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棒

搜索文档
从飞播造林、草方格固沙到光伏矩阵锁沙、产业治沙阿拉善盟积极探索荒漠化治理多元模式
内蒙古日报· 2025-06-23 11:20
荒漠化治理成效 - 阿拉善左旗累计完成荒漠化治理面积超1200万亩,其中腾格里沙漠东南缘重点治理区种植梭梭、花棒等耐旱植物330余万亩 [1] - 治理工程改善了周边1.2万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并阻断了沙丘侵城的趋势,保障了黄河和贺兰山的安全 [1] - 2025年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二期)覆盖阿拉善左旗10个苏木镇,建设任务208.1万亩 [1] - 阿拉善盟累计防沙治沙近1亿亩,探索出飞播造林、草方格固沙、光伏矩阵锁沙、产业治沙等多元模式 [1] "三北"工程进展 - 阿拉善盟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构筑起两条总长460公里、宽3至20公里的"锁边"立体防护林草带 [2] - 2024年完成治沙551.65万亩,有效遏制了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握手" [2] - 2024年计划完成"三北"六期工程治理任务470万亩,目前已完成305万亩,占年度任务的65% [2] - 通过"劳务雇佣+设备租赁"等以工代赈形式,引导农牧民参与项目建设 [2] 光伏治沙模式 - 阿拉善盟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采用"光伏发电+防沙治沙"模式 [3] - 内蒙古华电腾格里清洁能源外送基地光伏200万千瓦工程并网发电,年均发电量17.15亿度,可满足60.37万户家庭一年用电需求 [3][4] - 采用"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的综合模式,板下补植花棒、梭梭等沙生植物,沙丘移动基本被遏制 [4] - 阿拉善盟正在建设18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配套治理26.4万亩沙地 [4] 生态改善数据 - 截至2024年,阿拉善盟累计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9603.45万亩 [4] - 全盟森林覆盖率由建盟初的2.96%增加到8.42%,草原植被覆盖度由不足15%提升至23.18% [4]
愚公治沙!一家三代20多年在沙漠种出万亩林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15 23:28
准备前往的压沙造林区域,离王银吉沙漠边的家有5公里左右,有了大马力的车之后,运输稻草和 树苗方便了很多,但灌溉这样的活,还得人工来做。 这次来补水,全家人都很高兴,刚种的梭梭苗成活率不错。 站在沙丘上,耳边听到的只有呼呼的风声、远处大喇叭的音乐声,以及王银吉和妻子时不时地几句 攀谈,说着,梭梭发芽了,苗子成活了。 20多年前,因为红水村是凉州区主要的风沙口之一,当地人饱受风沙侵袭,庄稼地年年被沙埋,流 动沙丘离村子也越来越近。1999年,恰逢国家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王银吉和父亲王天昌决定抓住 这个机会,向沙漠发起挑战。 这处借助地形搭建的半地下临时住所,当地人称"地窝子",就是这个逼仄昏暗的住所,王银吉一家 和父母,在这里度过了最开始筚路蓝缕的几年。 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腾格里沙漠南缘,有这样一个家庭,他们与沙漠开展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顽 强较量,完成了1万多亩治沙造林目标。 当时在1999年,面对风沙对农田和家园的步步紧逼,王天昌老人和儿子王银吉毅然踏上治沙之路, 全家搬进沙漠中的地窝子,全心投入治沙。然而,2005年,这个家庭遭受了沉重的一击,王银吉14岁的 小儿子不幸因病离世,临终前孩子一句"爹爹, ...
为沙海锁边 在腾格里种下希望
新华网· 2025-05-30 14:27
项目概况 - 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机构于2014-2023年实施"百万森林计划-沙漠锁边林行动",在内蒙古阿拉善和甘肃民勤种植耐旱灌木形成"绿色长城" [1] - 截至2023年底累计种植超1000万株树木,面积达16.3万亩(约15219个标准足球场),修复荒漠化土地1.1亿平方米 [1] - 平均每分钟种植2棵树苗,每秒修复3.9平方米沙化土地 [2] 技术方法 - 采用花棒(阿拉善)和梭梭(民勤)作为核心树种,前者根系深度达地上部分6倍,后者根系可延伸10米并寄生经济作物肉苁蓉 [4] - 种植工艺包括麦秸秆固沙、50厘米深坑栽种及后期管护,成活率监测结合样地调查、无人机航测和模型评估 [6] - 8-10年生成熟梭梭林可降低背风面68.74%沙尘量(原31.26%残留) [8] 生态效益 - 年固沙量67.41万吨(阿拉善19.59万吨+民勤47.82万吨),相当于节省1.3亿元/年沙尘清理成本 [9][10] - 碳储存总量66.26万吨(花棒林40.47万吨+梭梭林25.79万吨),年碳交易价值约259万元 [11][13] - 植被覆盖度显著提升,阿拉善花棒保存率83.3%,民勤梭梭保存率86%-94%,吸引40种植物回归包括7种省级保护物种 [15][17][21] 经济效益 - 生态旅游年创收超800万元,阿拉善基地2024年接待1600人次(价值300万元),民勤四方墩基地接待2万人次(价值500万元) [23] - 带动农牧民年增收200万元以上,通过参与种植、管护及肉苁蓉嫁接等衍生经济 [24] - 企业如丰田纺织累计种植15万株耐旱植物,形成"科研+社区+企业"协作模式 [25][28] 社会影响 - 形成多主体参与机制,包含企业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及当地农牧民持续性管护 [25][26][27] - 生态旅游促进"农家乐"等新业态,同时提升公众环保意识 [23][24] - 项目验证了"生态修复-经济发展-社区参与"三位一体模式的可行性 [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