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价值实现机制

搜索文档
让“地球之肾”永葆生机——各地加强湿地保护综述
新华网· 2025-07-24 18:38
湿地保护政策与法律体系 - 我国加入《湿地公约》后出台多项政策法律文件,成立国家履约委员会,加强对82处国际重要湿地和600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1] - 湿地保护法及各省湿地保护条例实施,构建起包括82处国际重要湿地、22个国际湿地城市、58处国家重要湿地和1205处省级湿地的分级管理体系 [2] - 国家林草局计划推进湿地保护修复体系、调查监测体系和保护监管体系建设,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等专项行动 [7] 湿地生态修复成果 - 红树林面积达45.45万亩,较本世纪初增加12.45万亩,成为全球少数实现面积净增长的国家 [2] - 海南通过退塘还林、恢复水体交换等措施修复红树林湿地,遏制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萎缩趋势 [2] - 辽宁盘锦开展"水鸟友好型"稻蟹共养,既保障农业生产又为迁徙鸟类提供觅食场所 [4] 科技赋能湿地管理 - 河北南大港湿地采用声纹监测系统和高清摄像头,通过AI自动识别鸟类种类与数量 [3] - 黑龙江建立"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管体系,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与地面监测,实现数字化管理 [3] 湿地经济价值开发 - 湿地蕴含约2.7亿吨淡水及丰富生物资源,部分药用植物和生物材料具有高经济价值 [4] - 山东鱼台县利用新生湿地种植杞柳,加工产品如柳帘、屏风等远销日本、法国等国家 [5] - 探索"湿地+文化+旅游"模式,如杭州西溪湿地举办花朝节、探梅节等活动吸引游客 [6][7] 公众参与与城市融合 -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徒步、定向越野等活动鼓励市民参与湿地保护 [6] - 杭州西溪湿地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现湿地与城市一体化发展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