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无胚性状分子机制
搜索文档
【新华社】中国科学家揭示水稻“无胚”之谜
新华社· 2025-08-04 09:03
据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卜庆云介绍,水稻中存在一些胚与胚乳比例失调的 突变体,其中的无胚水稻在提升精米产量和储藏品质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其形成的原因过去一直未 被揭示。 研究人员克隆并解析了水稻无胚性状的关键调控基因OsBZR4.系统阐明了其作用机制。研究首次发 现OsBZR4基因在不同栽培品种中突变均可产生60%至100%的无胚种子。通过调控OsBZR4基因,可以 培育出具有温度敏感型的无胚水稻种质,既能提高稻谷的精米产量,又能提高稻谷的耐储性。 这项研究填补了水稻无胚性状分子机制研究领域的空白,为水稻育种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基因资源, 有望提高水稻的精米产量和耐储藏性,为保障粮食安全和提升稻米品质提供了新途径。国际学术期刊 《自然·通讯》日前在线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有胚、无胚水稻的糙米(图片上半部分)和精米(图片下半部分)。(受访者供图) 一项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联合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的科研团队开展的研究,日前 发现了水稻"无胚"的调控基因。这项研究将对培育品质更高、更耐贮存的大米起到重要作用。 水稻的胚是其生命起点,而胚乳则是储存淀粉和蛋白质的主要"仓库",为胚胎萌发提供 ...
中国科学家揭示水稻“无胚”之谜
新华社· 2025-08-02 12:07
水稻基因研究突破 - 科研团队发现调控水稻"无胚"性状的关键基因OsBZR4 [1] - 该基因在不同栽培品种中突变可产生60%至100%无胚种子 [1] - 通过调控OsBZR4基因可培育温度敏感型无胚水稻种质 [1] 技术应用价值 - 无胚水稻可提升精米产量和储藏品质 [1] - 研究填补了水稻无胚性状分子机制研究领域空白 [3] - 为水稻育种提供重要基因资源 [3] 产业影响 - 研究成果有望提高水稻精米产量和耐储藏性 [3] - 为保障粮食安全和提升稻米品质提供新途径 [3] - 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通讯》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