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搜索文档
《国土重光——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 第5集 破晓曙光
央视网· 2025-11-06 13:14
历史事件时间节点 - 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2] - 中国战区于1945年9月9日在南京举行受降签字仪式 [2] 抗日战争历史地位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 - 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且持续时间最长 [2] - 战争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 [2] -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2] 台湾光复 - 全民族抗战胜利后台湾踏上归家路途 [2] - 台湾像离家许久的孩子迫不及待扑向母亲怀抱 [2] - 本内容为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系列第5集破晓曙光 [2]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抗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开幕
新华社· 2025-11-02 18:42
会议概况 - 会议名称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抗战”国际学术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主办,在北京开幕 [1] - 近百位来自两岸暨港澳以及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参会 [1] - 会议设置20场分组会议和1场圆桌论坛,旨在以全球视野审视中国抗战和台湾光复的历史 [1] - 研讨会将持续至3日,期间将围绕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战时国际合作等议题进行研讨 [2] 会议主旨与目标 - 会议目标是在更广阔的研究视野和深入的学术对话中重新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世界意义与当代价值 [1] - 北京大学表示将助力两岸同胞牢记共同抗战历史,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汇聚力量 [1] - 北京大学将持续支持相关研究,加强史料整理与数字化建设,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合作 [1] 与会专家观点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指出中国抗战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影响深远 [1] - 台湾学者表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 [2] - 台湾学者认为二战中国战场在国际学界中长期被漠视与低估,将中国抗战史置于全球视野下研究是好的走向 [2] - 台湾学者强调台湾光复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成果,使台湾光复在抗战胜利后成为事实 [2] - 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就相关议题作主旨发言 [2]
读懂烽火侨批 读懂华侨赤子丹心(侨界关注)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31 07:22
展览核心内容 - 展览主题为“烽火侨批——从战火中的侨批看华侨赤子心、家国情”,旨在通过侨批再现海外华侨支援抗战的历史 [2][5] - 展览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十展厅举办,共展出111件/套珍贵侨批,其中不少为首次公开 [4][5] - 展览分为“山河破碎 觉醒之声”“血色家书 苦难见证”“国民职责 毁家纾难”“抗战到底 必胜信念”4个篇章,串联起14年抗战全景 [5] 侨批的历史价值与特点 - 侨批是海外华侨寄往家乡的汇款凭证与家书的合称,作为私人文书类史料,内容直抒胸臆,可信度高,情感丰沛,细节鲜活 [7] - 侨批真实记录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抗战胜利的完整历程,为还原抗战史、认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提供了重要依据 [7][9] - 侨批中保存了大量揭露侵略者罪行的原始证据,为驳斥歪曲历史的言论提供了坚实支撑 [7][8] 华侨的抗战支援行动 - 海外华侨通过侨批进行捐款,例如古巴华侨谭裔熙等人募捐港银165元汇回家乡以应储粮之需 [4] - 旅美爱国侨领司徒美堂等人联合纽约地区54个侨团成立“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累计筹集约1400万美元支援祖国 [6] - 华侨积极投身航空救国,如美国华侨关崇初之子进入航空学校学习,黄国铨升为空军射击中尉并随飞虎队作战 [9] 展览特色与展品细节 - 展品来源多元,包括博物馆选藏和民间收藏,并辅以历史照片、侨刊侨报及主题画作 [10] - 展厅设有互动装置,如“听侨批”装置可聆听朗诵,互动盖章区印有《抗敌歌》歌词和抗日英雄周老太太肖像 [10] - 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并于11月8日后陆续在广州、江门等地巡展 [11] 侨批的文化传承 - “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于201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11] - 研究者与文化遗产活化实践者正通过创新叙事推动侨批文化融入当代生活 [11]
“新军刀”——波兰博物馆中的日军罪证
