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梭梭
icon
搜索文档
内蒙古21亿株苗木保障“三北”工程种苗供应
内蒙古"三北"工程种苗供应保障 - 全区育苗基地面积达40万亩,苗木产量突破21亿株,数量充足、质量优良,能满足自治区及周边省区需求 [1] - 2025年防沙治沙目标为2000万亩以上,依托国有林场资源建设40处保障性苗圃,重点培育柠条、梭梭等乡土沙生灌木 [1] - 推行"订单生产、定向培育"模式,发挥保障性苗圃补缺、托底、稳价作用 [1] 种苗品种选育与布局 - 已审认定林木良种203个,基本实现主要造林树种良种全覆盖 [1] - 东部重点繁育油松、樟子松等珍贵树种,中西部重点繁育柠条、沙棘等生态经济树种 [2] - 形成社会育苗为主体、保障性苗圃为补充的育苗格局 [2] 质量监管与市场稳定 - 启动"绿剑2025"行动,完成291个苗批和61个种批抽检,合格率超98% [2] - 建立种苗价格监测预警机制,采用"周调度+周研判+周预警"方式保障市场稳定 [2] - 通过三级联动实现"三北"工程用种用苗质量监管全覆盖 [2]
新疆巩固防沙治沙成果 新增治理面积479万亩
中国经济网· 2025-06-27 16:57
新疆防沙治沙工程进展 - 新疆计划2024年增加锁边绿色防护带宽度110米至7500米 新增治理面积479万亩 [1] - 于田县采用"政府主导 全民参与"模式 将33万亩绿洲确权到户 配套基础设施与苗木补助 引导农户种植柽柳 梭梭等沙生植物 [1] - 发展肉苁蓉 玫瑰花等沙产业 带动3.6万群众参与治沙 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1] 治沙模式创新 - 于田县万花园"合龙"区探索"乔灌结合 乔药结合 灌药结合 林药间作"多元种植模式 增强防风固沙能力同时提升经济价值 [2] - 兵地联动安排11亿元专项资金 推行"先干后补 干好再补"激励模式 [2] - 推广"分布式光伏+苦咸水灌溉"技术 试点林草碳汇开发390万亩 [2] 工程成效数据 - 新疆已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2834.08万亩 建成3046公里绿色阻沙防护带 [1] - 实现防沙治沙和治水兴水"双提升" 荒漠面积和沙地面积"双缩减" [1] -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成效显著 形成"绿围脖"生态屏障 [1]
从飞播造林、草方格固沙到光伏矩阵锁沙、产业治沙阿拉善盟积极探索荒漠化治理多元模式
内蒙古日报· 2025-06-23 11:20
荒漠化治理成效 - 阿拉善左旗累计完成荒漠化治理面积超1200万亩,其中腾格里沙漠东南缘重点治理区种植梭梭、花棒等耐旱植物330余万亩 [1] - 治理工程改善了周边1.2万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并阻断了沙丘侵城的趋势,保障了黄河和贺兰山的安全 [1] - 2025年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二期)覆盖阿拉善左旗10个苏木镇,建设任务208.1万亩 [1] - 阿拉善盟累计防沙治沙近1亿亩,探索出飞播造林、草方格固沙、光伏矩阵锁沙、产业治沙等多元模式 [1] "三北"工程进展 - 阿拉善盟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构筑起两条总长460公里、宽3至20公里的"锁边"立体防护林草带 [2] - 2024年完成治沙551.65万亩,有效遏制了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握手" [2] - 2024年计划完成"三北"六期工程治理任务470万亩,目前已完成305万亩,占年度任务的65% [2] - 通过"劳务雇佣+设备租赁"等以工代赈形式,引导农牧民参与项目建设 [2] 光伏治沙模式 - 阿拉善盟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采用"光伏发电+防沙治沙"模式 [3] - 内蒙古华电腾格里清洁能源外送基地光伏200万千瓦工程并网发电,年均发电量17.15亿度,可满足60.37万户家庭一年用电需求 [3][4] - 采用"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的综合模式,板下补植花棒、梭梭等沙生植物,沙丘移动基本被遏制 [4] - 阿拉善盟正在建设18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配套治理26.4万亩沙地 [4] 生态改善数据 - 截至2024年,阿拉善盟累计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9603.45万亩 [4] - 全盟森林覆盖率由建盟初的2.96%增加到8.42%,草原植被覆盖度由不足15%提升至23.18% [4]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锦绣北疆绿更浓——“三北”工程攻坚战在行动
新华社· 2025-06-16 21:36
