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花棒
icon
搜索文档
宁夏平罗县毛乌素沙地生态修复成效显著
中国新闻网· 2025-08-21 08:23
平罗县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投资1.88亿元实施 6个重点项目,计划完成沙化土地治理5.03万亩、湿地修复4.8万亩,进一步提升区域防风固沙、水土保 持、固碳增汇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全力筑牢西北生态安全屏障。(完) 中新网宁夏平罗8月20日电 (记者于晶)20日,记者走进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的宁夏平罗县红崖子乡河东 沙地生态治理项目区,看到流动沙丘已被连绵的柠条丛覆盖,这种根系深达5米的灌木,不仅有效控制 了沙患,更通过根际沉积作用持续提升土壤固碳能力,成为平罗县系统推进生态修复、筑牢西北生态安 全屏障的生动缩影。 据平罗县林业草原发展服务中心介绍,当地坚持"乡土树种当先锋"的科学治沙策略,优选柠条、花棒、 梭梭等耐旱植物作为治沙主力,并引进沙拐枣、沙冬青、罗布麻等树种平衡群落结构。目前已完成沙化 土地综合治理7.63万亩,储备各类苗木20余万株、种子8吨,为全域治理流动沙丘奠定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是提升治沙质效的关键。平罗县推广"草方格+沙结皮"技术实现流动沙地快速稳定,应用灌木 水钻植苗法将成活率提高至80%以上,刷状网绳沙障使用寿命延长至5年。同时,积极探索 ...
从飞播造林、草方格固沙到光伏矩阵锁沙、产业治沙阿拉善盟积极探索荒漠化治理多元模式
内蒙古日报· 2025-06-23 11:20
荒漠化治理成效 - 阿拉善左旗累计完成荒漠化治理面积超1200万亩,其中腾格里沙漠东南缘重点治理区种植梭梭、花棒等耐旱植物330余万亩 [1] - 治理工程改善了周边1.2万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并阻断了沙丘侵城的趋势,保障了黄河和贺兰山的安全 [1] - 2025年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二期)覆盖阿拉善左旗10个苏木镇,建设任务208.1万亩 [1] - 阿拉善盟累计防沙治沙近1亿亩,探索出飞播造林、草方格固沙、光伏矩阵锁沙、产业治沙等多元模式 [1] "三北"工程进展 - 阿拉善盟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构筑起两条总长460公里、宽3至20公里的"锁边"立体防护林草带 [2] - 2024年完成治沙551.65万亩,有效遏制了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握手" [2] - 2024年计划完成"三北"六期工程治理任务470万亩,目前已完成305万亩,占年度任务的65% [2] - 通过"劳务雇佣+设备租赁"等以工代赈形式,引导农牧民参与项目建设 [2] 光伏治沙模式 - 阿拉善盟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采用"光伏发电+防沙治沙"模式 [3] - 内蒙古华电腾格里清洁能源外送基地光伏200万千瓦工程并网发电,年均发电量17.15亿度,可满足60.37万户家庭一年用电需求 [3][4] - 采用"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的综合模式,板下补植花棒、梭梭等沙生植物,沙丘移动基本被遏制 [4] - 阿拉善盟正在建设18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配套治理26.4万亩沙地 [4] 生态改善数据 - 截至2024年,阿拉善盟累计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9603.45万亩 [4] - 全盟森林覆盖率由建盟初的2.96%增加到8.42%,草原植被覆盖度由不足15%提升至23.18% [4]
愚公治沙!一家三代20多年在沙漠种出万亩林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15 23:28
治沙成就 - 王天昌家庭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完成1万多亩治沙造林目标 [1] - 种植150余万株梭梭苗成活 500余万花棒种子萌发 十多万株柠条扎根 [7] - 形成长达12公里的锁边林带 凉州区沙化土地治理面积达196万亩 [7] 治沙历程 - 1999年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开始治沙 全家搬进沙漠地窝子居住 [1][2] - 经过多年探索 确定梭梭 花棒等灌木和榆树 沙枣树等乔木适合沙漠种植 成活率达70% [2] - 2010年设定1万亩治沙目标 2023年已完成并计划将目标翻倍 [5][6] 治沙方法 - 采用草方格固沙技术 开沟 铺草 埋压后种植沙生植物幼苗 [3] - 利用春耕空档期全家总动员 三代人齐上场进行压沙造林 [3] - 目前已有80多名志愿者协助完成近百亩压沙任务 [6] 环境改善 - 治理区风沙线退缩 沙尘暴天数从年均37天降至9天 [7] - 治理区内鸟类从12种增至89种 [7] - 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沙漠化面积"双缩减"的国家 [7]
为沙海锁边 在腾格里种下希望
新华网· 2025-05-30 14:27
项目概况 - 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机构于2014-2023年实施"百万森林计划-沙漠锁边林行动",在内蒙古阿拉善和甘肃民勤种植耐旱灌木形成"绿色长城" [1] - 截至2023年底累计种植超1000万株树木,面积达16.3万亩(约15219个标准足球场),修复荒漠化土地1.1亿平方米 [1] - 平均每分钟种植2棵树苗,每秒修复3.9平方米沙化土地 [2] 技术方法 - 采用花棒(阿拉善)和梭梭(民勤)作为核心树种,前者根系深度达地上部分6倍,后者根系可延伸10米并寄生经济作物肉苁蓉 [4] - 种植工艺包括麦秸秆固沙、50厘米深坑栽种及后期管护,成活率监测结合样地调查、无人机航测和模型评估 [6] - 8-10年生成熟梭梭林可降低背风面68.74%沙尘量(原31.26%残留) [8] 生态效益 - 年固沙量67.41万吨(阿拉善19.59万吨+民勤47.82万吨),相当于节省1.3亿元/年沙尘清理成本 [9][10] - 碳储存总量66.26万吨(花棒林40.47万吨+梭梭林25.79万吨),年碳交易价值约259万元 [11][13] - 植被覆盖度显著提升,阿拉善花棒保存率83.3%,民勤梭梭保存率86%-94%,吸引40种植物回归包括7种省级保护物种 [15][17][21] 经济效益 - 生态旅游年创收超800万元,阿拉善基地2024年接待1600人次(价值300万元),民勤四方墩基地接待2万人次(价值500万元) [23] - 带动农牧民年增收200万元以上,通过参与种植、管护及肉苁蓉嫁接等衍生经济 [24] - 企业如丰田纺织累计种植15万株耐旱植物,形成"科研+社区+企业"协作模式 [25][28] 社会影响 - 形成多主体参与机制,包含企业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及当地农牧民持续性管护 [25][26][27] - 生态旅游促进"农家乐"等新业态,同时提升公众环保意识 [23][24] - 项目验证了"生态修复-经济发展-社区参与"三位一体模式的可行性 [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