环球时报· 2025-10-21 07:04
展览核心叙事 - 波兰二战博物馆通过展出日本“新军刀”将亚洲战场纳入以欧洲战场为核心的二战整体叙事中 [1][2] - 展览强调中国抗战不仅是民族解放战争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1] - 博物馆试图向欧洲观众说明在1939年纳粹德国入侵波兰前中国自1937年起已在为抵抗侵略付出沉重代价 [2] 展品历史意义 - 展出的日本“新军刀”为1935年后批量生产的制式佩刀在侵华战争中成为屠戮无辜的凶器 [1] - 该军刀在1937年南京大屠杀中被广泛使用遇难人数据不同史料显示在30万至40万间 [1] - 军刀被用于砍杀致死或斩首平民和战俘并与集体处决活埋焚烧等极端残酷杀戮方式共同发生 [1] 展览教育目的 - 通过直观呈现“新军刀”等物证让观众感受战争真实与残酷理解战争对人类文明的普遍摧残 [2][3] - 展览揭示南京惨剧与波兰悲剧间的联系说明反对战争捍卫和平是所有国家的共同责任 [2] - 博物馆希望人们铭记历史认识到无数普通民众的痛苦和牺牲不容遗忘 [3]
塞舌尔侨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研讨会举行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10-11 09:41
研讨会概况 - 塞舌尔侨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研讨会于10月9日在塞首都维多利亚举行 [1] - 塞华人联合会 塞中商务贸易促进会 文旅协会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等侨团和中方机构代表约30人参加 [1] - 会后与会嘉宾集体参观了抗战胜利主题图片展 [5] 中方代表发言要点 - 中国驻塞舌尔大使林楠介绍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 [2] - 强调台湾回归中国是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历史和法理事实不容置疑 [2] - 勉励在塞侨胞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2] 与会侨胞反响 - 塞侨胞高度评价中国抗战的世界影响 表示要从伟大胜利中汲取前进力量 [5] - 侨胞表示继续与祖(籍)国同心同行 为促进中塞友好和祖国统一作出更大贡献 [5]
“为深化两国友谊与合作贡献力量”(跨越时空的精神回响)
人民日报· 2025-10-09 06:11
纪念大会概况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于9月3日在北京隆重举行 [2] - 来自俄罗斯、美国、英国等14个国家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代表应邀出席 [2] 国际代表参与 - 乌兹别克斯坦退伍军人与残疾人联合会主席顾问努里金·马马托夫作为苏联援华抗战老兵卡尔什拜·马哈托夫的外甥出席大会 [2] - 卡尔什拜·马哈托夫于1945年5月加入苏联后贝加尔方面军,赴中国东北对日军作战 [2] 历史意义与双边关系 - 此次邀请连接起乌中两国共同的历史,体现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各国人民并肩作战的珍贵情谊 [2] - 马马托夫表示将继续为深化乌中两国友谊与合作贡献力量 [3] 活动观感与现代化展示 - 马马托夫对阅兵仪式中整齐划一的徒步方队和装备方队印象深刻,崇敬之感油然而生 [2] - 活动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以及捍卫和平的真诚意愿 [2]
《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图片展在莫斯科举行
新华社· 2025-09-27 13:44
展览概况 - 展览名称为《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图片展,于9月26日在莫斯科开幕 [1] - 展览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俄罗斯胜利博物馆联合举办 [1] - 展览通过约100张历史照片和20张文物照片呈现 [1] 展览内容 - 展览全面展示中国人民14年浴血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伟大历程 [1] - 突出展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1] - 展现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作出的历史贡献 [1] - 集中展示中俄两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并肩作战、相互支援的历史 [1] 活动意义与评价 - 此次展览是“中俄文化年”的一项成果 [1] - 展览向俄罗斯各界人士展出珍贵历史资料,意义重大 [1] - 展览是中国人民14年英勇抗战的鲜活见证,诠释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2] - 开幕式结束后,胜利博物馆组织放映了以南京大屠杀为历史背景的中国电影《南京照相馆》 [2] 与会人员与发言 -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公使衔参赞赵薇出席开幕式并发言,指出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1] - 俄罗斯外交部无任所大使亚历山大·科兹洛夫表示,战争中结下的友谊奠定了今天俄中两国关系的基础 [1]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罗存康致辞,讲述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抗战故事及中俄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 - 俄罗斯胜利博物馆副馆长安娜·卡内申娜称展览是全人类永垂不朽的共同记忆 [2] - 俄罗斯多所高校学生参加了展览开幕式 [2]
寻找照片中的TA·抗战胜利80周年丨这些人这些事,不能忘,不敢忘!
