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环境舆情应对
icon
搜索文档
新媒体语境下,生态环境部门如何应对舆情?
中国环境报· 2025-08-29 08:18
新媒体在生态环境监督中的作用 - 新媒体平台上的环保博主通过短视频等方式曝光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社会热议,成为环境监督的新兴力量 [1] - 网络舆情暴露出基层治理存在深层次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因应对能力不足而错过最佳应对时机,对政府形象和治理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1] - 网络舆情能成为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的强大动力,对监管盲区进行有效补充,促使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得到曝光和解决 [2] 新媒体舆情的积极治理效应 - 舆论压力可促使有关部门启动应急机制或开展全面排查,提高问题响应速度与处理效率,加速污染治理进程 [2] - 舆情能倒逼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规范治污流程,从源头上预防污染问题再次发生 [2] - 在舆论关注下,专业团队和环保组织的介入为跨区域协同治理提供了专业技术支持与资源帮助,有效补齐地方政府能力短板 [2] 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建设 - 建议将生态环境舆情监测纳入常态化工作,建立预警体系和完善舆情分级响应制度,确保迅速有效反应 [3] - 需加强基层生态环境部门的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提高监测与执法技术水平,并建立多领域专家库以提供决策建议 [3] - 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关键区域开展土壤、水质检测,确保检测结果的公正性与科学性,为治理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3] 政府与民间环保力量的互动 - 可尝试与具有专业调查能力的博主建立专项沟通渠道,及时了解问题线索并做好应对准备 [4] - 建议设立“环境观察员”制度吸纳专业博主参与监督,并建立舆情会商机制在决策前听取社会意见 [4] - 定期组织交流让环保博主了解执法流程,同时借助其影响力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形成全社会共治氛围 [4] 技术创新与源头治理措施 - 针对重点问题领域开展专项整治,如在喀斯特地貌区实施“一洞一档”动态管理,详细记录生态环境状况和污染源信息 [5] - 对监管难达的交界地带和偏远山区增加无人机巡查频次,利用科技手段弥补人力监管不足 [5] - 建立“民间河长+官方河长”协同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河道监管,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 [5]