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
搜索文档
新华视点|系列纪录片《大径山》第一集:参山
新华社· 2025-10-29 16:22
自2023年起,"良渚论坛"已在余杭连续举办三届,成为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实证地,向世界张 开自己的臂膀。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山寺门前,有人来,有人往。江南水乡里,运河水波间,余杭茶事因时光而兴,斗茶品茗,百业隆盛,从此有了一番新天地。 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而从良渚古城遗址出发往西约10公里,是浙江考古界的"新贵"——小古城遗址。作 为当时浙北地区重要的地域中心,它的发现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提供了又一力证。 0:00 径山,位于今天浙江杭州,属浙江西北山脉天目山东支。古时,因有山径直通天目,故而得名。 唐以后至双宋,集"儒释道"三家精神合一的径山高僧们,因为自身卓绝的才学,吸引了一大批追求心性觉悟和渴望自我解放的文人大儒上山参 禅问道。 源于自然,归于人本,一盏茶汤背后蕴含的社会价值和哲学意义此时也已慢慢从禅林走向世人。而千百年后,它还将带着中国文化的独特印迹 奔赴更远的世界。 责编:张靖雯、王瑞景 统筹:李杰、王健、李佳琳 编导:吴昊 记者:王怿文、李涛 包装:夏勇 新华社音视频部 浙江卫视 联合制作 ...
中华文明为理解世界提供独特视角——访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学术主任亚历山大·卢金
新华网· 2025-10-29 09:49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10月28日电(记者张璇 石中玉)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学术主任 亚历山大·卢金日前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中华文明是对当代世界极具 影响力的文明之一,若不了解中华文明,就难以理解世界历史及当代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 的复杂面貌。 卢金1983年第一次到访中国,后在北京求学,多次登门求教于梁漱溟先生。当了解中国之后,他开 始以全新视角审视自己原有的观点。"那时我的'欧洲中心主义'观念第一次受到强烈冲击。" "我的一生都与中国紧密相连,我的大部分时间都致力于中国研究。"卢金说,他非常认同《论语》 中"君子和而不同"的观念。在他看来,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必须通过单一文 化形式来实现交流。"一个失去文明多样性的世界,必将失去其色彩与灵魂。" "我们研究中国,不仅是为了了解中国,更是通过中国的视角重新审视自身。"卢金说。 "对话中国"国际研讨会近日在贝尔格莱德举行。卢金在主旨演讲中讲述了他对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 的理解,并借用中国学者梁漱溟的观点说:"中华文化的复兴将是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卢金对记者说,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华文明延续至 ...
“简读中国”:简牍大展勾勒早期中国文明图景
新华社· 2025-10-29 04:08
新华社武汉10月28日电 题:"简读中国":简牍大展勾勒早期中国文明图景 新华社记者喻珮 和举世瞩目的曾侯乙编钟同时出土的,还有距今约2400年的竹简;古丝绸之路上,不仅印刻着饮马瀚海的将军,还有籍籍无名、为开疆拓土守 卫边关的小吏……以朴拙的载体承载真实的历史,以浓缩的尺寸呈现鲜活的文明,它们是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文明瑰宝——简牍。 28日,"简读中国——中国出土简牍展"在武汉东湖之滨的湖北省博物馆展出,鄂、湘、甘等简牍大省带来230件组简牍文物,共同勾勒出中华文 明从奠基走向成熟的早期中国。 在纸张未普遍作为书写材料以前,战国、秦汉直至东晋时期,简牍作为书写主要载体,深刻参与并记载着中华文明的鲜活故事,是承载中华文 明最重要的载体。 长江流域楚地出土的战国竹简,散发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气质;秦简牍彰显秦帝国高效运转,也让后人触摸到普通吏民的生活实态与温情脉动; 西北边塞的汉代简牍,构筑了一道由烟火、烽燧、戍卒组成的立体生活图景;三国吴简与晋简里的公文档案与市井记录,则反映了史书未载的 历史细节。 1978年在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早已蜚声世界,而曾侯乙墓出土竹简则鲜为人知。本次展览罕见地展出距今约2400年的曾侯 ...
“丝路古道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长江日报· 2025-10-28 22:00
本次会议还下设七大分论坛,分别围绕文书与碑铭、民族与史地、边疆与考古、互鉴与交流、文物与图像、文化与遗产、宗 教与礼俗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方德斌致辞表示,丝路古道承载千年中西交流,湖北地区亦与丝路有深厚关联,如今中南民族大学开展 的校地合作是丝路"三交"历史的新时代延续,且中南民族大学长期深耕边疆民族研究。此次会议既是学术交流的重要举措,也为深 化"三交"史研究、服务国家决策搭建平台。 编辑:宗夏 近日,"丝路古道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在中南民族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央四部 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办,聚焦丝路遗存与中华文明,为学界搭建了交流平台,助力冷门绝学的传承发展。 研讨会主会场。 来自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等39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近120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共设置七场主旨报告,主旨报告 涵盖多个重要议题,包括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梅建军教授围绕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与中国早期铜器的关联,探讨倒钩 铜矛的传播、冶金技术跨区域互动及中国西北冶金术的本土化进程;武汉大学刘安志教授从政治、经济、文化多个维度,实证唐 代西域与中原的大 ...
