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
搜索文档
敬老月迎来重阳节 中国科技馆推出系列聚焦老年群体科普活动
中国新闻网· 2025-10-28 20:15
中国科技馆透露,10月29日重阳节当天,该馆将推出《北辰对话》重阳特集"护念的力量:银发社会的 科学与温度",围绕老龄化社会的挑战与人文关怀展开深度交流,并深入探讨照护伦理、死亡质量等议 题,展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温暖力量。 《北辰对 话》重阳特集海报。中国科技馆 供图 坊"老年科普项目活动现场。中国科技馆 供图 "银龄益智 其中,"银龄益智区"将四大名著中的经典桥段巧妙转化为训练手眼协调与逻辑思维的互动展项,让老年 朋友们在熟悉的文化记忆与情感连接中实现健脑益智。同时,老年观众可亲手体验良渚玉琮益智学具、 木版水印等非遗技艺,参与融合名著情节的健脑互动项目,体验机器人对弈、脑波绘画等智慧场景,并 在"桃源探秘"中化身民俗学者破解古代科技谜题。 中新网北京10月28日电 (记者 孙自法)2025年10月适逢全国敬老月,在中华民族传统佳节重阳节来临之 际,中国科技馆围绕"智享银龄 科暖重阳"主题,推出一系列聚焦老年群体的科普活动,旨在科技赋能 银龄生活、共筑老年友好社会,以科技之力传递社会温度,助力构建全龄友好型社会。 10月28日,中国科技馆正式启动"银龄益智坊"老年科普项目,活动现场打造融合文化与科技的沉浸式 ...
北京科学中心升级为“花园式”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20 06:51
核心观点 - 花园式北京科学中心完成升级改造并正式开放,定位为服务青少年的免费科普场馆,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1] - 场馆构建了结合自然与科技文化的空间格局,旨在提供沉浸式的科学文化体验 [1] - 场馆已开发针对性的教育体系与活动,并取得显著公众参与成果 [2] 场馆概况与升级 - 北京科学中心占地面积5.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35万平方米,展览展示面积1.9万平方米 [1] - 场馆历经7个月改造,于2025年全国科普月期间以“花园式”新形象向公众免费开放 [1] - 升级后场馆形成“一轴两环、三生四季、二十四景”的空间格局,融合北京乡土植物与四季变化 [1] 教育体系与活动 - 场馆正在研发“自然绘·知科学”教育体系,已开发4门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活动及三门探究实践类营地活动 [2] - 场馆邀请科技工作者加入讲解团队,相关活动已开展62场次,参与人次超过167万 [2] - 户外课堂将与现有科学教育内容无缝衔接,营造“一草一木皆科学”的沉浸式氛围 [1]
在科技馆“奇妙夜”中点亮好奇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15 06:45
核心观点 - 国庆假期期间,中国多地科技馆推出夜间开放服务,通过沉浸式、互动性强的科普活动吸引大量观众,标志着科普教育正从传统知识传播向体验式、社交化学习空间转型 [4][5][7][9] 活动形式与内容 - 上海自然博物馆围绕“中国恐龙大展”连续7天推出“国庆中国龙奇妙夜”特别活动,将夜晚打造成“沉浸式科学实验室”,并为不同人群定制多元互动体验,如面向亲子家庭的主题探秘和为Z世代策划的跨界联欢 [5] - 福建省科技馆“科学之夜”活动包含无人机灯光秀、天文望远镜观测、“科学集市”等6大板块30余项科普活动,吸引数千人参与 [7] - 玉林市科技馆首次尝试夜间开放,推出“科普之夜奇幻秀”主题活动,包含空气能、静电、干冰和液氮等多个系列的趣味互动实验,活动持续三小时且互动性极强,近千名观众参与 [7][8] - 上海天文馆在国庆假期延时开放至晚上8点,并举办“邂逅星空”特色观星活动 [9] 市场反响与参与度 - 科技馆夜游成为观众与家人朋友共度佳节的新方式和新风尚 [4] - 亲子家庭和年轻人是主要参与群体,活动为家庭提供了绝佳的“专属亲子时间”,父母与孩子可在轻松氛围中协作探索 [5][6][8] - 公众表现出高涨的夜游热情,活动人气为公共科普服务未来发展提供了参考 [9] 行业发展趋势 - 业内分析指出,公众需求呼唤更常态、更可及、更多元的夜间科普产品,科技馆可能需要探索建立可持续的周末或周五夜场机制 [9] - 服务的延伸需伴随内容创新,科技馆夜游不仅是延长开放时间,更是科普体验的升级,需要突破传统展览边界,发展成为激发创意和鼓励协作的社交学习空间,从“参观场所”转向“体验平台” [9]
