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深层冗余
icon
搜索文档
AI若解决一切,我们为何而活?对话《未来之地》《超级智能》作者 Bostrom | AGI 技术 50 人
AI科技大本营· 2025-05-21 09:06
AGI技术发展现状 - 通用人工智能(AGI)正从科幻走向现实,DeepSeek等模型引发OpenAI、谷歌等顶级公司模型大战[1] - 2025年AI领域出现重大突破,如Manus通用Agent问世和Cursor编程工具流行[1] - 大语言模型如ChatGPT和DeepSeek虽普及,但距离真正AGI仍有差距[11] Nick Bostrom的学术贡献 - 2005年在牛津大学创办人类未来研究所,专注研究"存在性风险"[4] - 2014年出版《超级智能》,提出"智能爆炸"假说,成为AI风险研究里程碑[5] - 2024年出版《未来之地》,探讨技术成熟后的乌托邦社会[7][9] 人工智能发展路径 - AI发展既带来巨大风险也蕴含巨大机遇,需要平衡两方面考量[13] - "智能爆炸"可能导致AI能力在短期内呈指数级增长[59] - 当前AI系统表现出意外的人类化特征,为人机对齐提供新途径[56][57] 技术成熟社会构想 - "已解决的世界"指技术成熟状态,包含超级智能和纳米技术等先进科技[28] - 技术成熟将消除物质匮乏和疾病痛苦,但可能导致人类失去目标感[29] - "自我变革能力"使人类能直接修改自身精神状态,带来伦理挑战[32][35] 人机共存模式 - 理想状态是AI成为人类意志的延伸,类似父母关爱子女的关系[50] - 数字心智的道德地位将成为重要伦理议题,需扩展同理心概念[37][38] - 人类可能仅需宇宙资源的极小部分即可实现乌托邦[50] 未来社会形态 - 乌托邦居民可通过"人为目标"创造活动意义,如游戏设定规则[42][43] - 快乐、体验质感、理解和活动构成乌托邦生活基础要素[43] - 教育体系需从培养工人转向培养欣赏艺术和美的能力[53] 人工智能研究前沿 - AI对齐是关键技术挑战,需开发可扩展的监督方法[75] - 数字心智的福利研究是新兴领域,Anthropic已设立算法福利官[76] - 需考虑AI可能加入的"宇宙宿主"群体及其潜在规范[73][74] 现实与未来平衡 - 当前是充满目标的黄金时代,解决现实问题与规划未来同样重要[65] - 人类可能正处于文明转折点,当前决策影响深远[65][66] - 技术界忽视AI可能存在的宇宙级伦理关系研究[73]
张笑宇:物质极大丰富之后,我们该怎么办?
新浪财经· 2025-05-12 18:03
核心观点 - 尼克·博斯特罗姆的新书《未来之地》探讨了在技术问题已解决的世界中,理想社会如何实现以及其吸引力 [6][7] - 书中提出技术进步可能带来灾难,但更关注如何通过治理和文化进步避免毁灭,并推动乌托邦社会的实现 [7][8] - 讨论了物质极大丰富后社会进步动力的来源、闲暇与消费形式的矛盾、以及如何应对深层冗余和无聊等核心问题 [8][9][10][11][12][13][14] 作者背景 - 尼克·博斯特罗姆是哲学家、未来学家,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创始人,研究领域包括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3][4] - 其学术背景涵盖哲学、物理学、计算神经科学,博士论文主题为人类文明灭亡的概率推断 [1][3] - 早期受负熵主义影响,主张技术可推动人类永生,后创立超人类主义协会并聚焦技术发展的政治经济后果 [4] 书籍内容框架 - 主线为6天讲座,围绕4个主题:财富过剩后的进步动力、闲暇与消费的冲突、生活目的的意义、闲暇社会的无聊问题 [8] - 副线包括听众讨论(涉及体验机思想实验)和狐狸费奥多尔的寓言(暗示乌托邦与现实主义的对立) [16] - 采用哲学对话与寓言结合的形式,延续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伊索的传统 [8][16] 技术进步与社会矛盾 - 历史表明技术进步未必带来福祉改善,如农业革命强化暴力统治而非农民生活 [6] - 物质丰富后可能面临进步动力缺失的悖论:不平等社会推动创造力,平等社会易陷入停滞 [8][9] - 治理方式滞后于技术发展是核心矛盾,因人性与文化传统形成于稀缺社会而非富足社会 [8] 新消费形式与进步动力 - 提出三种刺激进步的新消费形式:生物增强/脑机接口等边际效益不减的消费品、大型公共项目、地位游戏竞争 [10] - 但受限于地球资源、生物极限及价值观约束,进步可能面临停滞风险 [11] - 需发展闲暇文化以应对技术替代劳动导致的浅层冗余,并通过"五环防御"机制解决深层冗余 [11][12][13] 无聊与乌托邦挑战 - 后稀缺时代最大挑战是无聊,需通过创造"有趣性"填充生活意义 [14] - 有趣性依赖感知尺度细化能力,如审美层次差异或感官能力扩展(如四色视者辨色能力) [15] - 技术手段(如神经药物)可消除无聊,但需保留其作为保护机制的价值以激发原创性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