新闻多一点丨故宫博物院百年守护展:一脉文渊,守望相传
新华社· 2025-10-28 09:36
展览概况 - 故宫博物院在建院100周年之际推出“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 [2] - 展览通过200件(套)珍贵文物文献展现故宫博物院百年发展历程和建设成果 [2] - 展览设“一脉文渊”“百年传承”“万千气象”三个单元,立体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3] 重点展品与历史意义 - 展品包括《清明上河图》长卷,该绢本水墨画长5米有余,历经900多年沧桑保存至今 [3] - 春秋青铜莲鹤方壶被视为时代精神之象征,其艺术风格开创一代新风 [4] - 展览展出清代铜嘉量等文物,该器物为我国古代标准量器之一,象征国家统一和强盛 [6] - 汉代青玉兽面纹璧蕴含“天人合一”哲思,清代金瓯永固杯寄寓国泰民安之义 [6] - 展览以碧玉描金云龙纹特磬作为结尾文物,其对应乐律“太簇”寓意万物动生 [8] 历史守护与传承 - 1933年照片展示了故宫文物在太和门广场集中准备起运的历史场景 [3] - 抗日战争时期,近两万箱南迁文物历经数万里行程和千难万险得以保全 [3] - 故宫博物院的建筑与文物辉映古都气象,可管窥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史 [4] - 从银鎏金錾花花鸟纹葵式碗到金叶上的缅甸文字,文物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兼容并包的特性 [6]
习近平参观
新华网· 2025-10-27 18:59
展览核心信息 - 展览名称为“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在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之际举办 [2][3] - 展览地点位于故宫博物院午门西雁翅楼展厅、正楼展厅、东雁翅楼展厅 [3] - 展览分为“一脉文渊”、“百年传承”、“万千气象”三个单元,通过200件(套)珍贵文物文献展现故宫百年发展历程和建设成果 [3] 展览内容与意义 - 展览通过书法、绘画名作以及青铜器、玉器、瓷器等文物,展现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和赓续绵延的文脉 [3] - 故宫博物院被定位为承载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和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3] - 保护好故宫并发挥其作用被强调为国家大事和故宫人的光荣使命 [3] 未来发展方向 - 故宫博物院需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文物属于人民、服务人民的理念 [3] - 未来将加强文物保护修复,并提高文物活化利用水平 [3] - 目标是让故宫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世界读懂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窗口 [3]
“我与中国的学术之缘”系列访谈之二: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学奥秘
环球时报· 2025-10-27 06:52
文章核心观点 - 多位国际学者在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探讨中国学的世界意义与时代价值 强调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和平性 延续性 世俗性及其全球价值 并指出中国茶文化 文学 语言 舞蹈等是理解中华文明多元性与创造力的重要载体 [1][4][5][6][7] 学者观点与学术贡献 - 澳大利亚学者席格伦认为中国茶文化涵盖哲学 中医 生活方式等知识体系 茶马古道等遗产是促进文化传播与旅游的重要资源 茶作为跨文化桥梁体现了“和合”精髓 即动态的对话与和谐共处过程 [2][3] - 德国学者施寒微强调中国学研究需突破简单化标签 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性 其著作《中国文学史》面向大众 展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元 并指出国际学界应超越偏见 通过对话理解中国文化的可能性 创造力与开放性 [4][5] - 美国学者管礼雅指出中国崛起促使国际学界重新审视“文明”概念 中华文明的世俗性(以现实人间为中心)和延续性(核心原则五千年一以贯之)为比较文明研究提供理想范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语境的结合 [6][7] - 日本学者内田庆市提出“文化交涉学”框架 强调文化间平等互动与跨学科融合 汉字的表意特性影响了语言接触史 如佛教术语“阿弥陀佛”的本土化 外部视角(拼音文字背景学者)能发现汉语研究盲点 [8][9] - 美国学者魏美玲认为舞蹈是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 中国舞蹈的审美特质(如水袖的含蓄表达)和创新精神(动态传承理念)反映了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多样性 [9][10] 中华文明特质与全球意义 -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和平性 为多极世界的文明互鉴提供新思路 其世俗性使社会原则可分析 可讨论 延续性体现在“天下大同”世界观与“和谐”价值观与当代中国的紧密连接 [3][6][7] - 中国正获得更多国际尊重(南美洲 非洲等地兴趣提升) 其文化经验(如茶文化分享平台)基于相互尊重 与西方历史上带有霸权倾向的交流模式形成对比 [3][4]
《中国十大博物馆》 无明星版|年收入20万以下的家庭,最高段位的投资,不是名校,不是房子,而是...
