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沙漠锁边林项目
icon
搜索文档
为沙海锁边 在腾格里种下希望
新华网· 2025-05-30 14:27
项目概况 - 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机构于2014-2023年实施"百万森林计划-沙漠锁边林行动",在内蒙古阿拉善和甘肃民勤种植耐旱灌木形成"绿色长城" [1] - 截至2023年底累计种植超1000万株树木,面积达16.3万亩(约15219个标准足球场),修复荒漠化土地1.1亿平方米 [1] - 平均每分钟种植2棵树苗,每秒修复3.9平方米沙化土地 [2] 技术方法 - 采用花棒(阿拉善)和梭梭(民勤)作为核心树种,前者根系深度达地上部分6倍,后者根系可延伸10米并寄生经济作物肉苁蓉 [4] - 种植工艺包括麦秸秆固沙、50厘米深坑栽种及后期管护,成活率监测结合样地调查、无人机航测和模型评估 [6] - 8-10年生成熟梭梭林可降低背风面68.74%沙尘量(原31.26%残留) [8] 生态效益 - 年固沙量67.41万吨(阿拉善19.59万吨+民勤47.82万吨),相当于节省1.3亿元/年沙尘清理成本 [9][10] - 碳储存总量66.26万吨(花棒林40.47万吨+梭梭林25.79万吨),年碳交易价值约259万元 [11][13] - 植被覆盖度显著提升,阿拉善花棒保存率83.3%,民勤梭梭保存率86%-94%,吸引40种植物回归包括7种省级保护物种 [15][17][21] 经济效益 - 生态旅游年创收超800万元,阿拉善基地2024年接待1600人次(价值300万元),民勤四方墩基地接待2万人次(价值500万元) [23] - 带动农牧民年增收200万元以上,通过参与种植、管护及肉苁蓉嫁接等衍生经济 [24] - 企业如丰田纺织累计种植15万株耐旱植物,形成"科研+社区+企业"协作模式 [25][28] 社会影响 - 形成多主体参与机制,包含企业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及当地农牧民持续性管护 [25][26][27] - 生态旅游促进"农家乐"等新业态,同时提升公众环保意识 [23][24] - 项目验证了"生态修复-经济发展-社区参与"三位一体模式的可行性 [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