国庆长假走进农大实验室,机器人点亮少年科创梦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09 11:10
活动概述 -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携手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共同举办机器人主题科普志愿活动 [1] - 活动为20名来自西单小学、临河里小学、回民中学(小学部)、北航附小的小朋友开启探索之旅 [1] - 活动构建了“理论+实践+榜样”的立体科普场景 [5] 活动内容与亮点 - 同学们在实验室参观了拖拉机、旋耕机、精密种植机等农业机械设备并学习机械原理 [3] - 胡标副教授带来专题讲座讲解数控技术核心原理及其在智能农业装备中的创新应用 [3] - 现场同学们动手实践搭建属于自己的“智能巡检车” [3] - 机器人足球队“农大山海队”的机器人运动员与小朋友们互动完成精彩动作并握手对话 [3] - 室外“人机足球对决”将活动推向高潮小朋友们两两一组迎战机器人 [5] 活动意义与影响 - 活动彰显了中国农大工学院在机器人领域的学科优势与科研实力 [5] - 活动将高校资源转化为科普育人力量 [5] - 以沉浸式体验为载体在小朋友心中播下“勇于探索、协作创新”的科创种子 [5]
加入机器人舞群 体验VR考古 拥抱科幻IP 国庆假期科技游解锁新玩法
科技日报· 2025-10-09 07:16
行业趋势 -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全国科技馆及科普场所客流量同比显著增长,掀起科技游热潮 [1] - 四川科技馆客流量同比增长约269%,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订单同比增长319% [1] - 中国科技馆日均客流接近3万人,印证科技游火爆景象 [1] 活动与体验创新 - 各地科技馆通过创意互动、古今融合与跨界联动,推出寓教于乐的新奇体验 [2] - 福建省科技馆夜场活动“智趣AI幻夜奇旅”通过30余项互动体验,活动首日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超120万 [2] - 深圳科技馆80%的展项提供深度沉浸式体验,并推出国防科普路演、未来科技运动会等项目 [2] - 青岛科技馆活动结合VR技术,让游客化身“水下考古学家”,实现历史与科技的对话 [3] - 科技馆活动旨在让高深科技可触可感,推动科普教育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 [3] 消费与经济效益 - 科技游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开辟消费新路径 [4] - 西安科技馆国庆期间票务成交量与消费金额环比增长均超600% [4] - 深圳科技馆开馆5个月迎来第200万位观众,大量游客激活周边餐饮、文创、教育等多元消费 [4] - 四川科技馆票务成交量环比增长超过3000%,消费金额增长超1900% [4] - 福州科技馆票务成交量环比增长超900%,消费金额增长超1900% [4] 政策与产业融合 - 政策支持科技游发展,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文件鼓励开发科技游产品,培育新业态 [5] - 文旅部表示将坚持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产业融合激发新发展动能 [5] - “文化+科技+旅游”融合催生新的消费动能,被视为新质生产力在文化经济领域的具象化 [5] - 科技游可持续发展需要在旅游场景、活动体验与商业模式上进行系统布局,构建全链条产业生态 [5]
迎国庆中秋假期 中国科技馆打造推出贯通古今融合创新“科普盛宴”
