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之问

搜索文档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纵横谈)
人民网· 2025-06-17 06:12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蕴 - 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构建新的文化生命体[1] - 文明建设抓手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借鉴[1] - 核心方向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历史格局[1][3] 历史格局的突破路径 - 1921年后中国从被动回应转向主动应对西方现代化,内生式现代化取代外逼式模式[2] - 转变驱动因素: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共组织领导、传统文化基因凝聚、人民主体性道义力量[2] -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走自己的路"确立文化主体性,体现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和"四个现代化"实践[4] 现代化道路的演进 - 改革开放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经济长期增长和社会稳定两大奇迹[5][12] -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本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超越西方模式单一性,具有世界意义[6] - 道路选择强调国情适配性,反对照搬西方模式,后发国家可通过自主发展规避西方现代化弊端[12][13] 文化建设的创新实践 - "第二个结合"形成有机统一的新文化生命体,破解"古今中西之争"[7][8][9] - 文化强国建设通过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增强民族主体性[7] - 现代化目标坚持人民至上与物质精神协调发展,区别于西方物质主义单向发展[11] 现代化理论的世界价值 - 破解"现代化之问"三大核心:目标人民性、道路自主性、后发国家优势发挥[10][11][12][13] - 提供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新范式:规避殖民扩张代价、解决要素约束、建立独特发展路径[13] - 文明互鉴模式突破"西体中用""中体西用"局限,形成化学反应式文化融合[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