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宫夜宴》
搜索文档
一部电影,已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艺文观察)
人民日报· 2025-10-23 06:21
行业宏观表现 - 截至10月8日,全年电影总票房达437.89亿元,同比增长18.98%,已超过2024年全年总票房12.87亿元 [7] - 行业主要矛盾已从供给短缺转变为对高质量、精品化内容的需求,需精准匹配观众不断变化的需求 [7] - 电影产业正从传统票房经济向“电影+”多元消费生态进阶,成为推动消费的重要环节 [10] 内容创作趋势 - 电影价值由其传递的价值观决定,共同的记忆、情感、梦想与追求是吸引观众的关键 [8] - 创意创新是电影“破圈”的核心,例如《浪浪山小妖怪》以“小人物”视角为经典IP找到新叙事方式 [9] - 电影创意植根于社会实践,与科技进步和社会变迁同步,例如《唐宫夜宴》衍生为首部拥有“龙标”的虚拟现实电影并在海外展映 [9] 电影的社会与文化影响 - 电影不仅是娱乐产品,更担当文明的记录者和传承者,能引发广泛的社会共鸣与情感连接 [6] - 电影可作为新的流量入口,衍生出“跟着电影去旅游”等消费模式,例如《浪浪山小妖怪》授权衍生单品超800款 [10] - 电影作为“文化名片”、“文化底片”和“文化芯片”,生动展示国家民族形象并刻印民族精神密码 [10] 具体影片市场表现 - 优质国产新片和海外影片共同推动了票房增长,包括《哪吒之魔童闹海》《唐探1900》等 [7] - 《志愿军》三部曲在2023-2025年国庆节接续上映,培养了连续三年的观众群体 [8] - 《罗小黑战记2》通过全国1000家主题影城快闪店及线上商城售出超14万件周边衍生品,北京旗舰快闪店10天内客流量超15万人 [10]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行业需思考如何吸引习惯了碎片化信息的观众接受“长叙事”电影 [7] - 需在众多便捷低廉的娱乐方式和更具沉浸感的文化消费中确立电影的不可替代优势 [7] - 中国电影生机勃勃的关键在于“两个结合”,依托14亿多观众和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滋养 [10][11]
河南话魔性爆红,河南人自己都没想通
虎嗅· 2025-10-20 08:59
"活了这么多年,第一次听到有人说河南话好听。" 最近上网冲浪,几乎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发现不少河南人居然因为河南话的出圈而震惊了。 近些年,东北话、四川话、粤语、闽南语轮番在网上爆火,但没有哪个河南人敢奢望"自家土话"能有这 般待遇。在各种"最近觉得河南话一口一个'中'好可爱""有没有人能教我说一句河南话"的帖子下,评论 区往往是清一色的难以置信:"恁到底想干啥?" 不开玩笑,这届网友是认真的。他们总结出一套教程:只要记住一串神秘数字"12431",五秒即可学会 河南话——普通话读第一声的字,在河南话里读第二声;普通话读第二声的字,在河南话里读第四声; 以此类推。而且,这群半吊子的"初学者"还编出了十分抽象也并不地道的句子——"俺不中嘞"。河南老 乡哭笑不得,只得感慨一句:"世道真的好了,我们河南话居然也有人喜欢了。" 短短数年间,神州大地的风刮得河南人恍如隔世。熟悉的河南方言、文化、小店,突然就从常年被黑 的"C位"缓步走下,摇身一变成了一股被追逐、模仿、歌颂的潮流乃至成为由古老走向新潮的象征本 身。这到底是一场短暂的网络行为艺术,还是河南真正迎来了属于它的"文艺复兴"? 一、"地域黑"的最大受害者,不想再背 ...