三北工程攻坚战战略部署 -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 突出治理重点 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 [1] - 三大标志性战役包括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科尔沁沙地与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 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1] - 2021-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设关键期 2024年已完成治理面积超380万公顷 [10] 黄河"几字弯"系统治理 - 磴口县构建"一地一网三区"防沙治沙体系 包括自然保护地 农田防护林网 封沙育草区 防风阻沙区和光伏治沙区 [2] - 磴口县林草覆盖度从20世纪50年代的0.04%提升至39.1% 年沙尘日数由23天降至8天 [3] - 采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模式 利用黄河凌汛存水增加造林灌溉水源 [3][4] 科尔沁沙地科学治沙 - 彰武县实施樟子松嫁接红松试验项目 成活率超90% 可缩短红松生长周期 [6] - 创新"四大工程":以树挡沙 以草固沙 以水含沙 以光锁沙 森林覆盖率从2.9%提升至30%以上 [7] - 光伏治沙项目使1700亩沙地实现发电与农业双收益 光伏板为作物提供遮阴减少水分蒸发 [7] 塔克拉玛干沙漠产业发展 - 建成3046公里环沙漠生态屏障 285公里"绿色缺口"完成合龙 [8] - 41.2万亩沙地划分给8277户农户 发展肉苁蓉和玫瑰种植 带动就业1万余人 [8][9] - 于田县肉苁蓉年产量达4万吨 占全国85% 形成40余家相关合作社 [9]
愚公治沙!一家三代20多年在沙漠种出万亩林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15 23:28
治沙成就 - 王天昌家庭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完成1万多亩治沙造林目标 [1] - 种植150余万株梭梭苗成活 500余万花棒种子萌发 十多万株柠条扎根 [7] - 形成长达12公里的锁边林带 凉州区沙化土地治理面积达196万亩 [7] 治沙历程 - 1999年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开始治沙 全家搬进沙漠地窝子居住 [1][2] - 经过多年探索 确定梭梭 花棒等灌木和榆树 沙枣树等乔木适合沙漠种植 成活率达70% [2] - 2010年设定1万亩治沙目标 2023年已完成并计划将目标翻倍 [5][6] 治沙方法 - 采用草方格固沙技术 开沟 铺草 埋压后种植沙生植物幼苗 [3] - 利用春耕空档期全家总动员 三代人齐上场进行压沙造林 [3] - 目前已有80多名志愿者协助完成近百亩压沙任务 [6] 环境改善 - 治理区风沙线退缩 沙尘暴天数从年均37天降至9天 [7] - 治理区内鸟类从12种增至89种 [7] - 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沙漠化面积"双缩减"的国家 [7]
为沙海锁边 在腾格里种下希望
新华网· 2025-05-30 14:27
项目概况 - 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机构于2014-2023年实施"百万森林计划-沙漠锁边林行动",在内蒙古阿拉善和甘肃民勤种植耐旱灌木形成"绿色长城" [1] - 截至2023年底累计种植超1000万株树木,面积达16.3万亩(约15219个标准足球场),修复荒漠化土地1.1亿平方米 [1] - 平均每分钟种植2棵树苗,每秒修复3.9平方米沙化土地 [2] 技术方法 - 采用花棒(阿拉善)和梭梭(民勤)作为核心树种,前者根系深度达地上部分6倍,后者根系可延伸10米并寄生经济作物肉苁蓉 [4] - 种植工艺包括麦秸秆固沙、50厘米深坑栽种及后期管护,成活率监测结合样地调查、无人机航测和模型评估 [6] - 8-10年生成熟梭梭林可降低背风面68.74%沙尘量(原31.26%残留) [8] 生态效益 - 年固沙量67.41万吨(阿拉善19.59万吨+民勤47.82万吨),相当于节省1.3亿元/年沙尘清理成本 [9][10] - 碳储存总量66.26万吨(花棒林40.47万吨+梭梭林25.79万吨),年碳交易价值约259万元 [11][13] - 植被覆盖度显著提升,阿拉善花棒保存率83.3%,民勤梭梭保存率86%-94%,吸引40种植物回归包括7种省级保护物种 [15][17][21] 经济效益 - 生态旅游年创收超800万元,阿拉善基地2024年接待1600人次(价值300万元),民勤四方墩基地接待2万人次(价值500万元) [23] - 带动农牧民年增收200万元以上,通过参与种植、管护及肉苁蓉嫁接等衍生经济 [24] - 企业如丰田纺织累计种植15万株耐旱植物,形成"科研+社区+企业"协作模式 [25][28] 社会影响 - 形成多主体参与机制,包含企业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及当地农牧民持续性管护 [25][26][27] - 生态旅游促进"农家乐"等新业态,同时提升公众环保意识 [23][24] - 项目验证了"生态修复-经济发展-社区参与"三位一体模式的可行性 [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