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觉醒
搜索文档
营销广告抖“小字许愿池”机灵终将被反噬
南方都市报· 2025-10-09 00:00
行业营销现象 - 手机新品“逆光之王”的大字标语与右下角小字“是产品设计目标”形成强烈反差,易使用户误解为已实现的性能巅峰 [1] - 行业普遍存在“大字‘吹牛’,小字找补”的陋习,各厂商几乎都采用过此类营销手法 [1] - 类似案例包括冰箱宣称“最省电”但小字注明“空箱状态测试”,汽车宣传“百米加速”但小字标注“去掉起步时间”,游戏机标榜“帧率之王”但需“低画质模式”实现 [1] 营销策略与合规性 - 厂商通过小字补充“目标”或“特定条件下”等限定词,以保留极限词的吸睛效果并规避广告法对“国家级”“最佳”等绝对化用语的禁止 [1] - 该做法属于合规外衣下的投机主义,利用法律未对字体大小、位置等呈现形式细化要求的漏洞 [1][3] - 此举目的是制造信息不对称的陷阱,利用消费者注意力集中于大字标语而忽略小字注释的认知偏差 [2] 行业影响与恶性循环 - 当一家厂商采用“小字许愿池”获得流量红利后,竞品被迫跟进,形成“谁不玩文字游戏谁吃亏”的囚徒困境 [2] - 科技创新的竞争沦为文案内卷,导致行业集体沉沦,最终使企业失去消费者信任并引发流量反噬 [2] - 批评之声引发共鸣,因为它戳中了大众对套路化营销和文字游戏的疲惫感 [2] 解决路径与未来展望 - 根治之道在于法律细化、行业自律与消费者觉醒三重奏 [2] - 监管部门可借鉴国外法令,明确“关键信息必须显著标示”,并对刻意隐藏免责条款的行为处以高额罚款,从形式合规转向实质正义 [3] - 消费者需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较真,通过社交媒体放大监督力量,借助消协、媒体等渠道倒逼行业改进 [3] - 此次大小字风波可能成为行业广告营销的转折点,推动厂商回归产品力与诚信之本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