中国新闻网· 2025-09-30 20:15
中国科技馆国庆中秋活动概览 - 中国科技馆于10月1日至8日正常开放,精心打造一场贯通古今、融合创新的"科普盛宴" [1] 主题科普活动 - "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主题科普活动涵盖"科学嘉年华"、"科学N次方"、"筑梦星球-科学教育+"、"礼赞科学家"四大板块,为不同年龄层观众呈现多元科学体验 [3] - "科学嘉年华"每日上演液氮实验、气球叠罗汉等互动科学秀 [3] - "科学N次方"体验活动带领观众走进《超能加速》与《隐形高手》两大前沿科技主题,包括"威力无穷"、"冻感变变变"等经典科学表演和"创造我的机器人"、"低温实验室"等互动体验 [3] - "筑梦星球-科学教育+"联动科学家、工程师、教育专家、科技教师,带领青少年开展科学探究 [3] - "礼赞科学家"版块组织"红领巾讲解员"开展科学家精神宣讲,并推出《中国低温科技的"冰封奇迹"》、《蹄兔非兔》两场科普讲座 [3] 华夏科技学堂古代科技体验 - 华夏科技学堂推出四大古代科技体验活动,包括探秘先秦独辕马车结构并亲手制作模型的"戎车既安如轾如轩"活动 [3] - "凌空劲弩矢下如雨"活动追溯弓弩演进史,观众可组装诸葛连弩 [4] - "铜戈铁戟的兴与衰"活动通过组装戈、矛、戟等比例模型,展示长柄兵器与作战方式的演变关系 [4] - "熔铜化剑炼铁成兵"活动系统介绍冷兵器生产工艺的技术演进,从石器、青铜器到铁器的发展脉络 [5] 特效影院创新体验 - 特效影院推出MR沉浸式艺术体验"达·芬奇-时空之轮",观众可自由行走在沉浸式互动空间中,通过手势识别与力反馈系统操控达·芬奇手稿中的经典发明 [7] - 同步推出VR动感飞椅体验《月球工厂》、《小行星带上的人们》以及VR沉浸体验空间《恐龙·时空迷局》 [7] - 《寻找外星人》球幕互动漫游打破传统线性叙事模式,观众可自主选择探索路线,形成四种不同的宇宙漫游体验 [7] - 球幕影院献映《宇宙大爆炸》,巨幕影院推出《大自然隐秘的王国》,4D影院安排《蜜蜂的世界》等亲子动画短片 [7] 人工智能互动应用 - 智能体"胖科"全新升级,支持拍照识别展品获取图文讲解、生成个性化合影海报,AI游记功能将参观路线、勋章收集和海报制作融合 [7] - 智能体矩阵可切换全国15家科技馆,实现走到哪问到哪的便捷体验 [7] - 全新上线的AI导览机提供全馆地图、专业音频解说服务,并可转化为趣味冒险,通过破解展品知识谜题获得独特体验 [7] - 10月1日至7日特别推出AI智能眼镜体验活动,观众可戴上眼镜"拿起"核心舱、"步入"应县木塔,与"复活"的恐龙互动 [8] 海洋展厅升级 - 历时3年升级改造的海洋展厅以"人海和鸣:从畏惧到共生"为主题,分为"源·敬畏"、"近·认知"、"融·感悟"、"梦·归途"四大展区 [10] - 海洋展厅通过25件展品展现人类与海洋关系的演变历程,展示珍贵的深海生物标本、矿石样品、海洋科考装备实物 [10] - 展厅融入海洋神话、海洋歌曲等文化元素,并结合VR等先进技术,打造立体化、多维度的沉浸式海洋探索空间 [10]
中国科技馆推出国庆假期特别活动,MR沉浸式艺术体验首次亮相
新京报· 2025-09-30 15:58
活动主题与板块 - 国庆假期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 包括"科学嘉年华""科学N次方""筑梦星球—科学教育+""礼赞科学家"四大板块 [1] - "科学嘉年华"位于主展厅二层恐龙广场 每日上演液氮实验 气球叠罗汉等互动科学秀 [1] - "科学N次方"体验活动分布在多个展厅 包括"威力无穷""冻感变变变""科学调色盘"等经典科学表演 [1] 特色体验项目 - 华夏科技学堂推出四大古代科技体验活动 如"戎车既安 如轾如轩"活动探秘先秦独辕马车结构 观众可亲手制作模型 [1] - "凌空劲弩 矢下如雨"活动带领观众组装诸葛连弩 了解古代远程兵器 活动设于主展厅一层须提前预约 [1] - MR沉浸式艺术体验"达·芬奇·时空之轮"首次面向公众开放 观众可自由行走在沉浸式互动空间 通过手势识别与力反馈系统操控达·芬奇手稿中的经典发明 [1][2] 影院与创新科技体验 - 特效影院推出多项创新体验项目 球幕影院献映《宇宙大爆炸》 巨幕影院推出《大自然隐秘的王国》 4D影院安排《蜜蜂的世界》等亲子动画短片 [2] - 10月1日至7日推出AI智能眼镜体验活动 观众可戴上眼镜"拿起"核心舱 "步入"应县木塔 与"复活"的恐龙互动 [2] - 中国科技馆于10月1日至8日正常开放 公众可通过中国科技馆微信公众号了解活动详情 [2]
