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教育
搜索文档
再见,流动儿童学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1 22:45
流动儿童学校的历史演变与现状 - 流动儿童学校在20世纪90年代初大量出现,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因“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政策限制而面临的“上学难”问题 [2] - 30多年来,流动儿童学校解决了大量随迁子女的上学问题,但截至2024年底,上海市仅剩33所,且其中22所已在2025年新学期停止一年级招生,预计两年内完成关停并转 [2] - 北京市目前仅保留不到20所流动儿童学校,其中办学时间最长的行知打工子弟学校已于2024年完成其历史任务 [2] - 广州市目前尚有100多所流动儿童学校,但生源已明显锐减 [4] 流动儿童学校消失的时代背景 - 流动儿童学校消失的两大背景是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和保障义务教育公益化 [4] - 2024年7月国务院行动计划强调,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300万-500万城市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超大城市优化积分落户政策 [4] - 截至2024年,城区常住人口超过300万、存在流动儿童入学门槛的城市已减少至25个 [4] - 2001年确立的“两为主”原则(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及2021年后各地将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在校生比例控制在5%以内的政策,加快了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进程 [4] 流动儿童学校的教育创新与遗产 - 大多数流动儿童学校存在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的问题,但仍有少数学校基于流动儿童群体特征进行了教育教学创新 [6] - 上海市金山区一所学校在“校园足球”计划前就探索校园足球,其足球队曾多次战胜重点公立学校 [6] - 上海市浦东新区一所学校因流动儿童动手能力强,普及了木工、钳工等劳技课,比公办学校劳动教育推广更早且课程更丰富 [6] - 北京一所专为农民工子女创办的中学成功转型取得办学许可证,其毕业生有升入清华大学、哈佛大学等名校的案例 [6] - 民办学校的灵活性使其与社会组织互动紧密,大量志愿者到校帮学助学,有学生通过学校兴趣小组的活动将兴趣转化为大学专业 [7] 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现状与挑战 - 在公办和享受政府补助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比例超过97% [9] - 各地入学政策持续优化,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的比例不断上升,但距“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的目标仍有差距 [9] - 东部某省会城市调研发现,流动儿童入园入学需先有居住证,而办理居住证需在当地居住半年以上,但现实中很多儿童居住不足半年即面临入学问题 [9] - 积分制入学是主要途径,许多务工人员需通过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或参与无偿献血等服务来提高积分 [9] 义务教育后的升学路径 - 在北京,非京籍初中毕业生可报考北京市职业高中、技校,或报考邻近河北省的普通高中,并可依据河北省政策在当地参加高考 [10] - 总体来看,中学升学政策尚未实现与义务教育阶段的有效衔接,优化异地升学支持体系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议题 [10] - 流动人口所需的教育、住房、社保等应被视为公民和劳动者应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而非特殊优待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