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校园海洋科普标准化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让海洋成为更好的课堂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8 15:58
核心观点 - 浙江省通过发布全国首个《校园海洋科普建设指南》,将海洋科普教育从碎片化转向标准化,建立了全链条、多层次的标准化体系 [3][5] - 创新构建“政府主导+科研支撑+高校协同+企业参与+社会联动”的五维协同机制,形成多方参与的海洋科普网络 [7][8] - 通过“主馆—飞地—微站”三级空间矩阵和流动科普模式,破解资源失衡难题,年均服务学生20000余人次 [9][11][13] - 探索“政府引导+院所支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市场化反哺路径,通过知识产权转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已获得12个桌游外观专利等成果 [12][13] 标准化建设 - 国内首个专门针对校园海洋科普建设的省级地方标准,涵盖科普场所建设、读本开发、课程设计及活动开展等8大模块 [5] - 明确校园海洋科普的五大原则:科学性、教育性、安全性、互动性、创新性 [5] - 标准体系已在浙江海洋科普“飞地”场馆推广应用,形成“标准引领、示范带动、全面推广”的实施路径 [6] 协同机制 - 五维协同机制整合校内外资源,推进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 [8] - 与浙江海洋大学等高校合作举办浙江省海洋知识创新竞赛,5000余人次参与 [8] - 政府层面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教育、自然资源等部门定期会商,统筹资源支持海洋科学教育 [8] 资源覆盖模式 - “主馆—飞地—微站”三级空间矩阵中,主馆为海洋灾害主题专业科研馆,打造辐射全国的科技创新平台 [10] - 飞地场馆占地3000平方米,以“我们身边的海洋”为主题,通过视觉化手段呈现海洋科技发展 [11] - 35辆海域监测车改造为流动科普站,集展示、互动、体验于一体,实现资源下沉 [11] 市场化运作 -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产品,已获得12个桌游外观专利、1个实用新型专利、4个软件著作权和4个作品著作权 [13] - 授权企业生产科普产品,收益反哺科普事业,形成可持续的科普产业链 [13] - 研发2套精品校本课程,涵盖22个课时,已在全省20余个学校推广 [13] 教育成果 - 开发青少年海洋科学实验教学包,包括海水成分分析、海洋生物观察、海洋微塑料检测等系列实验 [14] - 结合AI技术简化复杂科研技术,提升科普活动的专业深度和互动体验 [14] - 在科普进校园活动中,学生分组讨论解决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现场气氛活跃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