苏州市科普月专题活动举行
苏州日报· 2025-09-24 08:42
活动概述 - 苏州市土地学会于9月23日组织全国科普月专题活动,主题为“珍惜土地资源,守护太湖生态——走进非遗与地质科普” [1] - 活动参与者包括市科协、土地学会及会员单位、市国土空间规划智库平台等代表 [1] - 活动路线涵盖舟山核雕村、消夏湾湿地生态安全缓冲区、吴中区地质博物馆 [1] 地质博物馆详情 - 吴中区西山地质博物馆是江苏首家国家级地质博物馆,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 [1] - 博物馆全方位展示太湖流域特有的构造、地层、古生物、岩溶等自然景观资源 [1] - 该馆是集展览、收藏、研究和教育于一体的科学旅游景点和科普教育基地 [1] 活动内容与目标 - 活动中学习了苏州本土地质演化、矿产资源、古生物化石等知识,了解了西山的自然、人文、地理风貌 [1] - 活动旨在让参与者深入了解苏州的自然、人文和地理风貌,深刻体会珍惜土地资源、守护太湖生态的重要性 [1]
让海洋成为更好的课堂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8 15:58
核心观点 - 浙江省通过发布全国首个《校园海洋科普建设指南》,将海洋科普教育从碎片化转向标准化,建立了全链条、多层次的标准化体系 [3][5] - 创新构建“政府主导+科研支撑+高校协同+企业参与+社会联动”的五维协同机制,形成多方参与的海洋科普网络 [7][8] - 通过“主馆—飞地—微站”三级空间矩阵和流动科普模式,破解资源失衡难题,年均服务学生20000余人次 [9][11][13] - 探索“政府引导+院所支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市场化反哺路径,通过知识产权转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已获得12个桌游外观专利等成果 [12][13] 标准化建设 - 国内首个专门针对校园海洋科普建设的省级地方标准,涵盖科普场所建设、读本开发、课程设计及活动开展等8大模块 [5] - 明确校园海洋科普的五大原则:科学性、教育性、安全性、互动性、创新性 [5] - 标准体系已在浙江海洋科普“飞地”场馆推广应用,形成“标准引领、示范带动、全面推广”的实施路径 [6] 协同机制 - 五维协同机制整合校内外资源,推进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 [8] - 与浙江海洋大学等高校合作举办浙江省海洋知识创新竞赛,5000余人次参与 [8] - 政府层面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教育、自然资源等部门定期会商,统筹资源支持海洋科学教育 [8] 资源覆盖模式 - “主馆—飞地—微站”三级空间矩阵中,主馆为海洋灾害主题专业科研馆,打造辐射全国的科技创新平台 [10] - 飞地场馆占地3000平方米,以“我们身边的海洋”为主题,通过视觉化手段呈现海洋科技发展 [11] - 35辆海域监测车改造为流动科普站,集展示、互动、体验于一体,实现资源下沉 [11] 市场化运作 -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产品,已获得12个桌游外观专利、1个实用新型专利、4个软件著作权和4个作品著作权 [13] - 授权企业生产科普产品,收益反哺科普事业,形成可持续的科普产业链 [13] - 研发2套精品校本课程,涵盖22个课时,已在全省20余个学校推广 [13] 教育成果 - 开发青少年海洋科学实验教学包,包括海水成分分析、海洋生物观察、海洋微塑料检测等系列实验 [14] - 结合AI技术简化复杂科研技术,提升科普活动的专业深度和互动体验 [14] - 在科普进校园活动中,学生分组讨论解决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现场气氛活跃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