从VR “逛盛唐”到太空“看蓝星”,创新表达打开中国电影出海新空间
搜狐财经· 2025-10-11 23:57
行业趋势 - 电影类型持续迭代创新,为中国故事开辟更广阔的出海路径 [1] - 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碰撞,产生更贴合观影人的文化视角和表达方式,成为国产电影在海外圈粉的重要原因 [1] 产品与技术亮点 - 中国首部虚拟现实电影《唐宫夜宴》在海外多个国家及地区展映,吸引众多海外观众 [1] - 运用VR设备,观众在虚拟导游带领下走进盛唐宫殿,唐代诗词、歌舞、建筑等文化元素变为可互动的鲜活场景 [1] - 《唐宫夜宴》通过XR技术与大空间交互设计,让观众从旁观者变为盛唐亲历者,带来新奇观影体验 [1] - 中国太空纪录电影《窗外是蓝星》以航天员视角呈现空间站驻留6个月的非凡旅程 [1] 市场拓展与反响 - 《窗外是蓝星》已翻译成十六种语言版本,并在英国、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墨西哥等国亮相 [1] - 该电影在海外受到全球纪录片买家与导演的高度关注 [1] - 在全球纪录片市场,太空题材始终备受瞩目 [1]
“中”:从河南文化崛起看中华文化复兴
虎嗅· 2025-10-02 09:23
河南历史文化背景 - 河南地区历史上多灾多难,黄河、淮河水患频发,旱灾与战争不断,导致人口外流谋生,被路遥称为“中国的吉卜赛人”[3] - 作家李凖的《黄河东流去》以1938年花园口决堤为背景,描绘了七户农民的命运,展现了黄淮人民的悲伤、倔强与生命力[3] - 近两百年来,伴随传统文明向现代化的转型及经济重心南迁,黄河与河南被贴上落后、土气等标签,甚至影响在外河南人的籍贯认同[3] - 黄河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贯穿性象征,代表了民族文化博大、深沉、质朴、绵延不绝的底色[4] 河南文化崛起现象 - 河南卫视2021年春晚节目《唐宫夜宴》运用5G+AR技术,以14名唐朝少女的宫廷演出故事串联江山、大唐、文物与艺术,开启“中原文艺复兴”[8] - 节目通过少女们说悄悄话、掉队慌乱、检查妆容等生活化细节,一改依赖高大上、流量明星的套路化习气,实现接地气叙事[8][9] - 河南卫视随后推出《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等系列节目,如龙门金刚舞、水下“绝美飞天”等,结合传统文化、现代科技与大众叙事[9] -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打破文旅地产形式主义,胖东来以朴素商业精神觉醒,洛阳、开封文旅破圈,县域美学经济探索不断[10] - 河南抓住短剧产业风口,发挥文化底蕴和交通优势,将郑州打造为“中国短剧第一城”,被业内称为“竖店”[10] 河南网红特色与风格 - 河南网红“成团”时间较晚,特色不突出但具有厚积薄发、欲说还休的文化属性[13] - 网红“李福贵”作为乡村货郎,镜头质朴真实,无滤镜无商业团队,记录乡村生活与老人状况,乡音如“妮”“恁”“中”传递温暖故事[13] - 网红“大圆哥”在短剧化叙事和日常搞笑中融入社会思考与情绪,被称为“哲学网红”[14] - 网红“张宇斐”聚焦河南中小城市边缘青年群体,沉浸式展现其真实生活与精神世界[14] - 河南网红视频内容普遍较长但有情节有思考,生活化、真实、质朴、不炫技,乡音易懂如“老家故人”,娱乐外更具文化属性[14][15] - 其风格区别于东北网红的夸张幽默和南方网红的奇特口音,以温和叙述实现真实认知与文化传播[12][14] 文化传播的理论框架 - 人类文明可分为“人的能够”(以经济科技为代表)、“人的必须”(以政治法律为代表)和“人的应当”(以文化为代表)[16][20] - 文化作为“人的应当”,通过接地气、生活化、温和、真情实感的方式实现潜移默化的教化与影响,而非单纯说教[21] - 中华文明的核心可浓缩为“中”字,代表中庸平和、诚意正心、不偏不倚、天下大同的理念[22] - 近现代中国史因物质匮乏侧重追求“能够”与“必须”,压抑了关于“应当”的文化优势,直至经济政治硬实力提升后,文化复兴价值凸显[22] - 河南的苦难史与文化复兴脉络,与中华文明的近现代史及民族崛起新征程相一致[23][24]
“演艺+”解锁河南消费新方式 一场好戏开始了
河南日报· 2025-08-12 07:39
演艺经济成为文旅消费新引擎 - 演艺经济正成为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驱动力 以演艺活动串联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1] - 2024年前5个月河南省规上服务业艺术表演场馆营业收入增长96.6% 较一季度加快23.2个百分点[1] - 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总收入796.29亿元 同比增长7.61% 大型演出跨城观演率连续两年超60%[16] 演艺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 - 演唱会市场持续升温 2024年郑州市举办47场大型演唱会 吸引97万人次观演 票房收入近10亿元[25] - 景区演艺项目表现亮眼 建业电影小镇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13] 郑州海昌海洋公园水下表演成为核心看点[5] - 剧场演艺精品化趋势明显 郑州大剧院2024年上半年引进演出178场创历史新高 新编历史剧《妇好》首演上座率达99%[19] 演艺消费产生显著拉动效应 - 单场演唱会带动多重消费 鹿晗演唱会期间郑州奥体中心单日客流量达4万余人次[7] - 演艺活动有效激活周边产业 巴奴火锅通过演唱会团餐业务实现近百万元营业额[24] - 演艺经济直接拉动郑州市综合消费60多亿元[25] 