票一定比例 [3] - 严查强制购票和捆绑销售行为,杜绝"软性门槛" [3] - 优化摆渡车线路规划,与景观设计融合,提升游览体验 [3] 行业影响 - 摆渡车问题折射出景区公共服务意识缺失和商业逻辑扭曲 [1][2] - 游客体验受损将影响景区口碑和长期发展 [2][3] - 旅游经济本质是"体验经济"和"口碑经济",细节服务至关重要 [3]
便利还是谋利,景区摆渡车为何频引争议?
人民网· 2025-06-15 08:43
景区摆渡车问题现状 - 三亚南山景区停车场到游客中心距离1.5-2.1公里,接驳车单程收费10元,引发收费合理性争议[1] - 山西大同某景区游客中心距离核心景区5公里,摆渡车票20元且无法分段购买,票价比核心景点门票(15元)更高[2] - 云南某景区交通票设置繁琐,大巴车票无法单独购买需与索道票捆绑(60元套票),电瓶车另收费60元[3] - 江西龙虎山景区曾因门票与观光车票捆绑销售遭投诉[3] - 江西望仙谷景区出现游客凌晨等不到接驳车的情况,等待时间长达数小时[4] 行业运营模式分析 - 景区摆渡车常被"打包"给第三方公司运营管理,存在监管模糊地带[5] - 部分景区尚未摆脱对门票、车票经济的路径依赖,注重短期回报而忽视游客需求[5] - 设置摆渡车的初衷包括生态保护、空间管理、体验优化和商业考量,可减少核心景区干扰并控制承载量[5] 行业改进建议 - 摆渡车线路应更具游览性和便民性,而非作为增收渠道[1] - 需制定完善的服务质量标准、安全规范、定价规则和成本监审办法,严厉查处价格违法行为[5] - 建议将摆渡车服务质量、投诉处理和价格违法纳入景区信用评价体系[5] - 摆渡车设置应遵循用地生态化、体验便利化、距离适中化和乘坐游览化原则[5] - 需设计便捷路线覆盖主要需求,设置清晰站点标识并公示收费标准[5]
景区大门越建越远,“人还没到景区,钱就花了一半了”
新京报· 2025-05-16 13:21
景区摆渡车问题现状 - 清明、五一小长假期间景区人流量大,游客对基础设施和保障能力提出质疑,投诉集中在摆渡车收费高、等待时间长、体验差、路线设计不合理、强制消费等问题[1] - 部分景区故意将停车点与大门拉开距离,或在入口与核心景点间设置长距离,迫使游客不得不乘坐摆渡车[1] - 山水风景类景区在摆渡车投诉中占比最高,前15名投诉景区中带有"山""江""湖"字样的自然景点远超人造景点[3] 景区摆渡车设置原因 - 九寨沟、喀纳斯等自然景区因生态保护和景点分散必须设置观光车[7] - 峨眉山等地形复杂景区各景点分布海拔0-3099米不等,步行登顶需10小时,观光车单程2小时[7] - 秦始皇陵、莫高窟等因文物保护需要将游客中心外移[9] - 嶂石岩等景区因地形限制无法建设大型停车场,只能在乡村协调土地建停车场并配套摆渡车[9] 摆渡车收费问题 - 广东梅州某景区停车场距大门2公里,摆渡车收费20元/人[11] - 茶卡盐湖集散中心距景区远,门票60元外还需支付小火车50元+游船90元=140元交通费[11] - 茶卡盐湖核心区步行需1个多小时,往返超2小时,绝大多数游客被迫选择付费交通[14] 景区收入结构变化 - 北京市A级景区门票收入占比从2011年48.46%降至2023年37.71%[16] - 峨眉山旅游股份财报显示观光车等客运索道收入占比超40%[17] - 政策限制门票收入作为上市主体收入,景区通过摆渡车等交通项目增加营收[16] 游客体验问题 -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五一期间因拥堵导致游客滞留7-8小时,部分凌晨2点仍在徒步[22] - 社交平台投诉显示摆渡车存在服务差、管理混乱等问题[20] - 游客投诉反映票价与服务不匹配,节假日接待能力不足问题突出[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