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网游充值退款

搜索文档
我为群众办实事|未成年人网游“氪金”退款难困局如何破解
新华网· 2025-06-17 08:31
未成年人网游充值问题现状 - 未成年人网游无序"氪金"现象频发,典型案例包括12岁晓晨充值3000余元、7岁儿童20多天充值4万余元、11岁儿童8天充值16173元、16岁青少年单月充值超9万元[1][3] - 游戏公司退款流程存在争议,家长需提供身份证、户口本、派出所公章等材料证明监护关系,但审核周期长且成功率低[3] 现行法规与责任划分 - 国家新闻出版署2019年规定:8岁以下禁止付费、8-16岁单次≤50元/月累计≤200元、16岁以上单次≤100元/月累计≤400元[3] - 2024年《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及《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服务消费管理要求(征求意见稿)》明确划分责任比例,游戏公司若已配置防沉迷措施但仍发生未成年人充值,建议承担30%-70%责任[4] 退款纠纷核心难点 - 游戏账号实名制导致行为主体认定困难,后台数据显示部分充值发生在未成年人上学时段,家长需补充请假证明等材料[5][6] - 北京互联网法院指出全额退款不合理,虚拟财产消耗游戏公司运营成本,法院将根据未成年人、家长及平台过错酌定退费比例[6] - 第三方支付平台参与分账,游戏公司仅能退还实际收款部分,其余需用户与第三方协商[7] 技术防控措施与行业现状 - 头部游戏公司已采用人脸识别、AI等技术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防护体系,但中小公司因成本限制难以部署[8] - 人脸识别技术涉及个人信息保护法"最小必要"原则,需平衡未成年人保护与隐私合规要求[8] 行业协同治理方向 - 游戏平台需优化身份核验机制,网友呼吁有实力的厂商推广人脸识别技术解决核验难题[7] - 专家建议构建多方协同机制,包括学校丰富校园活动、家长加强财商教育、监管部门完善政策等[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