内容创新与技术融合成为核心竞争力 - 沉浸式演艺项目获得市场认可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运用声光电画技术呈现21个剧场近700分钟剧目[13][15] - 本土文化IP创新成效显著 《唐宫夜宴》《水月洛神》等剧目成为中原文化新IP[19] - 小剧场演艺形式受欢迎 喷空剧场豫式幽默喜剧《仓颉大圣》《千里江山图》获得省内外游客追捧[6][16] 基础设施与政策支持形成发展保障 - 交通网络优势明显 2小时覆盖省会 5小时跨经济圈 8小时通达全国的高铁网络[31] - 省政府出台专项政策 将演艺演出作为重点文旅产业链群培育 优化营业性演出审批流程[30] - 城市配套持续完善 郑东新区打造"如意龙湖·船说郑州"水上演艺新场景[29] 中原区建设中央文化区带动全产业链发展[27] 目标客群与消费特征分析 - 核心客群为18-34岁年轻人群 占比超70%[16] - 跨城观演成为新趋势 乐迷专程从成都打飞的赴郑州观看演唱会[10] - 情绪价值成为消费驱动力 悦己型消费增长显著[19]
VR大空间要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人民日报· 2025-07-04 05:46
VR大空间行业发展现状 - 2023年以来中国各地推出超过200个VR大空间项目,涵盖景区、商场、文博机构等场景 [1] - 项目多依托文旅和文娱IP,涉及历史题材,拓展了旅游和文娱体验的时空维度 [1] - 国家电影局将VR电影001、002号"龙标"颁发给《唐宫夜宴》《隐秘的秦陵》,显示影视行业对VR叙事的重视 [2] VR大空间技术特点与应用场景 - 用户无需借助鼠标键盘等设备,可自然行走于数字奇境,实现历史重现、自然探索、神话体验等 [2] - 典型案例包括《数字一大·初心之旅》还原中共一大现场、《南极起航》模拟南极科考、《风起洛阳》沉浸式城市守卫 [2] - 技术降低了交互门槛,实现"边走边看"的沉浸式体验,与文旅经济形成多层次结合 [3] 行业现存问题 - 部分项目存在同质化现象,照搬《消失的法老》等既有模式,固定路线+导游讲解的套路化设计普遍 [3] - 内容植入低幼科普元素,缺乏创新导致用户体验重复乏味 [3] VR大空间内容创新方向 - 需探索适配不同题材的叙事方法,如苏东坡题材VR引发观众自发吟诗的情感共鸣 [4] - 可开发"精神之旅""传奇之旅""真相之旅"等多元主题,对应人类经验的基本维度 [5] - 有潜力发展为融合文旅、电影、游戏、乐园的综合性新兴媒介 [5] 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 新技术与大众真实需求、文娱应用场景的紧密连接推动大规模落地 [3] - 借力快速发展的文旅经济,建立在真实社会需求基础上 [3]
联合国迎来河南“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专场文艺演出
河南日报· 2025-06-11 07:54
文化演出活动 - 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专场文艺演出,迎接首个联合国"文明对话国际日" [1] - 演出包含器乐合奏、武术、舞蹈及合唱等多元艺术形式,以"世界的对话"为核心,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表达 [1] - 新乡箜篌非遗传承人鲁璐与多国艺术家合奏《美美与共》,中国杂技演员搭档外国小提琴演奏家进行跨界表演 [1] - 塔沟武校和河南体育学院学员的功夫表演获得观众热烈掌声,华服秀《锦绣之约》展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1] 国际反响与评价 -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演员认为演出为多国文化交流提供新平台,呼应"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主题 [1] - 联合国副秘书长米格尔·安赫尔·莫拉蒂诺斯高度评价活动成功,称赞节目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 [1] - 东西方艺术交融展现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的图景 [1] 河南文化创新 - 河南文化近年通过《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作品实现"出圈",展现中原文化创新活力 [2] - 《唐宫夜宴》以灵动唐俑形象、《洛神水赋》以水下舞蹈形式呈现文明多元共生 [2]
电影,让世界看到更有想象力的中国(文化只眼)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06 09:30
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现状 - 中国电影《狂野时代》在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获得好评并实现"梦境与现实的诗意交织、视觉语言的革命性创新" [1] - 巴黎中国电影节开幕影片《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吸引众多外国观众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1] - 中国电影通过国际电影节获奖赢得良好国际声誉如《黄土地》《红高粱》《卧虎藏龙》等奠定早期口碑 [1] 中国电影市场发展 - 中国电影票房在不到10年时间实现从几亿人民币到百亿票房的跨越 [2] - 2012年中国成为全球仅次于北美的第二大电影市场2018年首次超越北美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 [2] - 近年来《白日焰火》《消失的她》《流浪地球》等影片在海外市场取得突破拓展历史神话科幻悬疑等类型 [2] 中国科幻电影特色 - 《狂野时代》定位"科幻诗电影"在科幻电影叙事范式上形成独特艺术表达 [3] - 《流浪地球》系列成功出海展现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快速提升 [3] - 中国科幻电影更倾向于展现集体智慧与拯救人类责任感为世界科幻电影开辟多元表达空间 [3] 传统文化IP创新表现 - 游戏《黑神话:悟空》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风靡世界带动传统文化IP关注度 [4] - 《唐宫夜宴》作为中国首部虚拟现实电影以沉浸式体验和东方美学让海外观众大开眼界 [4] -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通过对经典文学IP创新表达激发外国观众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 [4] 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 - 法国汉学家评价中国电影已成为最值得关注和最具吸引力的产业之一 [5] - 海外观众渴望了解更多中国故事对中国电影充满好奇与期待 [5] - 中国电影产业蓬勃发展为海外观众感知当代中国打开更多窗口 [5]
第十六届巴黎中国电影节开幕 中法电影人共襄文化盛举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5-28 11:11
电影节概况 - 第16届巴黎中国电影节由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法中文化协会联合主办,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法语频道等机构协办,并获得中国国家电影局支持 [1] - 近500位中法电影人及各界嘉宾出席开幕式,包括中国驻法国使馆公使、国家电影局副局长、电影节主席及推广大使、导演、制片人、演员等 [1] - 电影节将持续至6月14日,期间将举行电影展映和论坛活动 [3] 活动内容与特色 - 电影节以"文学改编"为主题,精选多部文学改编影片与喜剧佳作 [2] - 策划中国民乐配乐默片音乐会、数字虚拟现实电影展映、无锡城市专场及中法影视论坛等特色活动 [2] - 中法嘉宾体验了中国首部虚拟现实电影《唐宫夜宴》,该片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结合科技与空间叙事 [2] - 法国观众对《唐宫夜宴》的沉浸式体验表示高度赞赏 [2] 行业交流与合作 - 中国国家电影局副局长强调电影在促进中法人文交流中的独特作用,希望双方电影人加深合作 [1] - 电影节推广大使认为中国影片类型丰富、制作精良,为中法合作提供广阔舞台 [2] - 法国电影从业者对中国导演的创作风格和影像语言充满兴趣,期待通过影展深入了解中国文学改编电影 [3] - 电影节为中法电影同仁搭建交流互鉴的舞台,促进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的推广 [2][3] 参展影片与反响 -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作为本届电影节开幕影片上映 [5] - 演员汪飏表示荣幸能在电影节展映自己主演的《柳浪闻莺》,希望更多法国及欧洲观众通过中国电影了解中国文化 [2] - 法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接受度和兴趣度较高,电影节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窗口 [2][3]
虚拟现实电影:开启“沉浸式观影”新模式
科技日报· 2025-05-28 11:04
虚拟现实电影行业发展 - 中国电影产业正式迈入"虚拟现实+电影"融合发展的新赛道,河南广电凭借《唐宫夜宴》《隐秘的秦陵》获得中国虚拟现实电影领域首张及第二张"龙标"(编号虚字001和002号)[1] - 虚拟现实电影通过360度全景影像、交互式叙事和立体声效将观众"卷入"虚拟场景,实现从"看"到"入"的观影逻辑重塑[2] - 全国首家XR多厅未来影院在西安落地,配备震动座椅和环境温控装置,单日接待观众超500人次,推动传统影院向"文旅综合体"转型[3][5] 河南广电技术布局 - 公司自主研发E-EASTEN系统,通过高精度数字孪生技术将唐代洛阳城还原误差控制在1厘米以内[2] - 即将推出E-EASTEN系统2.0版本,具备"智能场景规划"和"动线组装"功能,可降低虚拟现实电影制作门槛[4] - 空间音频技术可动态调整声源方位,如《唐宫夜宴》中编钟声从头顶倾泻,《隐秘的秦陵》水流声由远及近[4] 内容制作与IP开发 - 《隐秘的秦陵》制作中为还原一棵古树纹理飞毁三架无人机,最终在宁夏找到符合秦代风骨的标本[4] - 公司计划推出《甲骨风云》《龙门金刚》等虚拟现实电影,并开发《洛神水赋》《流浪地球》《西游降魔》XR版本,打造"电影+游戏+社交"复合体验[6] - 《唐宫夜宴》VR版已登陆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成为中国首部"出海"虚拟现实电影,获中宣部"2024年国际传播优秀案例"[5] 产业链协同创新 - 阿里影业设立VR实验室探索AI编剧,通过分析用户数据生成动态剧本[6] - PICO开发沉浸终端系统支持"动线组装",确保观众自由探索时剧情无缝衔接[6] - 行业从技术实验走向规模化,虚拟现实电影标准化放映场景已初步建立[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