新华社· 2025-09-19 19:47
抗日战争历史背景 - 日本于1931年9月18日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军民浴血抗战14年,至1945年日本正式投降 [1][3] - 2025年9月3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 [54][56]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事迹 - 夏淑琴在南京大屠杀中失去父母和两个姐姐,成为惨案幸存者 [5] - 她作为首位赴日控诉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幸存者,起诉日本右翼分子名誉侵权并取得全面胜诉 [7] - 幸存后她成为历史见证者、真相捍卫者与和平守护者 [9][11] 上海集中营幸存者经历 - 1943年日军占领上海公共租界,6000余名在华侨民被关进分布上海各处的9个集中营 [13][14] - 白丽诗在龙华集中营度过800多个日夜,经历食物匮乏、疾病肆虐与日军暴行 [16] - 战争结束后她赴美求学,1984年返回上海定居成为大学教师,常为学生讲述历史 [16][19][20] 东京审判中国法官贡献 - 梅汝璈是参加东京审判的11名法官中唯一的中国人,在法官席位之争、起草判决书等关键时刻维护民族尊严 [22][24] - 他坚持对日本战犯实行死刑处罚,新中国成立后投身外交事业与法制建设 [24][26] 华侨机工支援抗战 - 为保障滇缅公路物资运输,先后有3200余名华侨青年应召回国支援抗战 [28][29] - 在这条"抗战生命线"上,超过三分之一的南侨机工因空袭轰炸和险峻路况献出生命 [31][33] 八路军战士抗战经历 - 王生14岁加入八路军,在1945年淮阴战役中与战友迎着"暴雨般"的子弹强行登城 [34][36][38] - 刘寿山12岁加入抗日儿童团,16岁正式参军,在平度大泽山抗日根据地参与"地雷战"等斗争 [40][42][44] - 杨杰一曾任八路军回民支队军事教官等职,该支队被誉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46][48][50]
习言道|以史为鉴,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中国新闻网· 2025-09-19 13:55
历史事件定性 - 九一八事变被定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2] - 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2] - 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浴血奋战持续14年[2]
金秋里,听历史的声息拂过耳畔
新华社· 2025-09-17 21:32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个人故事、文物迁移和国际援助等具体事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强调铭记历史、传承伟大抗战精神与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1][2][3][4] 历史记忆的传承 -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任颖作为历史记忆传承人,收集整理幸存者故事并编写读本《血火记忆》,其9岁儿子于恬祥也在学校讲述家族历史,体现记忆的代际传递 [2] - 杨靖宇将军后代马继民每年在各地宣讲200多场,通过收集鲜为人知的故事,让英雄形象更为真实可感,并带领孙子瞻仰烈士陵园,传承家族责任与民族气节 [3][4] - 菲华青年企业家商会荣誉会长李天荣在博物馆瞻仰长辈抗战遗物,其家族多位成员以捐赠战机、参与抵制日货、投身游击战和担任“南侨机工”等方式支援祖国,展现了海外华侨的奉献与担当 [4] 文物保护的壮举 - 故宫博物院在抗战期间完成了世界文物史上规模最大的文物迁徙,1.3万余箱文物历时十余年辗转大半个中国,实现了“人在文物在”的承诺 [6][8] - 文物南迁路线根据战事变化动态调整,定制专用木箱并总结出“稳准隔紧”的包装秘诀,如瓷盘用棉花和稻草防震,书画包油纸防潮,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奇迹 [8] - 1945年华北区侵华日军投降受降典礼在故宫太和殿前举行,次年召开南迁文物交接大会,这段历史被视为弘扬爱国主义、增强民族自信的生动教材 [8][9] 国际友人的支援 - 法国医生贝熙叶在抗战期间曾骑自行车穿越日军关卡,为抗日根据地秘密运送药品和无线电电池,其事迹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 [15] - 美国飞虎队老兵后代和学生代表团访华,体验中国高铁、无人驾驶等科技发展,美国学生马克斯·拉西利亚申请10年有效签证,计划再次到访中国 [20] - 德国约翰·拉贝之孙托马斯加入“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队伍,其儿子能讲流利中文,继续讲述拉贝与中国故事;苏联空军志愿队库里申科少校的墓园由重庆母子接力守护,其侄女希望年轻人铭记先烈 [18][19] 抗战精神的现代表达 - 各地纪念馆运用创新技术展现历史,如“云直播”、“VR全景”、互动游戏和短视频,使红色记忆更鲜活,例如平型关大捷遗址的军事文化园用游戏模拟以弱胜强的战斗 [9][10]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主题展览面积从6700平方米扩展至1.22万平方米,汇集3237件海内外文物,开馆以来已接待观众逾80万人次,通过渐进式空间体验引导观众深入历史 [12] - 电影《南京照相馆》在北美约250家影院上映,引发国际观众对历史与和平的思考,编剧张珂希望借此让世界看见中国人民的抗争 [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