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建设技术

搜索文档
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现代化大桥,为何通车89天即被炸毁?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6 17:31
历史背景与意义 - 钱塘江大桥是中国第一座完全由国人自主设计、施工的现代化大桥,于1937年9月26日通车,粉碎了西方人“非洋人不能造铁桥”的妄言[3][14] - 大桥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疏散了100多万人口并抢运了大量物资,其经济价值远超建桥实际耗费的540万银元[42] - 大桥不仅是交通设施,更承载了民族在抗战年代的悲壮记忆,被杭州老百姓亲切地称为“一桥”[3][49] 设计与建造挑战 - 设计师茅以升采用下层铁路、上层公路的双层设计,为中国首次使用,此设计既节省经费、增进稳固度与美观度,也具有战略意义,能在空袭时对下层铁路面起到掩护作用[15] - 建造面临钱塘江“潮高、多变、凶猛、惊险”的自然挑战,江底流沙层深达40余米,打桩极为困难,最初一昼夜仅能打一根桩[11][12][25] - 通过创新“射水法”解决了打桩难题,将打桩效率提升至平均每昼夜20根,并采用“上下并进、一气呵成”的施工方案以缩短工期[25][27][28] 资金筹措与波折 - 大桥建设最初预算为510万银元,后实际耗费540万银元,资金通过浙江省内五家银行借款200万银元,以及铁道部与浙江省政府按“部七省三”比例分担其余部分筹措而成[14][16][18] - 筹款过程出现波折,在铁道部与中英银公司签订借款合同前两天,因抵押品问题几乎导致借款失败,后经紧急修改合同才得以解决[19][20] - 原定工期两年半,因国际形势紧张被压缩至一年半,但最终实际施工时长仍为两年半[24][30][36] 战火中的命运 - 大桥在设计之初,便在靠近南岸的第二个桥墩内预留了放置炸药的长方形空洞,以备战时炸毁[2][38] - 1937年12月23日,为阻止日军利用,设计师茅以升亲自指挥炸毁大桥,此时距其通车仅89天[2][37][42] - 炸桥前一天的11月17日,大桥公路面开放,当天即有10多万民众通过大桥南渡避难,通车典礼在战火中进行[39][41] 战后修复与影响 - 战后于1946年开始修复,历时7年,至1953年9月实现全面通车,茅以升“不复原桥不丈夫”的誓言得以实现[2][45][47] - 钱塘江大桥被誉为中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培养了如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重大工程的核心专家团队[48] - 大桥至今仍在使用,因其结构保持良好被网友称为“桥坚强”,现已安装健康监测系统进行保护[48]
国内跨径最大的跨峡谷分离式混合梁斜拉桥成功合龙
中国新闻网· 2025-08-24 22:55
项目概况 - 渑淅高速淅川至豫鄂省界段项目全线贯通 全长24.838公里 设计时速100公里 采用双向四车道标准建设[1] - 项目北起河南淅川 向南跨越丹江 顺接湖北十淅高速公路[1] - 预计2025年通车 河南淅川到湖北丹江口的通行时间将压缩1小时以上[2] 关键工程 - 丹江小三峡特大桥为项目关键控制性工程 由中交二航局承建[1] - 大桥全长919米 主跨536米 是目前河南省最大跨径斜拉桥[1] - 主梁为分离式钢箱梁 由35节钢箱梁吊装而成 单节最大起吊重量约312吨 总钢材用量接近万吨[1] 技术难点 - 合龙段吊装时合龙口富余宽度仅有2厘米[1] - 施工现场位于峡谷内 存在风力、桥面晃动等多种复杂影响因素[1] - 建设团队将斜拉索施工精度控制在千分位级 实现相邻段高差、主梁轴线偏位、高程误差均为毫米级的高精度合龙[1] 社会效益 - 大大缓解沿线丹江口水库库区三百万居民的出行困难[2] - 开辟陕西、河南、湖北三省之间产业发展、人流物流新通道[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