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独立
搜索文档
党史展览馆观展:《为了共同的事业——从西班牙战场到中国抗日战场》
人民网· 2025-11-14 23:41
展览核心信息 - 专题展览《为了共同的事业——从西班牙战场到中国抗日战场》于8月至12月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出 [2][4][6][8][11][14][16][19] - 展览以西班牙人民反对德、意法西斯侵略为切入点,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共同的事业”为主线 [2][4][6][8][11][14][16][19] - 展览首次在同一空间内展示西班牙和中国两个战场情形,反映世界人民共抗法西斯的伟大精神 [2][4][6][8][11][14][16][19] 展览结构与内容 - 展览分为“国际纵队与西班牙人民并肩奋战”、“国际纵队中的中国支队”、“从‘西战场’到‘东战场’奔赴中国抗日前线”、“永远铭记”4个部分 [2][4][6][8][11][14][16][19] - 展览展出260余幅图片、150多件文物实物及历史影像等 [2][4][6][8][11][14][16][19] - 专题展上展出了罗伯特·卡帕的摄影作品 [16] 展览现场情况 - 11月14日有观展者观看“国际纵队医生奔赴中国战场”——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在前线为八路军伤员做手术的照片 [2] - 11月14日有工作人员在专题展上为观众讲解 [4] - 11月14日有观展者在专题展参观、拍摄 [6][11][14][19]
女儿忆台籍抗日女战士:她说一辈子,只是做了中国人该做的事
中国新闻网· 2025-10-19 20:42
责编:秦炜轩、张霓 0:00 1924年,杨美华生于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高雄。1941年,杨美华赴日攻读牙科医学,在东京接触 到马克思主义与大陆抗日刊物,彻底看清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本质。1945年2月,年仅21岁的杨美华独身 前往大陆投身抗战。在她看来,战时两岸同胞浴血奋战、保家卫国,是为民族独立。如今推动国家统 一,正是对这份精神的传承。 记者 让宝奎 李百加 北京报道 近日,台籍抗日女战士杨美华的女儿郭凡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谈及母亲在大陆参加抗战的 经历时,郭凡说母亲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日本侵略中国,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做抗战 这件事情。 ...
“中国士兵”何以感人心魄(人民论坛)
人民日报· 2025-09-03 07:56
历史背景与故事溯源 - 抗战故事源自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及《胡愈之译文集》 叙述体形式为左翼文化界转述后口耳相传 [1] - 故事核心为16岁中国士兵对话外国记者 表达"中国一定会胜利"信念及"战死沙场"的必死决心 内核历经传播未变 [1] 精神象征与历史意义 - 士兵形象代表抗战时期亿万人民视死如归的精神缩影 体现以必死之心求必胜的勇毅哲学 [2] - 斯诺认为这反映中国"全新哲学" 日本军国主义最大幻觉是低估此类中国人的诞生 [2] 胜利根源与领导作用 - 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武装抗日旗帜 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成为全民族抗战中流砥柱 [3] - 党的领导下动员组织团结的中国人民激发民族道统 焕发改天换地伟力 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 [3] 历史传承与现代启示 - 从钱学森 邓稼先到黄大年 黄文秀等历代"中国士兵"胸怀家国大义 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奠定今日中国屹立基础 [4] - 九三阅兵演练空中梯队象征盛世如先烈所愿 告慰先烈需将其牺牲事业发扬光大 期盼愿景变为现实 [4]
全球瞭望丨肯尼亚媒体: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新华社· 2025-08-11 07:28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视角 - 国际社会应重新审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以更平衡和广阔的视角评价中国的抵抗和贡献 [1] - 西方中心主义叙事掩盖了中国和全球南方国家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 [1]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全球反法西斯斗争的中心阵线和东方主战场 [1] 全球南方国家的历史遭遇与觉醒 - 肯尼亚等全球南方国家与中国有相似历史,经历外国侵略和民族解放斗争 [1] - 二战爆发部分原因是西方列强争夺对全球南方资源和市场的控制权 [1] - 战争期间全球南方国家的人力和资源被掠夺,但激发了民族认同和政治自主意识 [1] 战后国际秩序与民族独立浪潮 - 二战胜利后,民族独立浪潮席卷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2] - 西方殖民秩序崩溃,联合国为中心的战后国际秩序成为和平与稳定的基石 [2] 历史修正主义的危害 - 需摒弃历史修正主义,还原中国等全球南方国家在战争中的真实作用 [2] - 歪曲叙事淡化侵略者责任,掩盖中国人民的苦难和反抗的道义正当性 [2]
正义之声 和平之声 人民之声(走进抗战专题博物馆(纪念馆)·特别策划)
人民日报· 2025-07-06 06:02
铭记历史 - 观众通过参观抗战纪念馆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做出的巨大牺牲 [6][7][8] - 展馆中的文物、照片和实物让历史事件更加鲜活,激发观众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 [6][7][8] - 观众留言中多次提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强调铭记历史的重要性 [8][10][15] 教育传承 - 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包括中小学生、大学生和退休人员,都通过参观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6][7][8][10] - 家长带孩子参观纪念馆,通过历史教育培养下一代的民族责任感 [8][11][12] - 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融入抗战历史,引导学生铭记历史、自强不息 [8][10] 民族精神 - 观众普遍表达了对革命先烈英勇无畏精神的敬佩和传承决心 [6][7][8][10] - 留言中强调"千千万万的我们倒下去了,千千万万的我们又站起来",体现民族坚韧精神 [6][7] - 新时代青少年立志报效祖国,部分观众表达参军或从事公共服务事业的愿望 [8][10][11] 和平愿景 - 观众认为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汲取教训、维护和平 [11][12][15][16] - 国际参观者(如加拿大学生、澳大利亚教授)也表达了对历史悲剧的反思和对和平的珍视 [12][13][14] - 留言中多次提到"以史为鉴",呼吁共同守护和平、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15][16][17] 展馆影响 - 抗战纪念馆通过文物、照片和实物展示,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 [6][7][8][16] - 观众普遍反映参观后深受教育,对民族历史和国家发展有了更深理解 [6][7][8][11] - 展馆设计(如出口的光明象征)强化了"铭记历史、面向未来"的主题 [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