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大桥

搜索文档
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现代化大桥,为何通车89天即被炸毁?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6 17:31
历史背景与意义 - 钱塘江大桥是中国第一座完全由国人自主设计、施工的现代化大桥,于1937年9月26日通车,粉碎了西方人“非洋人不能造铁桥”的妄言[3][14] - 大桥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疏散了100多万人口并抢运了大量物资,其经济价值远超建桥实际耗费的540万银元[42] - 大桥不仅是交通设施,更承载了民族在抗战年代的悲壮记忆,被杭州老百姓亲切地称为“一桥”[3][49] 设计与建造挑战 - 设计师茅以升采用下层铁路、上层公路的双层设计,为中国首次使用,此设计既节省经费、增进稳固度与美观度,也具有战略意义,能在空袭时对下层铁路面起到掩护作用[15] - 建造面临钱塘江“潮高、多变、凶猛、惊险”的自然挑战,江底流沙层深达40余米,打桩极为困难,最初一昼夜仅能打一根桩[11][12][25] - 通过创新“射水法”解决了打桩难题,将打桩效率提升至平均每昼夜20根,并采用“上下并进、一气呵成”的施工方案以缩短工期[25][27][28] 资金筹措与波折 - 大桥建设最初预算为510万银元,后实际耗费540万银元,资金通过浙江省内五家银行借款200万银元,以及铁道部与浙江省政府按“部七省三”比例分担其余部分筹措而成[14][16][18] - 筹款过程出现波折,在铁道部与中英银公司签订借款合同前两天,因抵押品问题几乎导致借款失败,后经紧急修改合同才得以解决[19][20] - 原定工期两年半,因国际形势紧张被压缩至一年半,但最终实际施工时长仍为两年半[24][30][36] 战火中的命运 - 大桥在设计之初,便在靠近南岸的第二个桥墩内预留了放置炸药的长方形空洞,以备战时炸毁[2][38] - 1937年12月23日,为阻止日军利用,设计师茅以升亲自指挥炸毁大桥,此时距其通车仅89天[2][37][42] - 炸桥前一天的11月17日,大桥公路面开放,当天即有10多万民众通过大桥南渡避难,通车典礼在战火中进行[39][41] 战后修复与影响 - 战后于1946年开始修复,历时7年,至1953年9月实现全面通车,茅以升“不复原桥不丈夫”的誓言得以实现[2][45][47] - 钱塘江大桥被誉为中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培养了如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重大工程的核心专家团队[48] - 大桥至今仍在使用,因其结构保持良好被网友称为“桥坚强”,现已安装健康监测系统进行保护[48]
民族危亡之际,“科技脊梁”巍然屹立
新华网· 2025-09-02 14:33
科技与工业发展 - 吴运铎带领军工人研制出各式炮弹地雷 使新四军从"夺敌械"迈入"自造械"的时代 [2] - 冶金专家陆达在太行山上创新工艺 打开了根据地大批量生产炮弹的路子 [2] - 无线电专家罗沛霖造出八路军自己的通信电台 使用猪油代替润滑油、烧酒代替酒精、杜梨木当绝缘材料 [2] 基础设施建设 - 茅以升用两年半时间建成钱塘江大桥 转移100多万军民 抢运出的物资价值远超造桥成本 [3] - 钱塘江大桥于1953年恢复通车 服役至今 [3] - 抗战期间建成多座矿厂、油井和盐田 为山河存续和抗战胜利积蓄力量 [3] 医疗救护体系 - 林可胜建立中国当时最具规模的战地救护体系 培训超1.5万名医护人员 派遣100多个救护队分赴各战区 [5] -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共进行外科手术20余万台 敷药900万人次 预防接种463万人次 [5] - 汤飞凡研制出成本低廉、疗效显著的国产青霉素 为医学研究和国民健康打下基础 [6][7] 科研与教育传承 - 竺可桢率领浙江大学师生西迁 在遵义、湄潭七年办学期间诞生大量重要科研成果 [8][9] - 苏步青在微分几何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谈家桢发现遗传学上著名的"镶嵌显性现象" [9] - 童第周在四川李庄完成震动国际胚胎学界的发现 使用旧显微镜在煤油灯下坚持实验 [10] 科学理论创新 - 地质学家黄汲清提出陆相生油论 为日后我国石油勘探提供理论基础 [11] - 科普作家高士其用科学小品传播防疫知识 激发民众抗战意识 [11] - 农学家沈骊英培育杂交麦种 使当地贫苦农民在战乱时期粮食增产 [2]
新华鲜报|民族危亡之际,“科技脊梁”巍然屹立
新华社· 2025-08-31 23:45
科技工作者在抗战中的贡献 - 吴运铎带领军工人研制出各式炮弹地雷 使新四军从夺敌械迈入自造械时代 在3次重伤后仍坚持工作 [3] - 陆达在太行山上创新工艺 打开根据地大批量生产炮弹路子 [3] - 罗沛霖用猪油代替润滑油 烧酒代替酒精 杜梨木当绝缘材料 造出八路军自己的通信电台 [3] - 沈骊英培育杂交麦种 使当地贫苦农民在战乱时代粮食增产 [3] 重大基础设施与资源保障 - 茅以升克服80多个重大难题 用两年半时间建成钱塘江大桥 转移100多万军民 抢运物资价值远超造桥成本 [4] - 为阻止日军进攻 茅以升炸毁仅建成89天的大桥 战后于1953年恢复通车并服役至今 [4] - 战火中建造科技长城 包括矿厂开工 油井运转 盐田丰产等 为山河存续和抗战胜利积蓄力量 [4] 医疗救护与药品研发 - 林可胜建立中国当时最具规模战地救护体系 培训超15000名医护人员 派遣100多个救护队分赴各战区 [6] -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共进行外科手术20余万台 敷药900万人次 预防接种463万人次 [7] - 汤飞凡在简陋条件下研制国产青霉素 成本低廉且疗效显著 为医学研究和国民健康打下基础 [9][10] 科研教育与知识传承 - 竺可桢率领浙江大学西迁 历时两年多穿越六省 最终在遵义湄潭办学七年 诞生大量重要科研成果 [11][12] - 苏步青在微分几何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谈家桢发现遗传学上著名的镶嵌显性现象 [12] - 童第周在四川李庄坚持实验 完成震动国际胚胎学界的发现 [13] - 黄汲清提出陆相生油论 为日后中国石油勘探提供理论基础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