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崛起
搜索文档
河南话魔性爆红,河南人自己都没想通
虎嗅· 2025-10-20 08:59
"活了这么多年,第一次听到有人说河南话好听。" 最近上网冲浪,几乎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发现不少河南人居然因为河南话的出圈而震惊了。 近些年,东北话、四川话、粤语、闽南语轮番在网上爆火,但没有哪个河南人敢奢望"自家土话"能有这 般待遇。在各种"最近觉得河南话一口一个'中'好可爱""有没有人能教我说一句河南话"的帖子下,评论 区往往是清一色的难以置信:"恁到底想干啥?" 不开玩笑,这届网友是认真的。他们总结出一套教程:只要记住一串神秘数字"12431",五秒即可学会 河南话——普通话读第一声的字,在河南话里读第二声;普通话读第二声的字,在河南话里读第四声; 以此类推。而且,这群半吊子的"初学者"还编出了十分抽象也并不地道的句子——"俺不中嘞"。河南老 乡哭笑不得,只得感慨一句:"世道真的好了,我们河南话居然也有人喜欢了。" 短短数年间,神州大地的风刮得河南人恍如隔世。熟悉的河南方言、文化、小店,突然就从常年被黑 的"C位"缓步走下,摇身一变成了一股被追逐、模仿、歌颂的潮流乃至成为由古老走向新潮的象征本 身。这到底是一场短暂的网络行为艺术,还是河南真正迎来了属于它的"文艺复兴"? 一、"地域黑"的最大受害者,不想再背 ...
“中”:从河南文化崛起看中华文化复兴
虎嗅· 2025-10-02 09:23
河南历史文化背景 - 河南地区历史上多灾多难,黄河、淮河水患频发,旱灾与战争不断,导致人口外流谋生,被路遥称为“中国的吉卜赛人”[3] - 作家李凖的《黄河东流去》以1938年花园口决堤为背景,描绘了七户农民的命运,展现了黄淮人民的悲伤、倔强与生命力[3] - 近两百年来,伴随传统文明向现代化的转型及经济重心南迁,黄河与河南被贴上落后、土气等标签,甚至影响在外河南人的籍贯认同[3] - 黄河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贯穿性象征,代表了民族文化博大、深沉、质朴、绵延不绝的底色[4] 河南文化崛起现象 - 河南卫视2021年春晚节目《唐宫夜宴》运用5G+AR技术,以14名唐朝少女的宫廷演出故事串联江山、大唐、文物与艺术,开启“中原文艺复兴”[8] - 节目通过少女们说悄悄话、掉队慌乱、检查妆容等生活化细节,一改依赖高大上、流量明星的套路化习气,实现接地气叙事[8][9] - 河南卫视随后推出《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等系列节目,如龙门金刚舞、水下“绝美飞天”等,结合传统文化、现代科技与大众叙事[9] -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打破文旅地产形式主义,胖东来以朴素商业精神觉醒,洛阳、开封文旅破圈,县域美学经济探索不断[10] - 河南抓住短剧产业风口,发挥文化底蕴和交通优势,将郑州打造为“中国短剧第一城”,被业内称为“竖店”[10] 河南网红特色与风格 - 河南网红“成团”时间较晚,特色不突出但具有厚积薄发、欲说还休的文化属性[13] - 网红“李福贵”作为乡村货郎,镜头质朴真实,无滤镜无商业团队,记录乡村生活与老人状况,乡音如“妮”“恁”“中”传递温暖故事[13] - 网红“大圆哥”在短剧化叙事和日常搞笑中融入社会思考与情绪,被称为“哲学网红”[14] - 网红“张宇斐”聚焦河南中小城市边缘青年群体,沉浸式展现其真实生活与精神世界[14] - 河南网红视频内容普遍较长但有情节有思考,生活化、真实、质朴、不炫技,乡音易懂如“老家故人”,娱乐外更具文化属性[14][15] - 其风格区别于东北网红的夸张幽默和南方网红的奇特口音,以温和叙述实现真实认知与文化传播[12][14] 文化传播的理论框架 - 人类文明可分为“人的能够”(以经济科技为代表)、“人的必须”(以政治法律为代表)和“人的应当”(以文化为代表)[16][20] - 文化作为“人的应当”,通过接地气、生活化、温和、真情实感的方式实现潜移默化的教化与影响,而非单纯说教[21] - 中华文明的核心可浓缩为“中”字,代表中庸平和、诚意正心、不偏不倚、天下大同的理念[22] - 近现代中国史因物质匮乏侧重追求“能够”与“必须”,压抑了关于“应当”的文化优势,直至经济政治硬实力提升后,文化复兴价值凸显[22] - 河南的苦难史与文化复兴脉络,与中华文明的近现代史及民族崛起新征程相一致[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