首席商业评论· 2025-10-19 11:47
教育理念与市场需求 - 真正的教育不仅关乎名校和成绩 更在于走向广阔天地以开阔眼界和增长见识 [1] - 博物馆教育能让孩子触摸历史厚重感并理解民族延绵千年的文化根脉 [4] - 当前存在教育资源不均现象 三四线城市孩子只能通过课本模糊缩略图想象历史 [19] 产品核心价值主张 - 产品为博物馆官方授权团队耗时4年采编 总行程超10万公里 [25] - 集结十大博物馆资源分朝代分地域展现5000年40多个王朝兴衰 [31] - 通过700+镇馆之宝和30万字跨学科知识帮助孩子打通中高考知识脉络 [43] 内容特色与教学关联 - 深度结合地理语文物理化学历史等考点 如通过三彩载乐骆驼俑理解唐宋中外文化交流 [44] - 采用高清画质展现文物纹饰细节 使孩子能直观理解汉代透光镜的光学工艺和宋代钧窑的化学反应 [39][51] - 内容紧密衔接课本知识 将抽象的历史概念转化为鲜活故事以构建清晰中华文明脉络 [92] 产品设计与用户体验 - 全套10册书净重15斤 采用礼盒函套端庄大气和单册16开方脊精装设计 [66][74] - 内文使用高阶纯质纸色彩柔和手感细腻 可平摊阅读无视觉死角以呵护阅读专注力 [68][69] - 原价1199元 开学特惠价299元 并向前300名下单用户赠送高清海报和定制帆布包 [74][78] 跨学科知识融合 - 以文物为核心融贯历史地理艺术科学文学等多学科知识 如通过错银铜牛灯讲解汉代环保理念 [113][115] - 激发孩子想象力和思辨力 如将三星堆青铜神树与《山海经》神话传说相互印证 [118] - 培养孩子审美力与知识面 通过《簪花仕女图》局部特写解读唐代服饰妆容审美意象 [104]
盘龙城联通江河访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刘礼堂教授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10-17 08:12
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历程与核心发现 - 盘龙城遗址于1954年因洪水取土筑堤意外发现青铜器和陶片而重见天日 [2] - 1974年和1976年的考古工作系统揭示了其作为早商二里岗时期城市聚落的基本格局,确证其与中原商文化高度一致 [2] - 2013年至今的新一轮系统性考古工作取得三项关键突破,助力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3] 盘龙城遗址近十年考古主要收获 - 揭示了城市聚落布局从诞生、鼎盛到衰落的完整三阶段动态演变过程 [4] - 在小嘴地点发现的铸铜作坊证明其青铜器冶铸技术已达先进水平,颠覆了早商时期大型青铜礼器生产由核心都城垄断的传统认知 [4] - 环境考古证实商代盘龙城周边湖泊水位比现今低5—7米,还原出更广阔的临水都邑景观 [5] - 在遗址北部发现晚期规模宏大的石构工程遗迹,其中一段东西向石砌遗存长达81米、最宽处约5米,工程量巨大 [5] 盘龙城在长江与黄河文明互动中的枢纽地位 - 盘龙城是商王朝有组织南下、在长江北岸建立的战略支点,出土陶器礼器与中原文化高度一致 [6] - 作为掌控青铜时代命脉的核心枢纽,接收来自长江以南的铜料,部分就地加工铸造,部分向北输送供给中原王朝 [6][7] - 是中原制度、技术向长江传播的基地,其技术遗产被江西新干大洋洲、四川三星堆等后续长江文明吸收创新 [7] 长江文明的起源、特质与历史地位 - 长江流域的文明曙光可追溯至距今两万年前,湖南玉蟾岩与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了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驯化稻谷遗存和陶器 [8] - 距今五千多年前,下游良渚文化的水利工程、玉礼器制度及大型聚落被公认为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形态之一,中游石家河文化也展现出高度复杂的社会结构 [9] - 长江文明特质植根于水网生态环境,发展出精密的水田稻作农业体系和水利管理智慧,强调集体协作的社会结构 [10] - 长江流域丰富的铜矿资源是支撑商周青铜文明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文明与黄河文明存在深刻持久的“江河互济”关系 [10][11]
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 丰富人类文明百花园
人民日报· 2025-10-16 11:00
会议概况 -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于10月13日至15日在上海举行 [1] - 约500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参与会议 [1] - 会议主题为“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 [1] 研究领域与重要性 - 中国学既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 [1][3] - 世界中国学具备联通中外文明的属性,被称为“中外交流之学”和“文明互鉴之学” [2] - 该领域有助于国际社会更好理解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 [1][4] - 研究旨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 [1][4] 研究发展与政策支持 -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高度重视世界中国学研究 [1] - 2016年明确提出“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 [1] - 2023年强调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1] - 全球学术界对“何以中国”的多元回响使该领域日益重要 [2] 研究热点与当代意义 - 研究热度与日俱增,反映各国对当代中国认知更新的迫切需求 [3] - 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带一路”和四大全球倡议成为研究热点 [3] - 研究有助于丰富世界现代化理论,为各国现代化之路提供借鉴 [3] - 通过增强彼此认知来弥合国与国、文明与文明之间的认知鸿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