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慧监管体系
icon
搜索文档
无事不打扰 监管更精准——浙江“综合查一次”改革一线见闻(法治头条·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人民日报· 2025-07-31 07:03
综合查一次改革实施情况 - 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推行"综合查一次"改革 减少多部门重复检查 使经营户能更专注于生意[1] - 全国自3月起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 采用联合检查和非现场执法等方式 提升检查精准度并大幅减少不必要检查[1] 检查流程优化 - 杭州萧山区实行"预告式检查" 提前一周短信通知企业检查时间及事项清单 使企业充分准备[2] - 执法过程展示"行政行为码" 企业扫码可查看检查内容及依据 实现透明化执法[2] - 多部门分工协作完成检查 对达标企业仅作细节指导而不处罚 2023年萧山区涉企行政检查总量大幅下降[2][3] 数字化监管手段 - 杭州临平区餐饮区安装油烟在线监测系统 实时显示油烟浓度数据 超标自动预警 实现非现场执法[4][5] - 余杭区仓前街道对569家商铺实行"红黄绿"三级赋码管理 根据风险等级调整检查频次 商户可通过小程序自主上报整改[5] - 浙江全省推行远程监管和智慧监管体系 通过数字化手段减少对企业经营干扰 萧山区明确"非现场执法"适用违法行为清单[5] 执法服务转型 - 杭州拱墅区武林夜市实行"一支队伍管执法" 每周为5家商户提供30分钟政策宣导和合规体检服务[7] - 金华永康市执法部门主动协助企业完成信用修复 使某建设公司成功获得700万元贷款[7] - 执法过程落实首违不罚和轻微免罚政策 通过发放告知书和提示函引导企业自查自纠[8] 检查规范与目标 - 国务院要求推进精准检查 能合并或联合实施的不得重复检查 能通过智慧监管的不得入企现场检查[10] - 浙江省计划到2027年使"综合查一次"机制更健全 部门联合检查实施率力争达80%以上 非现场检查占比逐年提高[9]
让“地球之肾”永葆生机——各地加强湿地保护综述
新华网· 2025-07-24 18:38
湿地保护政策与法律体系 - 我国加入《湿地公约》后出台多项政策法律文件,成立国家履约委员会,加强对82处国际重要湿地和600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1] - 湿地保护法及各省湿地保护条例实施,构建起包括82处国际重要湿地、22个国际湿地城市、58处国家重要湿地和1205处省级湿地的分级管理体系 [2] - 国家林草局计划推进湿地保护修复体系、调查监测体系和保护监管体系建设,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等专项行动 [7] 湿地生态修复成果 - 红树林面积达45.45万亩,较本世纪初增加12.45万亩,成为全球少数实现面积净增长的国家 [2] - 海南通过退塘还林、恢复水体交换等措施修复红树林湿地,遏制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萎缩趋势 [2] - 辽宁盘锦开展"水鸟友好型"稻蟹共养,既保障农业生产又为迁徙鸟类提供觅食场所 [4] 科技赋能湿地管理 - 河北南大港湿地采用声纹监测系统和高清摄像头,通过AI自动识别鸟类种类与数量 [3] - 黑龙江建立"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管体系,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与地面监测,实现数字化管理 [3] 湿地经济价值开发 - 湿地蕴含约2.7亿吨淡水及丰富生物资源,部分药用植物和生物材料具有高经济价值 [4] - 山东鱼台县利用新生湿地种植杞柳,加工产品如柳帘、屏风等远销日本、法国等国家 [5] - 探索"湿地+文化+旅游"模式,如杭州西溪湿地举办花朝节、探梅节等活动吸引游客 [6][7] 公众参与与城市融合 -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徒步、定向越野等活动鼓励市民参与湿地保护 [6] - 杭州西溪湿地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现湿地与城市一体化发展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