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源于疼痛的写作
icon
搜索文档
新诺奖季后再读韩江:一种源于疼痛的写作
新浪财经· 2025-10-21 16:21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 - 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颁奖词为“在末日恐怖的背景下,以引人入胜且富有远见的创作重申了艺术的力量” [1] - 其自1985年发表首部作品《撒旦探戈》以来,已成为当代匈牙利文学的巅峰,获得了包括科苏特奖在内的几乎所有重要匈牙利文学奖项 [2] - 其代表作《撒旦探戈》的英译本于2015年获得国际布克奖,该奖项近年来被视为“诺奖风向标”,例如2018年得主托卡尔丘克及后续得主韩江均先后获得诺贝尔奖 [2] 作家韩江的获奖效应与作品出版 - 获得诺贝尔奖显著提升作家作品销量与版权输出,韩江在1995年和2012年出版的两部短篇集《黑夜的狂欢》和《伤口愈合中》于获奖后推出中译本 [4] - 其早期作品因此受到读者关注,例如首部短篇集《黑夜的狂欢》(韩版原名《丽水之爱》)收录了六个短篇,包括《丽水之爱》 [6] 韩江作品的核心主题与风格演变 - 疼痛与创伤是贯穿韩江写作的核心主题,从早期作品到2021年获奖作《不做告别》,角色普遍深受身体疼痛、疾病及历史创伤困扰 [18][20] - 其写作风格经历从黑暗稠密(如1998年长篇《玄鹿》)向空灵纯净(如《白》)的演变,女性角色从暴力社会下的“动物”转变为自给自足的“植物” [16] - 早期作品(如《黑夜的狂欢》)关注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望,角色多在痛苦中建立连接,例如《金达莱山脊线》中丧女房东与逃离家暴租客的互动 [9] - 散文特质显著,不依赖情节推进,而是通过画面、记忆等碎片化节点连接故事,例如《丽水之爱》中正善的回忆与眼前景物的交织 [9] 具体作品分析:《丽水之爱》与《在天亮之前》 - 《丽水之爱》以丽水为伤痕背景,通过正善与慈欣两位女性的创伤(家庭意外与孤儿身世)展现对救赎的渴望,身体疼痛(如胃痉挛)成为角色深层连接的纽带 [7][8] - 《在天亮之前》收录于《伤口愈合中》(韩版原名《黄纹蝾螈》),以死亡(死鸟、病故友人)作为回忆折返点,主角在追忆中从“她不回来了”转向“那个女人已经康复了”,体现精神治愈 [13][14] - 角色逐渐脱离现实困境的倾向明显,例如《在天亮之前》中主角的素食生活细节(杏鲍菇、豆腐)及幻想友人“化为热带花草”,预示向植物性存在的转变 [14] 创作背景与疼痛的哲学化运用 - 韩江自述因健康问题(14岁起偏头痛、胃痉挛)及写作导致的手部疼痛而创作,例如《素食者》是反握圆珠笔敲打键盘完成 [20] - 其将疼痛体验转化为理解世界的滤镜,而非自怜工具,借此关注边缘人群、受迫女性及历史记忆,例如《不做告别》中济州岛大屠杀后的生理痛觉 [20] - 疼痛被赋予存在主义意义,使角色在有限生命中感知真实存活,如同其笔下“在灰暗时刻抓住光”的人物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